看图说话 | 隐匿等同于展示
发起人:灰常灰  回复数:0   浏览数:1366   最后更新:2017/07/19 17:43:17 by 灰常灰
[楼主] 灰常灰 2017-07-19 17:43:17

来源:海杰视界观 文:海杰


蒋志作品《谢幕》 录像 15’35’ 2009


在今天,隐匿等同于展示,而口口声声强调的清教徒几乎等同于色情。


已经没有自我地带,自我只是一种表演和预设,这同时意味着没有退守的安全地带,除非,我们将媒体清场,将链接和交互断开。


当一个人决定隐匿之时,我们无法获知这个消息,除非我们长时间因他的隐匿而觉察到了一种缺席,反过来,我们得知“其将隐匿”这种清教徒式的生活状态,是因为他郑重其事地发布隐匿的消息,或者做出即将隐匿的展示,这种多方位释放的不是清教徒般的谦和消息,而是尽可能暴露的色情化信息。这并不能让我们相信他就此会不再短期内出现,而是,他要及时利用这个隐匿强化一次展示的权重和配额,以便让这个展示引起的关注浪潮能在他下一次出关之时降落。


对生命权力的过度评价和使用,催生出无所不在的个体自我的身份焦虑,每个人都试图努力成为“重要的人”,而“隐匿”是检测和告示“重要”的缺席疗法。


当然,很多时候,“隐匿”的告白不全然由自我亲自操刀,而是由媒体,或者代言人一般的讲述者,这两个神色诡异的茶客,拉着听众凑近脑袋,生怕他们的讲述被邻桌听到,却又急于用节制的便秘的节奏来拉长关于“隐匿”的仪式感,使其最终抵达“隐匿”的神话。


因而,“隐匿”的流程中,有传教士的席位,他们负责将隐匿等同于神性。


真正的隐匿就是死寂,无法被获知,或者至少不会第一时间获知。


而被获知的隐匿,则是策略性的清嗓,没有人愿意让贤,就此消失在人海中。


根本的问题是,我们来不及感受隐匿,或者并未感受到隐匿带来的时间的断裂、流动的空缺以及空间的闲置,以及这些东西共同构建的怀念感,甚至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觉察到一个人的隐匿带给我们的失落感,而是不断离场的声明,透支告别仪式的引诱。一种我们预料到的表演行为,以及一种在刷屏中很有可能被遗漏或恰好捕捉到的观看。


所以,我们的当下节律,就是尽可能的展示,反复的隐匿。


如同蒋志在作品《谢幕》里那个身穿旗袍不断向观众告别却始终不肯下台的女人。

蒋志作品《谢幕》 录像 15’35’ 2009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