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嗜好者艺术家作品
发起人:牧羊人  回复数:1   浏览数:2173   最后更新:2007/07/16 03:21:07 by
[楼主] 牧羊人 2007-07-16 02:35:30
迁移嗜好者

[attachment=50814]

[attachment=50815] 



迁移嗜好者
比利安娜、凯伦.嘎瓦萨  撰文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上海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试验田,是亚太地区最令世人瞩目的城市,获得了全球的关注,吸引着各国的投资。所有这一切带来了社会、物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毫无疑问,今天的上海是世界上最令人振奋的城市之一。

"迁移嗜好者"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持续性项目,探讨由"迁移"所引发的诸多话题,如人的身份、性别和精神需求等。所触及的话题在上海乃至亚洲及西方诸多不断扩张的都会城市中皆可窥见一斑。

"迁移嗜好者"项目始于东大名创库,旨在获得本地与国外艺术家对展览命题的回应。东大名创库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在这里老的建筑正被拆毁,不久之后摩天大楼将鳞次栉比,此时此刻东大名创库正成为一个固守的孤岛。"迁移嗜好者"不仅是展览的主题,而事实上也成为了展览自身的形式。

"迁移嗜好者"的展览结构是弹性的、可塑的,也是变化的,每次均有新的艺术家受邀参与对话,以丰富"迁移"命题,并展示各自与此相关的干涉策略。

此种展览形式带来的不稳定关系,说明了新的可能性,也为艺术家根据展览举办地的当地特点进行独立表达开拓了新的方式。如去年的"迁移嗜好者"试图通过与当地艺术家对话,对新加坡"一城之国"的特点,及其在亚洲地区的独特地位作出了反应。

近年来,西方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生活方式之间,及资本主义与现存的社会主义之间的拉­锯并没有抑制住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冲动,反而促进了其经济的蓬勃发展。

以上海为"样本"的城市空间快速扩张,给中国社会结构带来了新的冲突。城市环境和消费欲望将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吸引到城市。人口流动挑战着目前的城市结构,同时也给城市生活带来了独特的生命力。"迁移",一种全世界大都市都正在面对的现象。迁移的人和社群是真正参与地区重建和变化过程的族群。大都市特定文化族群的迁移为单调的生活方式和固有的文化习俗带来了新的气息。这种氛围需要对"个体"进行再定义,而这是文化圈应该进行的。

"迁移嗜好者"探讨与这类境况有关的时空策略问题。在政治和审美层面,这些项目接纳艺术圈外的人,保持着对非艺术圈的开放态度。与公众的接触扩展了艺术及其体验的概念和范畴。

此次展览的结构基于在威尼斯公共空间发生的一系列"干涉",采用了一种新的视角,旨在阐释深植并有机作用于时空的城市环境。

威尼斯城市景观方面正在深的层面发生变化,其自身的未来由它将形成的新结构所决定。越来越多的威尼斯人离开礁湖,去其它城镇定居。未来三四十年内,威尼斯人口数量会急剧下降。

"迁移嗜好者"项目的参与艺术家在他们各自的文化和艺术实践中都面对"迁移"这个问题,为他们与展览举办地的公共空间提供了直接联系,反映展览地点的独特个性,探讨差异和可能的共同点。

索芬娜.波士(瑞典,1971)为威尼斯的本次展览创作了一座大型的充气橡胶冰山,就像“呼吸”一样,能够收缩扩张。作为全球变暖的后果,变化和迁移将改变未来,波士认为在威尼斯这样一个被海平面上升所威胁的城市,对这样一个话题的表述显得尤为合时宜。

莫格斯.斯泰兴团体(越南,2005)呈现的是一个视频作品,拍摄的是成员们站在白色的板面上,漂浮于海面。那是一个解体的"白色立方"的残骸,就像一块冰漂浮在热带气候的越南海岸。

米尼约赫.洛普托(菲律宾,1971)的项目以阿德利安.莱夫维奇的文本《我告密了》为题,阿氏是1960年代南非一名反种族隔离军事活动分子。被逮捕后,莱夫维奇向当局提供了其朋友和其他活动分子的信息以换取流放机会。

黄奎(中国,1977)在其最新作品中扩展了观众的视界,并将作品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镜像。艺术家自己导演了一出"将作品变成现实"的戏,作品试图向观众提出一个有关信仰的问题,以验证"上帝是否存在?"。

李平虎(中国,1976)工作生活在上海,提出了大都市居民的临时归属和信仰问题。他对"神圣"和"欲望"的概念提出疑问,将信仰的场景设置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来与他人交流。

托多(意大利,2005)的城市移动游戏"你在这里吗?"通过当地居民/移民在他/她逗留期间可能遇到的人的面容来探索威尼斯。成为了实际居民的移民将观察者定位为陌生人。

靳山(中国,1977)的近期作品与公共空间和随机人群相关,探讨特定条件下的大众感知。艺术家作品通过构建人们在城市中参与的特殊儿童游戏,调查了平常路人的生活。

赫特英林(缅甸1966)自1996年起在缅甸做先锋行为艺术。他在缅甸作为激进分子、难民、政治犯和艺术家独特且具挑战性的经­历对他产生了影响,也形成了他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叶绍斌的"为吉隆坡艺术空间绘地图"使用Google Earth-虚拟全球定位软件的Beta版本,为吉隆坡和曾展出他作品的相关艺术空间绘制地图。

阿桑.阿莱茜(孟加拉­,1972)同样也利用信息技术做"定位"的行为。"追求短暂"探讨监视、时间同步、交通系统、界限和边境等问题。

巴伦.克瑞索(西班牙,1977)的"干涉"探讨公共空间、城市、我们的私人空间、感觉的欲望之间的关系。

瑞泽曼.普托拉(新加坡,1978)自1997年起积极从事实验性表演,进行诗歌、摄影、摄像、视频、音乐、滑稽戏和舞蹈等多种跨界实践。"一个男人的悲歌和他的选择武器:双曲线阿尔法男性"表述了一个人如何观察他/她周围的自我和外部因素。在他/她的观察的基础上,选择武器就是将想法转换为各种形式,而媒介就是表演。

此次,艺术家为本画­册特别制作了一些平面作品,可视作六月在威尼斯公共空间即将实现的作品的一种延伸。

2007年3月


52届威尼斯双年展 独立策划项目

迁移嗜好者

展览日期:  2007年6月6日—15日
展览空间:  威尼斯公共空间

主 办 方:  东大名创库
策 展 人:  比利安娜、凯伦.嘎瓦萨
艺 术 家:  赫特英林(缅甸)、靳山(中国)、李平虎(中国)、黄奎(中国)、米尼约赫·洛普托(菲律宾/美国)、娇索芬娜·波士(瑞典/美国)、莫卡斯·斯泰兴(越南)、托多(意大利)、巴伦·克瑞索(西班牙)、 叶绍斌(马来西亚)、阿桑 阿莱茜(孟加拉国/美国)、瑞泽曼 普托拉(新加坡)


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以“感官思索,意识触摸——艺术进行时”为主题,分为主题展、国家馆,以及各个独立策划项目三大部分。“迁移嗜好者”是威尼斯双年展艺术总监罗伯特·斯多(Robert Storr)以美术馆水准来要求,从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件独立策划项目中选择出来的。由此,获邀参加52届威尼斯双年展独立策划项目单元,它是该单元中第一个来自中国的项目。

两年前,“迁移嗜好者”这个项目发端于上海,着重关注“迁移”对身份、性别、精神需求等问题的再定义。以上海为模式的城市空间在迅速扩张,在中国社会结构中不断引起新的社会冲突。西方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生活方式,新兴的资本主义与尚存的共产主义在近年来的拉锯过程中并没有对中国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产生阻碍,反而促进了其自身经济的蓬勃发展。

该项目触及的问题不仅发生在上海,在许多其他不断扩张中的亚洲和西方城市中也同样存在。此次的“迁移嗜好者”展览将对威尼斯的公共空间产生一系列的干涉活动,强调如何从时间和空间经维两度直接介入城市环境。

“迁移嗜好者”是从时间与空间的策略来处理“迁移”这一现状的艺术项目。从政治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项目是艺术与公共领域的桥梁,它与艺术圈外的公众产生互动,同时扩展艺术的概念与它的经验。威尼斯正在经历大的变化,这个城市的未来将依赖于新结构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威尼斯人离开本地去其他城市生活。按照统计未来的30-40年将不再是威尼斯人的威尼斯了。

“迁移嗜好者”将展览举办地点与公共空间直接联系起来,同时也加入该地点独特因素,探索存在的差异和可能的共同点。参展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文化背景与自己的作品探讨迁移的问题、利用时间与空间的方法论发展新的观
[沙发:1楼] guest 2007-07-16 03:21:07
这个是不是那个策划人老公作的作品后来被烧掉的那个展览?


强烈建议发烧作品的现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