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重启感知的图像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1288   最后更新:2017/07/11 10:51:21 by 宁静海
[楼主] 毛边本 2017-07-11 10:51:21

来源:艺术档案


策展人手册
作者: [英]阿德里安·乔治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原作名:The Curator’s handbook
译者:ESTRAN 艺术理论翻译小组
出版年:2017-4
页数:340
定价:98
装帧:橙色堵头布,橙色丝带,内文三专色印刷
ISBN:9787805019574

内容简介
《策展人手册》是一本对策展人、策展系学生以及诸多艺术爱好者而言必不可缺的指南性手册,书中详细展现了策展之步骤,即如何从最初的想法落实到最后的场地,其中涵盖了策展的相关知识——何为策展、何为策展人、策展人分为哪些类型以及如何策划一个展览等问题。

作者阿德里安·乔治(Adrian George)从17世纪开始,述说策展人这一角色的来源及演变,直至今日呈现为一个集托管人、解释者、教育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于一身的形象——从观念至联络、筹资、展览画册、诠释媒材,再至展览空间设计、与艺术家和债权人合作、组织私人观展,甚或是展览的存档和评估,这些复杂多元的工作环节都将在书中被提及。

同时,也有来自各种致力改变策展实践、视觉艺术面貌和博物馆画廊面貌的相关教育者、研究者、学者、画廊经营者、策展人以及博物馆馆长提供的多元信息、专门知识与建议。

作者简介
阿德里安·乔治(Adrian George),是一位资深策展人、委托创作者和教育家,同时,他在包括纽约的新美术馆、肯特现代美术馆等许多在世界范围内深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机构工作逾18年之久。

目录

绪论 1
什么是“策展人”? 2
策展人的不同类型 6
为何策展在今天如此兴盛? 13
将想法变为现实的策展人 15
扮演作者、编辑以及评论人角色的策展人 17
通往策展实践之路 21
工作安置与实习 25
事业阶梯的第一步 26
作为评委的策展人 28
本书的读者 31

第一章 起点 33
想法与灵感 34
有关投资人或赞助人的议题 39
展览形式 42
策划艺博会中的一个展位 54

第二章 将想法变为现实 61
如何将好想法转变为现实的展览 62
展览纲要文件 64
提炼你的展览主题和汇编展品清单 66
空间规划 71
巡回展览的机会 73

第三章 提案、投标和计划 75
最初提案定位 77
准备你的展览投标展示 82
确定巡展场地 87
提案记录存档/展览策划 90
与其他策展人或外部策展人一起工作/作为一个外来策展人 93

第四章 预算与募资 95
如何计划现实可行的预算 96
坚守预算 100
财政问责 106
募资/赞助/赞助形式 106
确定和说服赞助商 108
公益信托和基金会 112
巡展协议和费用(销售展览/借办展览) 113

第五章 合同、谈判、责任和评估 117
与机构、商业画廊和其他组织签订合同 118
评估/参观者调查 121
展览费用和策展人薪酬 123
为展览制定时间表 125

第六章 展览出版物与商品 131
为展览制作展册或图书 132
出版团队 135
制作一份手册或小册子 137
委托制作、编辑和撰写文本 137
图片收集、版权、惠允以及许可 143
平面设计 147
印刷与制作监理 150
发行与营销 154
产品设计 155

第七章 整合策展资源 159
场地及建筑空间 160
商业空间:作为画廊经营者/画商的策展人 163
展览设计:计算机设计辅助工具、缩尺模型和步行空间设计 166
为展览空间和艺术作品排序 168
观众会在展览中逗留多长时间? 171
科技与新媒体 172
“黑立方”空间 175
搭建展墙 177
墙面颜色 180
展示设施 182
空间和观众参观 185
护栏 186
健康与安全 187
请求信 190
设备报告 193
与艺术家和出借方谈判 194
委任艺术家并与其共事 197
与艺术家合作举办个人展览 199
与群体展览中的艺术家们共事 200
与藏品管理员共事 200
藏品管理员须知事项 204
保险/赔付 207
租借合约与特殊条款 208
运输 209
当艺术作品到达展场 212
记录展览进程 214

第八章 展览开幕前的几周 221
说明性材料(展墙展签和展板,传单和观展指南) 222
撰写新闻通稿 226
预展邀请函 228
维护邮件联络清单 232
策划其他预展活动 234
与媒体和公关公司合作 235

第九章 布展 247
艺术装卸与处置 248
布展日程和在实际场地中安排作品 251
展场设计的最后确认 254
作品安装上墙 254
灯光 257
教育、活动空间和资源区域 263
现场艺术活动 267
公众责任保险 270

第十章 展览开幕前几日与开幕当天 273
最后的调整 274
给员工的工作指示 274
安保问题 275

第十一章 媒体预展和非公开预展 285
媒体预展和访谈:作为展览发言人的策展人 287
组织预展 293
演讲致辞 296
观展导览 298

第十二章 展览进行中和展览闭幕后 305
展览的记录存档 306
安排和制定展览期间的日常工作进度表 307
跟进反馈调查和建立个人社交网络 309
撤展与归还展品 310
经验总结 311

后记 策展实践的未来 313

注释 321


那些策展需要知道的事儿——《策展人手册》中文版新鲜出炉


从2015年秋的初次试译到接受委托合作翻译全本,由英国资深策展人安德里安·乔治(Adrian George)所著的《策展人手册——博物馆、商业画廊和独立空间》的中文版历经一年多终于要与大家见面了。

《策展人手册》一书的翻译是一个充满尝试和挑战、相互沟通、彼此进益的过程。作为译者,我们不仅在翻译工作方面增长了许多经验,同时借由此书也细致和深入地了解到策展人职业生涯中需要面对和处理的方方面面。

如我们在最初的试译文章中已经介绍过的,《策展人手册》一书清晰地描绘了展览从想法到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及多种可能性。作者安德里安·乔治将从自身作为资深策展人的视角出发,述说策展人这一角色自十七世纪开始的来源及演变,直至今日呈现为一个集托管人、解释者、教育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于一身的形象——从观念至联络、筹资、展览画册、诠释媒材,再至展览空间设计、与艺术家合作、组织私人观展,甚或展览的存档和评估,这些复杂多元的工作环节都将在书中被提及。书中还包括现今国际杰出策展人和美术馆负责人们根据不同问题给出的建议和注意事项。可以说,这本书是作者自己逾18年策展工作经验的总结之作。全书并无太多晦涩复杂的概念,语言平实通俗,实不失为一本极具实用性的好书。

在本书一年多的翻译制作过程中,ESTRAN翻译小组与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的编辑团队的合作十分愉快,我们有着让本书中文版能以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读者的共同目标,并希望从内容到排版、装帧都尽可能还原英文原版的风格与品质。也衷心希望这本书为有志于展览策划,希望系统了解策展工作的读者提供有力的帮助。


ESTRAN艺术理论翻译小组

[沙发:1楼] 毛边本 2017-07-11 10:59:00

来源:艺术档案


《策展人手册》︱什么是“策展人”?

编者按:对于正在活跃的策展人以及还在学习中的“准”策展人来说,《策展人手册——博物馆、商业画廊和独立空间》(The Curator's Handbook——Museums,Commercial Galleries,Independent Space)一书清晰描绘了从最初想法到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作者安德里安·乔治(Adrian George)作为资深策展人将从十七世纪开始,述说策展人这一角色的来源及演变,直至今日呈现为一个集托管人、解释者、教育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于一身的形象——从观念至联络、筹资、展览画册、诠释媒材,再至展览空间设计、与艺术家和债权人合作、组织私人观展,甚或是展览的存档和评估,这些复杂多元的工作环节都将在书中被提及。书中还包括现今国际上杰出策展人和美术馆负责人们根据不同问题给出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什么是“策展人”?
What is a curator?

选自《策展人手册——博物馆、商业画廊和独立空间》02p-06p



《策展人手册——博物馆、商业画廊和独立空间》翻译专题(一)
——什么是“策展人”?


在当代我们对于“策展人”的定义范围之广远胜于之前任何时候。策展人为人熟知的身份往往是为一个展览选择艺术作品并作出说明的人(selector and interpreter)。然而,如今这个角色更融合了制作人、专员、展览策划员、教育工作者、经纪人以及组织者的身份。此外,现在的策展人很可能需要负责编写墙壁上的标签、画册短文以及其他辅助展览的内容(网络文本与社交媒体也越来越多的包括在其中)。不仅如此,作为21世纪的策展人,人们还期望他们同出版社与公众打交道,接受采访或是发表讲话。策展人可能会被要求参与资金的筹措以及一些发展活动,例如主办者或赞助人的活动,他们也可能因为与各个大学或是学院的合作关系而与学术世界保持联系,举办讲座、研讨会以及提供实习和工作的机会。由于策展人职责的不断变化、发展与拓宽,策展人的职业技能范围必须同步地发展与扩大,才能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

“策展人”一词在14世纪中叶被首次使用,当时的定义为监工、管理者以及守护人。这一词源于拉丁文中的动词“curare”,意为“照看”;它最初是用来形容那些负责看护未成年人或是疯子的人。富人们以收藏各种物品为闲暇时的消遣,而以目前形式出现的“策展人”角色最初的发展则与这种收藏的发展紧密联系着,这是无可改变的。

林林种种的收藏品——包括自然和地质标本、各种雕刻、装饰所用的物件或艺术品——这一行为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而其根源则可追溯到17世纪,那时的富翁们会在家中留出几间房间用于存放和展示藏品。这些房间被冠以“珍奇屋”(Cabinets of Curiosities)并为人所熟知 (或者采用德语Kunstkammer “艺术室”,以及Wunderkammer “奇幻屋”)[注释1]。藏品的主人会去挑选自己的所得并列出一份收藏清单,或者将这些任务委托给自己家佣中的某一位。而负责看护那些艺术作品、收藏的物件或古玩的人则被称为“看守者”(keepers)(这样称呼的原因显而易见)——这个称谓在某些欧洲博物馆沿用至今,有时甚至代表着高级策展职位,或是承担着包括额外的研究、写作与鉴赏职责的策展角色。

▲ [注释1]:尽管收藏主要是富人用来打发时间的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收藏一些东西,“cabinet”一词也逐渐从一间房间转化成房间中的一件家具的意思,而这件家具则专门用于存放和展示贵重物品。(图为十八世纪时德国的一件“珍奇橱”)


哲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是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现在常称为“皇家学院”)所属贮藏室的首位“看守者”。皇家学院成立于1660年,旨在以观察和实验的方式传播自然知识;而所属的贮藏室那时则被用于收集和展出各种自然物件和人造制品,有些较为普遍,有些则属罕见。1661年,皇家学院档案中对胡克的介绍为“实验看护人”(Curator of Experiments)。不过,这一职位头衔与艺术作品及物品并无关联;相反,胡克的工作主要负责安排、照管与协调每周一次的最新科学实验演示。在长达四十余年的任职过程中,胡克的工作角色逐渐多元化,继而发展为一个新的角色——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看守者”。他将众多皇家学会完成的工作编入目录并进行研究和记录。综合看来,胡克的两个角色可以直接与当代我们解释的“策展人”角色相比较。

▲ 艺评的历史(相较策展的历史)更加为人所知……目前并没有什么关于创造一个展览的行为的书籍。也许这也和策展人这一角色不能、也不应该被完好定义有关吧。——Daniel Birnbaum,53届威尼斯双年展负责人


纵观18和19世纪,大型的收藏在发达国家中已经形成,其中的许多藏品后来作为遗赠献给了国家。在这一时期,博物馆馆长、看守者以及策展人这三个角色常常模糊而交错,但是只有“策展人”这一称谓与博物馆管理者亦或藏品(艺术或非艺术类)看护者的联系日渐紧密。如今策展人的角色也是同样的宽泛和包罗万象。一个策展人的职责可能包括决定将什么物件添加进收藏里(通过购买、委托或赠予的方式获得);针对某一物件或一系列物件开展原创而深入的研究;对作品进行维护并记录在册;通过学术发表和展出的方式将所知分享给公众及(或)同行们。

策展人的核心角色往往被看作是在视觉文化及品味方面的专家。这一角色开始成形于19世纪中期至末期,并在20世纪中期明确下来。而博物馆的角色同样在这一时期发生着变化。它不再是单纯的藏品存放地点——它已逐渐被看作是参与并学习艺术的场所,艺术家们与策展人们能够在这里共同合作将全新的表达与展现方式进行实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在艺术领域影响巨大的人物,并且呈现出不一样的展览,而非简单的藏品展出。这类新型的策展人将多种多样的作品联系在一起,选择一个艺术或是历史相关的主题作为焦点,又或是将工作风格相近的艺术家们聚集一堂通力合作。

许多富有开创性的展览项目是由战后杰出的策展人设计的,例如蓬杜·于尔丹(Pontus Hultén)和哈罗德·塞曼(Harald Szeemann)。作为(1958至73年间的)斯德哥尔摩现代艺术博物馆(Stockholm's Moderna Museet)馆长,于尔丹开辟了先河,将谈话、辩论、音乐会以及电影短剧的形式引入艺廊,同时向公众介绍重要的艺术运动,例如美国流行音乐首次登陆欧洲。于尔丹在1973年移居巴黎,并在此建立了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简称“蓬皮杜中心”/Centre George Pompidou)。正是在这里,于尔丹继续创作出影响巨大的展览,通过展览试图将欧洲主要城市的文化成果联系起来,并且标志着展览设计方面的典范转移。哈罗德·塞曼的事业起步于演员、舞台设计师以及画家,直到1957年才开始自己的展览制作生涯。塞曼于1961年至1969年担任了伯尔尼美术馆(Kunsthalle Bern)的策展人,在此期间他为艺术家克里斯托·克劳德和珍妮·克劳德夫妇(Christo and Jeanne- Claude,大地艺术家)提供了他们平生第一次包裹整幢大楼的机会。1969年,塞曼带给观众的展览《活在你的头脑中:当态度成为形式》(Live in Your Head: 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建立了一种被称为“大型展览”的模式,在这一模式里所有的艺术作品通过同一个中心概念相互关联,共同产生出全新的、有时甚至是富有挑战意味的关系。从某种程度看来,正是这种展览创作的形式首次引出了关于策展人身份的评论——也有评论认为,(自此)艺术、艺术家以及策展人之间的天平已经过于向策展观念倾斜了。

▲ 克里斯托·克劳德和珍妮·克劳德夫妇(Christo and Jeanne-Claude),大地艺术家,1968年哈罗德·塞曼在伯尔尼美术馆为二人提供了生平第一次将整栋建筑物包裹起来的作品。


纵观20世纪90年代,在英语国家中可以确定,策展实践的历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不过尽管如此,这方面的历史仍十分零星。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策展人之一、生于瑞士的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策展人,展览项目联合总监、蛇形画廊国际项目总监)曾说过,对他而言“……进行这些项目(例如将策展的历史记录成册)的目的并非是将这些组织成历史资料,而是希望通过这个过程去了解为何这些不被人知。”

不过让人清楚的是,无论承担了更为传统的角色或是当代的新版本,在我们理解过去以及当下的艺术与文化的过程中,策展人始终作为重要且必要的一部分。策展人与艺术家同生共栖,不断挑战着人们的观点,并且探索着未来文化的走向及面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