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不分明——杭春晖2017 | 亚洲艺术中心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083   最后更新:2017/07/09 09:16:13 by 叮当猫
[楼主] 蜡笔头 2017-07-09 09:16:13

来源:深港双城双年展



城市共生

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


2017年7月7日·上海 晚7点,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首场国内推广会“深双@上海:城市共生”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2017深双总策展人侯瀚如、刘晓都,分策展人冯原、冯路以及上海地区参展人鸟头(宋涛)、杨振中、石青参与本场活动,超过150名观众到现场参与。


活动将由本届深双总策展人侯瀚如、刘晓都,城市建筑板块分策展人冯原、冯路以及上海地区参展艺术家鸟头、杨振中、石青等参与,共同探讨本届深双中关于艺术与城市生活主题的策展内容及项目,以及双年展与所在城市之间的关系。

▲ 现场嘉宾合影


▲ 主持人朱晔讲述“城中村”的前世今生


2017深双联合策展人朱晔作为主持人向到场观众逐一介绍了嘉宾们,提纲挈领地阐述了“城中村”这一中国城市化进程高速蔓延开之后产生的特殊现象:2017的深双将在城中村举行,“城中村”顾名思义,就是城市里的村子。实际上它是整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蔓延到农村但来不及整理农村土地的结果。先是将农田收回,只保留宅基地,然后把村民们都变成了市民。实际上,城中村还承载了作为大量流动人口的落脚之地的功能。城中村给人的印象是“脏、乱、差”,但房租比较低廉,交通便利,体现出了城市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本届深双将其定义为“共生”。

▲ 刘晓都:在城中村实践“城市共生”


一段五分钟长的纪录短片带观众们回顾了深双12年六届的历史之后,2017深双总策展人之一刘晓都的主题演讲“在城中村实现城市共生”从本届深双充满荆棘的策展工作过程开始。复杂的场地、与多方的协调:政府、建筑商、村民、租户……面对城中村这个真实生活场景中的种种挑战,策展团队希望本届深双会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并成为一个里程碑;希望从本届深双开始,“城中村”能够以新的起点继续演进。深双并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城市\建筑”的展览,而是一个极速城市化环境中的“试验场”。期望本届深双成为新的一届寻找新的理论、新的实验和新的实践的平台。


刘晓都详细阐释了本届展览的主题“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我们生活在一个特别的时代背景、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中;而在极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面貌趋向单一化和同质化:“一代人设计了所有的城市,在其中品位、设计方法、所使用的材料并没有特别的差异”。我们是否应该自觉去反抗单一和理想化的未来图景?现在的城市中我们更应该强调多元的价值体系。


本届的展场南头古城在历史上是深圳及其周边整个地区的行政中心,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而在近代,城市的行政中心转移后,南头古城戏剧性地由“城”变为“村”,并自发生长为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多年积淀出的城市形态,很难说哪一部分代表了真正代表着南头古城的历史,而对南头古城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使其改造和更新进程滞后于深圳其他地区的城中村,这也提供了长久观察这座异质共生古城的机会。

▲ 侯瀚如:艺术与城市“飞地”


侯瀚如的主题演讲以“艺术与城市‘飞地’(Art Making Urban ‘Extra-Territories’)”为题。艺术板块的加入对于本届深双而言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过往的深双大多是关乎“城市\建筑”的专业探讨,而本届深双中对城中村的讨论和改造结合艺术介入来展开,将会使整个展览更加丰富。艺术并不直接建造城市,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力量,在单一的城市化现场和有限的公共空间中提出问题,探讨不同的可能性,复原多样而复杂的街道生活。


城中村不光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形态、或者很高密度的建筑类型,同时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是城市生活的“飞地”(Extra-Territories)。深圳有400多个城中村,每一个有其特别的形成历史,南头古城在其中可能是深圳最老的一个村落之一,它曾是行政中心,由于其历史渊源和其他城中村有所区别。侯瀚如以香港的九龙城寨为例,进一步说明了城市中的“飞地”现象——一方面,这些自发生长的区域可能对城市正常秩序产生威胁,另一方面却又是城市生活最丰富、最多元化、最有活力的地方。


曾经官方和大众将城中村视为城市的“肿瘤”,而本届深双在南头古城的实践则试图寻找一种不同的方式——尝试不以传统的城市更新方式粗暴地将其铲除,而是在这一基础上做出改变。艺术在其中是一种姿态性的介入,在本届深双中我们能够看到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们如何把街道变成活动的场所和批判行动的试验场。


接下来,侯瀚如以多位计划参展的艺术家作品,展示了艺术和艺术家在城市和城市化中的位置:艺术在城市里制造各种各样的“障碍”,艺术解构城市普通的秩序,艺术反思城市过度发展造成的问题……本届深双用于展示艺术作品的场地为厂房空间,策展团队将不会对其做任何改造,直接以艺术作品介入原生的空间。同时,艺术板块不光在室内空间中展示,艺术家们将被邀请进入到南头古城的街道中制造全新的在地项目。艺术不光是可以提供审美的经验,同时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想象一种新的共同体生活的途径。本届深双也将邀请行动型的艺术家参与,以舞蹈、活动的形式介入。

在紧接着的讨论环节中,分策展人冯原、冯路以及上海地区参展人鸟头(宋涛)、杨振中、石青加入,以各自的背景展开对城中村,对“南方”,对深圳和上海的交流。

冯原作为本届的分策展人介绍了“岭南、客家和珠三角”(暂定)板块。其实我们今天将珠三角地区定义为南方,实际上它是南方和更南的南方的连接点。这个板块将通过非常多样化的形式来讨论这个地区全球化的影响力,或者是所遗留下来的可能性和故事。我们把深双看做是一种文化认同,确实很难想象一个城中村的居民会跟大家一样有这样的文化认同。但从长远来看,这正是要让活动发生在城中村的理由,正如深双的持续性目标。有矛盾产生是正常的,却也是正面的。因为这种矛盾可以激活我们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和探讨。

冯路同样作为分策展人谈到其负责的分板块“他者的南方”:”南方“的概念只出现在北方人谈到南方,或南方人面对北方人的情景,这是一个来自”他者“的、相对的、不自主产生的概念。引入建筑学后,即与地域相关。当下”千城一面“的现象和观点是一种事实,然而在其中每座城市也隐藏了许多不同的特质。冯路在展览中将会深入讨论“南方”的身份,以不同的建筑师以“他者”的身份在广义的南方做出的实践,讨论在大的现代性背景和话语条件下如何思考当地性。

杨振中以艺术家的角度表达了对”城市化“的观点。他认为,城市规划可以看做是一种”控制人群“的技术。楼房、马路、红绿灯、斑马线……人们按照设定好的轨迹在城市中活动。然而所有技术都有漏洞,城中村或许就是其中一个。同时,艺术家可能也是人群中的“漏洞”。他以过往的艺术作品在城市中制造”漏洞“为例,阐释了这种有意思的”失控“。城中村不同于冷冰冰的高楼大厦,他是有温度的、时常会失控的地方,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也许是在合适不过的地方。

摄影组合鸟头的宋涛表示,作为上海艺术家,参与深双的机会有一半对他来说是熟悉的,因为他们将会面对城中村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与鸟头的过往作品有着相似性;而另一半却是陌生的,因为他们即将面对“他者”的南方。两点夹杂在一起会成为一个有意思的挑战,在地域和时间的基础上变得很宽广,非常期待接下来在城中村将会发生的事情。

石青则借自己的艺术实践“腹地计划”谈到空间与艺术的关系:空间不只能包容艺术作品,也能变为一种方法。

城市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城中村在其中是一个危险的、混杂的、不洁净不安静的特殊场所,却蕴含着同一单调的城市不具备的能量,更加符合艺术家的工作方式、

实践的方式和想象力,艺术家以情感的方式对空间的研究和重组在城市中将会有越来越强大的作用。


在讨论的后半段,观众们踊跃加入讨论,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

Q1:展览是把城中村的发展作为一种体验式的城市空间发展下去还是只给游客呈现?


刘晓都:城中村的发展是自我生长的。我们一直谈论的社会主义大院、新村、花园式小区都是人工规划出来的,做出来以后把人一洗脑,他就认为这是最合理的,我们试图要把这剥离出来。展览中的“实验场”就是希望做一个适当的改造,延伸出来。


侯瀚如:我们不是把贫穷和杂乱作为一种浪漫化的歌颂。应该看到这些草根的智慧,在面对那么困难的生活条件下,最大程度表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来解决问题。他们在日常生活里构造出特殊的、必须的空间结构,完全超出城市规划的做法,这是过去被我们忽略的最有生命力的建造的方式。

Q2:我在深圳参加过未来+学院的调研,南头古城离深圳大学也不远,这是不是有一些科技、新青年带入古城的想法或者是思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什么考量?


刘晓都:你点出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其实南头古城一直就是珠三角区域的中心之一。我们的展览强调古城并不是唯一的目标,城中村才是我们的目标。

[沙发:1楼] guest 2017-07-10 19:42:40
这些麻痹的艺术圈人总喜欢代表珠三角,眼睛瞎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