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号子——刘声、李消非6月9日本来画廊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454   最后更新:2017/06/05 19:36:37 by 展览预告
[楼主] 不举手不发言 2017-06-05 19:36:37

来源:天下一叔


对于成长中的艺术家,画廊价格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


只能涨,不能跌。起码不能明着跌。


一个在职业生涯中出现「跳水」的艺术家,画廊宁肯放弃和艺术家的合作,也不愿意对作品降价。今天,叔就和大家探讨一下——为什么画廊价格不能跌。


不过,叔并不打算讨论画廊如何对艺术品定价,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可以自成一书。我们的重心,还是在于这种「上得去下不来」这种预期,是如何形成的。


创投界:投资人权益保护


我们先来介绍几个风投领域的有趣概念。


这些概念,都是在企业估值下降时候,保护之前投资人的利益。


第一个叫做:完全棘轮


棘轮是什么呢?


是一组单向转动的齿轮机械装置,往反向转动的话,齿轮会被锁死。简言之,棘轮就是:只能向前,不可往后。

在风投领域,完全棘轮确保投资人股权不被未来的低估值稀释——棘轮的齿轮不能反方向转动,后续的估值也不能比本轮的估值更低。


也就是说估价只准涨,或者不涨,但不准跌(即使跌了,请给我乖乖地补股份)。


除了完全棘轮以外,清算优先权、 IPO 转换条款和其他的反稀释调整,都是用来保护之前的投资人的。总之一句话,我是先进来的,我不能吃亏。


然而,现在科技领域最大的争议之一就是,这种只能向上不能往下的估值条款,随着融资轮的增加,使得公司估值被越推越高。


这种高估值对公司难道不是好事吗?


非也。越高的估值创造出了越高的投资回报预期,但预期和现实有出入时,市场的反应可能是灾难性的。


血检公司 Theranos ,曾经著名的独角兽,估值 90 亿美金,由于血检结果作假,跌下来的死相有多惨全世界都已经见识了。

美剧《硅谷》第四季片头动画里 Theranos 的 Logo 正在被拆下,而一旁刚被竖起来的是企业聊天工具 Slack,估值 38 亿美金,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


灾难后的 Theranos 仍值 8 亿美金。由于之前投资人保护协议的存在, 33 岁的美女创始人 Elizabeth Holmes 虽拥有 50% 的股份,却是 common stock 。优先级别低于投资人的 preferred stock ,得把之前投资人所有投资还清了才轮的着她,这意味着,她股份的实际价值已经等于零了……

Holmes 常见着装黑色高领,太经典的硅谷故事。《硅谷》拍摄旧金山 TechCruch Disrupt 时,俩主创吐槽「资本主义逻辑伪装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嬉皮式修辞下,因为直接说『我们要榨干它,我们要赚钱』太 low 了。」



艺术圈:画廊里的的棘轮


在接触这个概念的时候,叔联想到了艺术市场的一级市场,也就是画廊。因为也极少见到成长中的艺术家定价下跌。


就像一开始说的,画廊宁肯干脆放弃和这名艺术家的合作,也不愿意将艺术家的价格下调。


原因是,下调价格这个动作,会被阐释为如下三个失败的信号


1. 艺术家生涯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2. 艺术家的价格在过去虚高


3. 画廊之前挑错艺术家了,并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藏家


之前购入过该名艺术家作品的藏家,虽然没有和画廊签订白纸黑字的下跌保护协议。但如果他收到这一大堆不利「信号」,这买卖关系分分钟药丸!


对于画廊来说,建立画廊和艺术家的「品牌」是成本最大的投入,而这个「品牌」也是画廊最大的资产。


不能因为个别艺术家生涯出现了问题,释放出对品牌不利的信号。与其如此,还不如找个借口,画廊和艺术家合作不顺利,干脆解约。


当然,解约不代表着一定是艺术家一级市场出现了问题,还可以有其他种种原因,比如真合不来,有新欢了等等——总之,解约是艺术家一级市场价格下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小读者们跟得上这个节奏吗?

Gréaud 2015 年连连作死得罪一批人,被冠以「Angry Chauvinist」「Art World Sociopath」「Sexist」之类恶评,代廊只好尽快解约划清界限。图为他 08 年在东京宫装置现场


然而,当艺术家在二级市场(拍卖行,或私洽)上价格跌了,就如同企业上市了,这股票市场价格有涨有跌,投资人/藏家虽心里不愿意,但可多一些理解。


问题来了


那么年轻艺术家的价格,能让供求决定吗?


于是,我们这里引出来了下一个问题:年轻艺术家的价格如果是供求决定的,为什么不健康?


对于一些特别火的年轻艺术家,画廊普遍采取的策略则是控制价格,理想情况是,稳字当头。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涨。宁肯排着一个长长的 waiting list ,挑藏家。


要是按照咱们经济学原理课上老师讲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就应该使劲涨。价格越高,藏家越少,大家就不用抢了,画廊和艺术家也挣更多钱。


但是,就是因为前面的棘轮效应。涨上去是下不来的,如果没有相对应的艺术史地位支撑艺术家的价格,过不了多久,这个「性价比不对等」的艺术家,就会被市场和艺术史双双抛弃。


历史上我们已经见证了一些年轻艺术家在二级市场上的倒塌,就好像年轻的独角兽公司上市,引人瞩目的同时也有估值坍塌从此一泻千里的案例。


奄奄一息的前独角兽真的不少,游戏公司 Zynga 利润负增长,还有 Groupon ,上市之后一路下行,目前股价就是发行时候的八分之一,惨不惨。

做独角兽不容易,当年吹过的水,早晚要在资本市场上挤出来


艺术家上了拍卖之后价格坍塌的也不乏其人。


比如 1989 年出生的年轻艺术家 Lucien Smith,同年同样尺幅同样系列如下图所示的抽象作品,2016 / 2017 年的拍卖价格仅是 2013 / 2014 年的四分之一至八分之一。

Untitled 2, 2012 (60.96 x 50.8 cm),Smith 的代表风格


上了二级市场后价格坍塌的艺术家也和独角兽一样,上市之后,跌了,在投资人的一片唏嘘声之中,不知前面路在何方。


尽管投机倒把作为一种罪行已经在 1997 被废止,在股票和房产上, flip 是一种正常的挣钱方式。而在艺术圈,对于年轻艺术家的 flipping ,依然被看做一个「罪行」。


为什么呢?


因为快速的倒手有可能使得年轻艺术家作品价格畸形上涨。像上面的棘轮效应说的,一旦价格涨了上去,「性价比」不对等,跌下来是会有损艺术家和画廊的形象,市场信心也很难逆转。所以,对于年轻艺术家的职业生涯来说,价格的疯涨非常不利于长期的健康的职业生涯发展。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


年轻艺术家如 Oscar Murrilo ,价格已经上天了:一边快马加鞭机构展览、巩固艺术史基础,一边与大画廊建立代理关系,稳定市场,可谓两手抓的典范。但你说市场是不是还是感觉有点如履薄冰啊?没人知道下拨淘沙的大浪会把谁卷走,直到艺术史盖棺定论的那一天。

1986 年出生的 Murillo 毕业后一年就投奔顶级画廊 David Zwirner 怀抱,什么都没拉下,一个当代超级画廊新星的故事


中国的一些天价艺术家也是一样的,价格已经冲到了最前面,但艺术史地位还仍需要夯实,需要反过来开始「补」机构展览。所以尽管二级市场还能把持得住,但要忙的事儿也不少~


写在结尾


今天的这个类比其实是想让大家了解,艺术行业所谓的怪现象和潜规则其实一点也不怪——你在其他行业都能找到一样的规律,也是可以被经济理论来解释的。


信息越是不对称的地方,越容易出现「价格只能涨不能跌」的棘轮效应。而越是信息对称的情况,买方知道的信息越多,越能承受价格的波动,比如公开股票市场和拍卖市场。


在风投领域,即使做了大量的尽调,最了解公司的,还是公司创始团队。而在艺术行业,即使藏家做了很多功课,他们对艺术家的了解仍然无法和画廊相比。


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买入,投资人/藏家会有心理预期:既然我在知道比你少的情况选择相信你,那你可不能辜负我的信任。如果你欺骗了我,未来咱们的合作就玩完了。


最后,说回到艺术圈的价值创造者身上,叔觉得风投大牛 Fred Wilson 最近在自己 blog 上寄语创业者的文章标题同样合适分享给艺术家们:「Starting is easy, finishing is hard」。


从学院毕业仅仅是艺术家「成名」道路上最容易的一步,而长久经营这份事业,却绝对是场终生赌局。选择代理画廊不是简单的让渡了自己和商业社会的接触,相反,艺术家要像创业者那样主动去寻找、甄选资方(画廊),处理事业发展不同阶段和他们的关系。


「Be great some of the time」的激情与灵感,只是艺术创作的契机,个人品牌和信誉靠的是「Be good all the time」。每个选择都有代价,在名利场起舞的诸位,不要忘了脚下的荆棘。

[沙发:1楼] guest 2017-06-06 08:29:48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