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这或许就是VR艺术的迷人所在
发起人:愣头青  回复数:0   浏览数:1378   最后更新:2017/04/19 09:47:20 by 愣头青
[楼主] 蜡笔头 2017-04-19 09:47:20

来源:艺术当代 马艳


陈彧君 临时建筑No.130808  手工纸、水墨、丙烯、报纸  150 cm×200cm 2013  图片由BANK提供


临时搭建的“抽象式房屋”装置,混杂的场景,包裹着乡愁的零碎物什,放置在原始墙面上的架上绘画,正在被翻阅的档案文件,手里摇晃着酒杯的观者,走进BANK 画廊的空间,仿佛置于了一个错乱、碎片、虚拟又具象化的情感境遇里,让人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存在和身份认同。这是艺术家陈彧君2017 年个展“故土不乡愁”中的一个展览现场,与此同期,另一个展览现场则位于原法租界的阿拉里奥画廊。与BANK 画廊以陈彧君的《临时建筑》系列演绎出的纸上作品、档案资料和影像作品相较,阿拉里奥画廊展出的作品则偏向“自然”,从艺术家的《木兰溪》系列为引,展出了架上绘画和一些比较具有仪式感的装置。

陈彧君 临时建筑NO.6  手工纸、水墨、丙烯  150cmx200cm  2014  图片由BANK提供


故土及异乡


陈彧君的创作面貌往往横跨绘画、装置、影像和综合项目,其灵感大多来自他的个人情感,而此次两处展览的共同题目:“故土不乡愁”正是传达了他近年对故乡—莆田的思考。在地理上,莆田位于福建省,史称兴安、兴化,又称莆阳、莆仙。作为著名的侨乡,陈彧君就出生在这里,其家族中的——支在20 世纪初移民南洋,这些乡土的背景使得陈彧君作品一直关注那些未曾谋面的“异域”血脉及其生活环境。故乡这个地理意义上的“空间”一直或隐或现地徜徉在陈彧君的创作中,那是他创作的底色,也是其作品的“元语言”。艺术家将对故土的抽象情感以一种艺术语言的维度进行了延拓和想象,建构起个人叙事和艺术书写的精神秘境,这些空间的图像源于艺术家的经验世界,却又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达超越了经历。而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陈彧君从莆田到杭州,再从杭州到上海,甚至包括20 世纪初很多宗亲移居南洋这样一种迁徙生活的一个艺术的表征。


陈彧君个展“故土不乡愁”阿拉里奥画廊展览现场   图片由阿拉里奥提供


综合与空间


“故土不乡愁”依然延续了陈彧君一直以来对个人与社会历史、自然与人造空间之间关系的兴趣。两个空间联合展出的大部分作品是陈彧君于2013年、2014年完成的,也是机构已经收藏的作品。其中展出的《临时建筑》系列、《错屋》系列,“拼贴”的手法处理作了更“综合”的发挥,包括对水墨这一媒材和手工纸在创作中的大量运用,将各种现成的图像元素与独特的建筑元素相互融合。如果说《临时建筑》系列折射出艺术家窗外的童年之景,反映了陈彧君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持续探索的话,《错屋》系列则以更为抽象的方式呈现了一个由多个空间交错而成的扭曲结构,进一步地模糊了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限。



陈彧君个展“故土不乡愁”BANK展览现场   摄影:王闻龙   图片由BANK提供


显然“空间”这个词对陈彧君来说不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存在,更是其艺术实践的视觉—观念语素。如果说从2007年至2008 年开始的《亚洲地境》系列,陈彧君试图营造一个陌生的“他者空间”,将观念的焦点放在历史和身份认同上,作品以一种平面化的二维空间呈现的话,那么于2009 年左右与其兄长陈彧凡共同完成的《木兰溪》计划,则以更具现场感的纸上综合材料拼贴和装置作品呈现,通过繁复丰富的细节—大量家族老照片、绘画文本、纪录民间传统仪式的影像和装置等,完成个人家族历史的梳理与书写。《木兰溪》在此次个展“故土不乡愁”中被再次实践和转译,陈彧君将“空间”作品和展场进行了更具张力而戏剧性的演绎。

陈彧君 木兰溪 NO.1  纸本综合材料  200×110cm 每件(12件一组) 2013   图片由阿拉里奥画廊提供


相对于之前在科恩画廊所举办的“第二道门”个展上已经“场域化”的布展方式和作品呈现,陈彧君此次在BANK 和阿拉里奥的布展方式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展出空间的作品外,艺术家有意将以往广泛的艺术面貌打散,展厅的全部空间,如建筑本身的内部结构和临时搭建空间都成为他过往艺术创作和当前创作探索的一种表达。他在两个展厅各自植入了一个临时建筑或临时空间的布展方案,内部也形成了一种空间之间的互文结构和对话循环。因而对陈彧君来说,此次展览既是延续,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其以艺术的方式重构了一个家族秩序的伦理、情感、记忆和个体的经验,亦在这种结构主义的方法和观念中构建了一种日常伦理的美学或叙事关系。

陈彧君  食物的起源  木板丙烯及综合材料  864×140×60cm   2017   图片由阿拉里奥画廊提供


陈彧君  食物的起源(局部)  木板丙烯及综合材料   864×140×60cm   2017   图片由阿拉里奥画廊提供


从消解到建立


陈彧君的创作从自身家族移民史的话题展开,借着这样一条外延的线索呈现自己私密的体验和想象,试图通过这样一种特定的空间设置来描述一个独特的故乡情境及其居者被异化的身份。“每个漂泊的人身上,都背着一个故乡”,这样的文学描述放在陈彧君的作品里成为了生活和艺术、空间和经验的视觉表征,“故土”和“乡愁”以更表象的视觉语言得以绽放,使得其作品在现代语境中重新审视了个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纽带,不断挑战观众观看逻辑的同时,也呼唤着我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求。陈彧君本人说:“展览‘故土不乡愁’,它表现我现在的一种状态,乡愁在消解,转换为另一种情绪,这种情绪也在自我审视。” 实际上,通过这个展览,陈彧君潜在地表达了对“乡愁”的追问,故乡是否还一如往昔?我们的“乡愁”是否还存在?艺术家似乎在用这个展览建立其自己的答案。

陈彧君  错屋No.160318   水墨、丙烯、报纸   200×143cm  2016   图片由阿拉里奥画廊提供


陈彧君  流动的空间No.170220(局部) 老木门、报纸、彩色箔纸等  尺寸可变   2017   摄影:王闻龙   图片由BANK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