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拼贴:玩纸牌的人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994   最后更新:2017/04/18 22:07:50 by 叮当猫
[楼主] 天花板 2017-04-18 22:07:50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视频系列

是由“徐震公众号”推出的全新板块

将持续分享由徐震品牌精心甄选编辑的

最精华 最学术 最好玩的艺术家相关视频 *

* 视频来源于网络,本平台仅用于教育、分享


首期带来 Richard Serra 2015年记录短片




201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收藏 Richard Serra 同年新作《平等》(Equal)。借此机会,时年76岁的著名极简主义雕塑家讲述了他亲自锻造大型钢铁雕塑的经历,并表示:“如果你真正对形式革新感兴趣,你必须明白它从那里来、如何变化、人们又是怎样制造、呈现它。”

理查德·塞拉

《平等》2015

锻造耐候钢

(每块)152.4x 167.6 x 182.9 cm * 8

[沙发:1楼] guest 2017-04-19 20:20:41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艺术团体DIS告诉你怎样以最酷方式看展览

如果你要参观一个类似于著名挪威艺术家 Bjarne Melgaard 的展览,里面充斥着各式艳俗之物与亚文化调调,如何才能通过着装与展览交相辉映?


艺术团体 DIS 告诉你,你只需要一条篮球裤。下面请跟随 DIS ,找到正确的穿着方式,做最酷的自己


DIS Gallery Guide :

Bjarne Melgaard个展

《Ignorant Transparencies》

Gavin Brown's Enterprise(纽约,2013)

[板凳:2楼] guest 2017-04-20 19:15:19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带食蚁兽上节目,还骚扰女嘉宾?厉害了我的达利

1970年,时年66岁的现代艺术大师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参与录制对谈节目 “The Dick Cavett Show”。酷爱抢镜的达利也没忘了带上他的宠物——一头食蚁兽;达利与食蚁兽,从此成为了艺术史上的著名桥段之一。

↑↑ 一条珍贵的内涵片段 ↑↑



达利:“我跟一个疯人唯一的区别,

就是我没疯呀。”


[地板:3楼] guest 2017-04-22 20:55:49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Petra Cortright:与Youtube一起火起来的“85后”网络艺术家

9年前,美国艺术家 Petra Cortright 凭借一系列搞怪影像创作在 Youtube 走红。2014年,她被洛杉矶 MoCA 委托创作作品 “Tags for Likes”。她显然深谙网民对 🐱 萌宠 🐶 的喜爱,利用小狗奔跑的录像、不断跳出来的 Skype 窗口和宠物吊牌的特写镜头诠释了社交网络对 “LIKE” 的多重表达方式。



对,她就是十年前那个

用电脑前置摄像头自拍、加加加特效

然后走红的少女 Petra Cortright

[4楼] guest 2017-04-22 20:59:07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别人的收藏“借来”成为自己的创作?

30年前,Edward J. Williams 夫妇开始收藏与黑人偏见相关的物件,以期将它们移出公众视线;2016年,美国艺术家、社会行动家 Theaster Gates 借用该收藏中的元素构成自己的系列创作“Negrobilia”,并于大型公共美术馆展出,以重新检视“黑”的历史与现实


↑ Theaster Gates首个欧洲机构个展“Black Archive”现场 ↑



这个展览对于我,和我的职业生涯中的这一刻来说,其意义在于,将这些让“黑的”事物得以处在正当位置的时刻梳理出来。

—— Theaster Gates








[5楼] guest 2017-04-24 22:09:37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罗曼·西格纳 (Roman Signer) 被吓得画了一张画

2006年9月,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68岁的瑞士艺术家罗曼·西格纳(Roman Signer)在画布前等待灵感的降临,然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视频到0′45″处,忍不住笑出声😂



在我的作品中,事情总是将要发生、正在发生或者可能会发生的。

——Roman Signer




罗曼·西格纳(Roman Signer),1938 年出生于瑞士,作品包括雕塑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等。罗曼·西格纳曾参加1976年、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1987年卡塞尔文献展等众多重要展览,极具国际影响力。罗曼·西格纳善于利用生活中极为平常的物品,以幽默、诗意的方式,赋予其新的意义。
[6楼] guest 2017-04-27 22:30:28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他烧了自己所有的画后,宣布再也不做无聊的艺术( John Baldessari )

被誉为美国概念艺术的“教父”原来这么调皮 | John Baldessari 六分钟的剪短历史邀请了以威士忌嗓音著名的 Tom Waits 担任旁白,为大家介绍这位坐拥多个奖项与荣誉(其中包括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奖)的艺术大师。


 本字幕由 从前有个字幕组 修正制作 ↑



John Baldessari,1931年出生于美国,是一位国际知名的概念艺术家,他的作品以既有摄影和挪用图像为特色。John Baldessari 最初以画家出身,上世纪60年代,Baldessari 开始将文字和摄影融入他的画布中。1970年,他开始创作版画、电影、录像、装置、雕塑和摄影。Baldessari 创作了成千上万的作品,将图像的叙述潜力与艺术作品界限内的语言联想力结合到一起。他在美国、欧洲等世界多地已成功举办了200多次个展,并影响了 Cindy Sherman、Annette Lemieux、David Salle 和 Barbara Kruger 等艺术家。

[7楼] guest 2017-04-29 20:49:07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斥资1800万欧元的艺术作品,最后竟打了 “水漂” ?

著名艺术家克里斯托(Christo)斥资1800万欧元,用20万根聚乙烯管道,在意大利伊塞奥湖打造横跨3公里水面的《漂浮码头》(The Floating Piers),其跨度之大、与环境融合之妙,绝对颠覆你对“水上漫步”的想象。


Christo 和同为艺术家的妻子 Jeanne-Claude,早在 1970 年就萌生了建造《漂浮码头》的概念。2009 年,妻子 Claude 因病去世。2013年,Christo 委托保加利亚的 Deep Dive Systems 公司,花了 22 个月在意大利伊塞奥湖上,搭建了这件不可思议的作品,完成自己与妻子的夙愿。



在 2016 年 6 月的开幕后五天内,超过27万人来到湖边,参观体验这件装置作品。

人们在这,可以自由畅快地体验“水上漂”的感觉


《漂浮码头》的设计草图

Christo 和 Jeanne-Claude 在 Christo 的工作室,1976年


这对夫妇在 1958 年相遇并坠入爱河,共同创作当代公共艺术项目超过 51 年,直到 2013年 Claude 去世。



《漂浮码头》完成后

Christo 公开了其 从搭建到对外开放的过程

作品随时间的推移 在环境中呈现细微的变化







看看 Christo 公开的搭建过程视频 ↓



《漂浮码头》维持了两个多星期后便拆除,所有的材料被重新回收利用。这件短暂却惊世的作品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认为,比起永世流传的东西,创造不复存在的东西更需要勇气。” 

——Christo

[8楼] guest 2017-05-10 22:00:15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维托·阿肯锡 (Vito Acconci) ,一代传奇的离世

传奇艺术家、前卫运动代表人物维托·阿肯锡(Vito Acconci)于4月28日去世。在这个影片中,阿肯锡讲述了他早期在纽约 Sonnabend 画廊的三场表演,其中包括著名的《温床》(Seedbed)。这位美国先锋艺术家一生的艺术创作,对人们身份、行为等境况进行了激烈且颠覆性的探索。


我在艺术领域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对艺术和美术馆的厌恶中来,因为这就是日常生活的对立面。


——Vito Acconci


维托·阿肯锡(Vito Acconci),1940 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是一位作家、建筑师、艺术家。20世纪6070年代阿肯锡为了打破这种对立进行了一系列表演、装置、影像和摄影创作。他尾随街上的陌生人、躲在画廊地板下自慰、伤害自己的身体......在所有激进的艺术家里他算是一个毫不悔悟的异端人物推动了那日渐傲慢和僵化的艺术形式让人振奋。


[9楼] guest 2017-05-10 22:02:54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到泰特美术馆玩咸鱼

2016年10月4日至2017年4月2日,法国艺术家 Philippe Parreno 在泰特美术馆涡轮大厅打造了一座令人流连忘返的全感官装置。无论录像雕塑,还是灯光声效,在 Philippe Parreno 的创作中,都是构成整体感官体验的元素。在这个名为 “Anywhen” 的大型项目里,观众可以无数种方式,体验这一形态、内容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的作品……





在一天当中,所有的东西都在变化,且不断变化。总有些什么事情在发生,这有如对外部世界的回应——一台在瞬间经过的飞机、河边的街头艺人、一场雨或是鸟叫、和不断扰乱的计算机程序。所有事物在一个时刻里,既是前菜也是主菜。

——Adrian Searle《卫报》






Philippe Parreno "Anywhen"

泰特现代美术馆展出现场

[10楼] guest 2017-05-15 22:50:03
来源:徐震XuZhen


她是Martin Creed的老师,被主流艺术界忽视了40年,73岁的她终于一举成名

生于1944年,Phyllida Barlow 自1960年代在伦敦斯莱德艺术学院任教(2009年退休)及从事艺术创作至今,教授的学生不乏像“透纳奖”得主 Rachel Whiteread、Martin Creed、Douglas Gordon等著名艺术家。


然而直至六年前,Phyllida 的创作在艺术市场中仍无人问津。如今,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 Frances Morris 将 Phyllida 视作与 Louise Bourgeois 同等重要的艺术家;在伦敦蛇形画廊、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苏黎世美术馆等重要机构完成一系列展览后,现年73岁的 Phyllida Barlow 将代表英国参展 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



  British Arts Council 推出的短片 ↑ 

将讲述他们选择 Phyllida Barlow 的原因



也许我不够在意作品中的美感,因为我对其他的品质感到异常好奇——时间的抽象性、重量、平衡、韵律;塌陷和疲惫,与直立的丰富姿态之间的对抗……某物存在的状态。它是在生长还是收缩,正向上还是向下,它是在折叠还是舒展?

——Phyllida Barlow



Phyllida Barlow作品在伦敦蛇形画廊现场 (2010年)

本次展出也是艺术家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Phyllida Barlow “码头”现场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 (2014年)

[11楼] guest 2017-05-15 22:53:54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Wolfgang Tillmans: 我和instagram上面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

他是首个获得透纳奖的摄影师,他是80年代至今众多社会变革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他是新一代文艺青年眼中的“男神”……他是 Wolfgang Tillmans,他是泰特现代美术馆前馆长 Chris Dercon 眼中的“21世纪通才式人物”。


2017年2月15日至6月11日,Wolfgang Tillmans 个展《2017》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举办。《2017》不强调对艺术家生涯的回顾,而是将空间作为剧场,让展览在美术馆上演。关于这次展览与 Wolfgang Tillmans 的创作,请听本次展览策展人 Chris Dercon 讲述——“Wolfgang Tillmans 是谁?”



我的照片大多像是杂音,但它们都有非常确切的意义。……我一直不知道自己这样的任意搭配是出于何意,但是我对此非常着迷。我的照片几乎拍下来就是成品,因此没有什么麻烦的后期加工。也出于这样的原因我爱上电子音乐,你可以温柔地做疯狂的事,我很庆幸自己所生的年代。

—— Wolfgang Tillmans



从 Wolfgang 近日为电子音乐人 Powell 

↑↑ 单曲《Freezer》制作的 mv 中 ↑ ↑

一窥 Wolfgang 的创作面貌


Wolfgang Tillmans《2017》展览现场

泰特现代美术馆,2017


Wolfgang Tillmans "Iguazu" 2010

© Wolfgang Tillmans. Courtesy Galerie Buchholz, Cologne/Berlin


Wolfgang Tillmans “Greifbar 29” 2014 © Wolfgang Tillmans

[12楼] guest 2017-05-15 22:56:04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Hito Steyerl:“图像是第二自然”

Hito Steyerl 浸入式影像装置让观众仿佛置身“异次元杀阵” |《太阳工厂》在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首次亮相,作品讲述了一个超现实主义故事,人们在一个动态捕捉的工作室中,被强制运动以生产人造阳光,Hito借此探讨在当下或未来图像极速流通所带来的快感与威胁。


↑《太阳工厂》洛杉矶 MOCA 展出现场 2016 ↑


Hito Steyerl


图像并不代表现实,它们创造现实,它们是第二自然。

——Hito Steyerl


Hito Steyerl 出生于1966年,是一位德国视觉艺术家、作家兼电影制作人。Hito Steyerl 是当下全球化、数码化情境的最明锐观察者之一,她的创作表现在对媒体、技术和全球图像流通的探讨,作品往往从研究、采访和对已有图像的收集延伸开来,思考在全球飞速发展和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图像地位的变化。

[13楼] guest 2017-05-15 22:58:59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为什么他拍的古惑仔mv能在MoMA展出?

生于1986年的泰国艺术家寇拉克里·阿让诺杜才(Korakrit Arunanondchai)以融合绘画、录像、音乐、行为等的总体艺术创作而闻名。他的许多录像作品借用流行音乐录像带的手法,极具感染力的同时却也令人费解: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影像从一众MV中脱颖而出,而成为世界知名美术馆的座上宾?



↑↑ 寇拉克里·阿让诺杜才 ↑↑

《在满是拥有滑稽名字的人的房间里以历史作画3》(节选)

2015年


对于《在满是滑稽名字的人的房间里以历史作画3》来说,这是一部表现我成长的城市——曼谷的说唱MV。尽管它看起来跟一般的这类MV相似,但如果仔细验证,你会发现其实它在某种程度上解构了这类MV所应有的结构。


我想为这首歌制作一部音乐录像带,但我同时也想将拍摄过程转化成一件关于音乐录像带摄制的雕塑。所以原本用来记录拍摄过程的无人机变成了它所拍摄的影片中的主角。


——寇拉克里·阿让诺杜才


寇拉克里 MoMA PS1 展览现场,2014

寇拉克里巴黎东京宫展览现场,2015

关于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

1986 年生于泰国曼谷,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的少年时期在泰国流行文化中度过,在美国接受艺术教育,并展开其艺术职业生涯,二者均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实践旨在挖掘全球化主体性之下的潜在张力。阿让诺度才没有过多地关注具有地缘特征的主题,而是将牛仔布这一世界上最为普遍的织物,作为物质与象征的层面上推进研究。
[14楼] guest 2017-05-15 23:12:35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让今年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排队挤爆的艺术家 Anne Imhof

“是去是留?” 可能是每个在 Anne Imhof 的表演《Angst》现场待了差不多半小时的观众心中不断闪过的念头。


毕竟《Angst》是长达数小时的三幕戏剧,时空上延伸至三个站点——巴塞尔美术馆、汉堡车站现代博物馆,和蒙特利尔双年展,其中的复杂表演表现了她对运动、姿态和行为的密切研究,一如沉浸式剧场的表演模式也拓宽了行为艺术的边界。Anne Imhof 于近日代表德国馆,参展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


Anne Imhof《Angst II》(节选)

汉堡车站现代博物馆表演现场 柏林 2016


Imhof 的表演在视觉上非常丰富——其中充满让人应接不暇的图像和尖锐的紧张感。本次 Susanne Pfeffer(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负责人)为 Anne Imhof 设计的展览方案将着重检视人在当前的科技、社会经济境况中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引导观众对身体认知的观念性变革。

——Elke aus dem Moore 

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组委会代表




Anne Imhof《Angst III》

蒙特利尔当代艺术美术馆表演现场 4小时 2016

图片: © Jonas Leihener, 2016. 

Courtesy of La Biennale de Montréal.

[15楼] guest 2017-05-16 21:12:35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Erwin Wurm:代表威尼斯奥地利馆的一分钟雕塑

给你一个指令,让你成为一件雕塑:这是 Erwin Wurm 在今年“威尼斯双年展”奥地利国家馆的展出。其中雕塑的内容包括:爬上一辆倒置的卡车眺望运河风景、把腿从洞中伸出来,以及以奇怪的姿势与椅子接触等等。Erwin Wurm 自80年代末开始创作“一分钟雕塑”——他以幽默的方式将人体置于各式意想不到的情景中,以使人与物产生奇妙的关联。


Erwin Wurm “一分钟雕塑”

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奥地利馆展出现场


我对日常生活感兴趣。身边的所有材料对于我来说都是有用的,包括物体和当代社会的各式话题。我的作品讲述的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它是身体的,也是精神的,是心理层面的,也是政治层面的。

—— Erwin Wurm

Red Hot Chili Peppers《Can't Stop》

这一油管播放量过亿的mv灵感源自Erwin Wurm的创作




Erwin Wurm “一分钟雕塑”

在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奥地利馆展出现场

photo by Casey Kelbaugh for Artsy


Erwin Wurm《一分钟雕塑》1997

Erwin Wurm《关于如何政治不正确地检视的一分钟雕塑》2002

照片:Erwin-Wurm © VG Bild Kunst Bonn

[16楼] guest 2017-05-19 06:49:06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细菌、食物、蚂蚁、气味……关于Anicka Yi,一个把生物材料玩出花的艺术家

1971年生于韩国,Anicka Yi 两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Anicka 擅于运用包括细菌、食物、气味、蚂蚁、蜗牛等非同寻常的材料进行创作,并将政治与微妙的心理元素注入其中。作为2016年“Hugo Boss艺术大奖”得主,Anicka 个展(该奖项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展出。 




对我来说透过这些感官体验,去强调文化、权力与知觉的关系是很重要的。我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这是我的使命,尝试将引发我们不适或者焦虑的源头视觉化。

——Anicka Yi


Anicka Yi “Life is Cheap”个展现场

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2017


Anicka Yi  “生活方式战争” 2017

作品在 “Life is Cheap”个展现场

蚂蚁、铝制支架、电脑硬件、LED灯

Credit Byron Smith for The New York Times

[17楼] guest 2017-05-20 20:07:35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的德国馆到底长什么样?

近日,安妮·伊姆霍夫(Anne Imhof)为德国馆打造的作品“浮士德”(Faust)获“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最佳国家馆奖项。委员会称,“这件充满力量又令人不安的装置提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问题,让观众直面焦虑。伊姆霍夫的作品既是对国家馆建筑本身富有原创性的回应,在物品、图像、身体和声音的处理上也非常精准。”


安妮·伊姆霍夫《浮士德》现场节选

↑ 可能是近年最难拍的展览现场 ↑


我们需要通过新的身体观念来挑战已有的控制机制,从而制定一种适当的政治语言和行动计划。在她的表演作品中,Imhof 对每一分钟的姿势与动作秩序都有所设计。这会让人产生一种感觉,即权力结构在背后潜伏,但观众却看不见;而同时,表演者有意识地打破剧本的限制,进行即兴表演——与深深笼罩着现场的紧张氛围相抗衡,每个表演者的个体性又都非常突出。个体性是 Imhof 工作的关键。它揭示了社会工作中的权力结构和编码,以及通过科技和药物手段来塑造身体的方式。


我认为“性”在当下可以作为一种自我指涉式的东西被加以感受,它属于自己而非来自与另一个人的关系之中。Anne Imhof 的作品便带有这种后性别主义的敏感性。 


—— Susanne Pfeffer

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负责人








安妮·伊姆霍夫《浮士德》现场

©-Nadine-Fraczkowski

[18楼] guest 2017-05-27 10:42:50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劳申伯格的“电子泥浆协奏曲”

近日,纽约现代美术馆将 8000 磅泥浆倒入展厅,只为还原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创作于四十多年前的作品《Mud Muse》(1968 - 71);其中,泥浆跃动的频率由底部带有声音传感器的空气泵系统所控制,它也被视作是劳申伯格一生中最具野心、技术要求最复杂的创作之一。


《泥浆缪斯》在“罗伯特·劳申伯格”展览现场

↑ 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2016 - 2017 ↑


《Mud Muse》只是这次 MoMA 回顾展(“罗伯特 ·劳申伯格:朋友之间”)中 250 件展品中的一件,但它却蕴含了许多能够精确定义劳申伯格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要素:坚持不懈的试验、对于不寻常材料的开放态度、对于合作的投入和执着,以及对科技创新的热忱。

 

“许多艺术家对于科技抱有强烈的厌恶感;因为它替代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艺术家最重要的标志,”本次展览策展人 Leah Dickerman 评论道。“然而劳申伯格完全不排斥科技,全然接受它的出现是当代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点你也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出。现在你可以理解这一举动在当时是多么地激进:这已经不是传统艺术创作的问题了,它本身也可以是一个科技工程的建造。”


——Julia Halperin《8000磅泥浆倒入MoMA,

回顾推进了中国艺术史的他》

(《artnet 新闻》,2017年5月12日)


美术馆工作人员在安装《泥浆缪斯》

罗伯特·劳申伯格《泥浆缪斯》(局部)
[19楼] guest 2017-06-02 08:50:34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在自我中心主义系统里的极速晕眩

连续7天在高速转盘上旋转办公是什么样的体验? 在2015年巴塞艺术博览会举办的近一周时间里,艺术家 Julius von Bismarck 都在无限旋转中度过;他表示在上面待了一段时间以后,会感觉如履平地,四周的人都放佛正围绕自己旋转,作品因此被命名为《自我中心主义系统》(Egocentric System)。 


↑ 这个特制的转盘以每分钟15圈的速度旋转 ↑

Julius 表示,作品灵感源自于在舞厅蹦迪的体验

[20楼] guest 2017-06-03 21:56:33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340吨滚石漂浮于洛杉矶居民头顶

在遇见传奇艺术家 迈克尔·海泽(Michael Heizer)之前,它只是加州某个采石场中某块默默无闻的巨石;直到2012年,海泽发现了它,并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将它运送到60公里外的洛杉矶美术馆(LACMA)永久展出。于是,这块重达340吨的巨石,历时11天运输、途径22个城市、耗资近千万美元, 到达展出地当天便引发千人围观,并最终与一条特制堑壕,共同构成了作品《漂浮的质量》(Levitated Mass,2012) 。


↑ 由 Doug Pray 拍摄的纪录片(预告片版)↑







迈克尔·海泽《悬浮的质量》2012

雕塑(岩石、混凝土)

10.67 × 138.98 × 6.6 m 重量: 340 吨

[21楼] guest 2017-06-08 21:54:15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她受 MoMA 委任,将前军事基地喷绘成最妖艳海景房

2016年,艺术家 Katharina Grosse 受 MoMA 委任,将纽约洛克威半岛前军事基地中的一栋废弃建筑,改造成一道亮红色的风景线——以工业喷枪进行喷绘,Katharina 的作品创造性地结合了色域绘画与地景艺术等多种形式,给人以强烈、直接的心理感受。



该项目是纽约洛克威半岛(Rockaway,该地区是2012年桑迪飓风重灾区之一)重建计划的一部分。该作品于2016年7月3日至11月30日面对公众开放,2016年底伴随废弃建筑拆除计划而消失。 




[22楼] guest 2017-06-08 22:02:59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谢德庆:“生活就是终生监禁。”

《一年表演1980–1981(打卡) 》中,谢德庆在一年时间内,每一小时在打卡机上打卡(睡觉期间也不间断),并穿着特定衣服,用16毫米胶片自拍的方式拍下照片。由他人监督,穿孔卡记录了他在这个高度重复的行为里是如何重建生活的。最终呈现的结果浓缩成一个6分钟的视频,以几乎每天/每秒的速度记录了他一年的行为。这个节奏和当初表演的时长完全相反。



我要用我的方式,也是笨拙的方式,去了解生命。

——谢德庆


今年,他也代表台湾馆参加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展名为《做时间》(Doing Time),首次综合性地呈现了他的创作生涯。


谢德庆1950年生于台湾,被视为全球观念及行为艺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其早期资料并不多,高中时立志要当艺术家,而后毅然退学。1974年,谢德庆跳上了一艘从台湾开往美国的货船,成为一名偷渡客。

 

1980年代早期开始发展“一年行为表演”系列,以基于规则(rule-based)的演绎系统以测试人类耐受的极限,探索自律、身体/精神控制、自由的概念、人类关系和其本质。随着“展演性理论”(performativity)和“时延美学”(durational aesthetics)对当代艺术的逐步影响,谢德庆的作品受到的各界讨论和论述也日益增加。




谢德庆《一年表演1980–1981(打卡) 》相关记录
[23楼] guest 2017-06-10 21:24:48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在马桶上自拍可不是见不得人的事,尤其是在卡特兰的18K金马桶上

意大利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似乎对厕所情有独钟——在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卫生纸》(Toilet Paper)杂志之后,他在去年下半年 * 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呈现了一座由18k金打造的马桶,并将它命名为《美国》(America)。它既是艺术品也是功能完善的厕具,这或许可以和杜尚的《泉》做对比,不过差别在于,你可不能在杜尚的小便池里小便,但在卡特兰的金马桶里,你则可以“自由来去”。


*:该作品自2016年9月面向公众开放至今。



传闻中,卡特兰曾半开玩笑式地表示,

希望通过这件作品,

“把属于1%人群的艺术品,献给其余99%的人。”


接下来请欣赏
社交网络“卡特兰金马桶摄影大赛":


卡特兰亲自坐镇金马桶

“马桶壁上的自己,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就为了这三百万美刀的马桶,

咱也不能放弃梦想。”


“皇家冲厕体验。”

“18k金的,好使。”

“从此成为18k金马桶神教教徒。”
[24楼] guest 2017-06-12 23:18:27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如何把洛杉矶晚霞制成标本?

在奥斯陆现代艺术博物馆(Astrup Fearnley Museet)的展览 #ALEXISRAEL 中,艺术家亚历克斯·伊斯雷尔(Alex Israel)把加州的阳光海岸搬到了奥斯陆;凭借其独特、多样的视觉语言,亚历克斯以全新的方式将艺术史与洛杉矶文化景观的过去与未来相连接。 



生于1982年,艾利克斯·伊斯雷尔成长并长期在洛杉矶生活、工作。伊斯雷尔的创作探索了好莱坞、洛杉矶的图像志和名人崇拜等议题;在他看来,洛杉矶便是美国文化及美国梦的代表。


在正式从事艺术创作之前,伊斯雷尔曾在多家知名画廊、拍卖行担任助理、研究员、销售等职位。2012 年,伊斯雷尔制作了一档名为“As It Lays”的另类名人访谈节目;2015-2016 年,他创作了一部名为《SPF18》的青年题材冲浪电影,并于同期推出 Icarus 防晒霜系列产品;此外,伊斯雷尔还于 2010 年成了个人墨镜品牌 Freeway。


Alex Israel 《自画像(Dodgers)》 2014‒2015 

玻璃纤维丙烯, 96 × 84 × 4 in.  摄影:Joshua White








《#ALEXISRAEL》展览现场(2016)

摄影:Christian Øen

[25楼] guest 2017-06-15 21:10:56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皮埃尔·于热携永生的癌细胞亮相此次明斯特

法国艺术家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参展2017年德国“明斯特雕塑展”(Skulptur Projekte Münster)的作品《人工生命之后》(After ALife Ahead)运用了生物、媒体技术,将一处废弃的大型溜冰场整个改造:一系列过程在场景中各自独立发生,有些随着孵化器里的“海拉”——永生的癌细胞系变化并触发装置;地面被挖成一个个小山丘,混凝土、泥土、塑料、冰川时期的沙掺杂其中,整个空间被海藻、细菌、蜂房和奇美拉孔雀等占据。



皮埃尔·于热196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曾经于2002年在古根海姆获得 Hugo Boss 评委会特别奖、于2010年获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当代艺术家奖。2001年曾代表法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领域跨越电影、视频和公众干预。对生物元素的巧妙利用对于他而言似乎是驾轻就熟的创作语言。



皮埃尔·于热《无题(人类面具)》

2014 电影剧照


在短片《人类面具》中,艺术家让福岛的一只猕猴穿戴面具、作为店里的一位“女服务员”在空间中走动。这只猕猴也曾在核站爆炸前穿戴假发和制服,花枝招展地为顾客送上啤酒和毛巾而受到各大媒体关注。于热的镜头记录下了这只猕猴在潮湿的厨房里转悠 。她有时候遛达到大厅,坐在椅子上用手拨弄着一缕假发。根据拍摄角度的不同,面具下的眼光极富有人性。 这部短片为如何看待于热作品提供了一个思考出发点。



皮埃尔·于热《无题(Liegender Frauenakt)》2012

皮埃尔·于热《线之森林》(A Forest of Lines)

2008 第16届悉尼双年展24小时项目(悉尼歌剧院)


皮埃尔·于热《百万王国》2001

有声录像 7分钟

[26楼] guest 2017-06-17 20:58:31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视频套餐

“以雅典为鉴”为主题,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于2017年4月6日率先在雅典开幕。本届文献展首次将发源地德国卡塞尔之外的城市——雅典列为具有同等资格的展览城市;立足当下欧洲乃至全球的社会政治现状,本届文献展希望凸显文化生产在社会领域的重要性,并通过持续发生的现场活动、对话,让展览变得更加切实可感。

雅典展区

展期:2017年4月6日-7月16日


由 VernissageTV 呈现的雅典展区开幕精选


以上视频包含:Nevin Aladağ, Daniel Knorr, Joar Nango, Emeka Ogboh, Kettly Noël, Marie Cool Fabio Balducci, Ibrahim Mahama 等艺术家表演及装置作品

卡塞尔展区

展期:2017年6月10日-9月17日


由 VernissageTV 呈现的卡塞尔展区开幕精选


以上本视频包含:Pélagie Gbaguidi, Pawel Filonow, Alina Szapocznikow, Nilima Sheikh, Cecilia Vicuna, Otobong Nkanga, Rosalind Nashashibi, Christos Papoulias, Mattin, Marie Cool Fabio Balducci, Mirjam Cahn, Alvin Lucier, Jugoexport, Marta Minujin, Ibrahim Mahama, Beau Dick 等艺术家作品


由 HNA 呈现的卡塞尔展区户外作品精选


户外展区艺术家名单:Hans Haacke, Olaf Holzapfel, Hiwa K, Daniel Knorr, Antonio Vega Macotela, Ibrahim Mahama, Marta Minujín, Emeka Ogboh, Olu Oguibe

[27楼] guest 2017-06-20 21:50:02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David Shrigley:“当你年轻时,你很难在孤独中做艺术”

英国艺术家 David Shrigley(b. 1968)以其精明、荒谬又使人发笑的漫画被人知晓。这些漫画大多为单纯的黑白线画配以讽刺性的言辞表现。他的创作媒介从雕塑、插画、动画、摄影到音乐都有涉及。他曾于2013年被透纳奖提名。


本篇将带来由路易斯安那现代美术馆(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呈现的“给年轻人的建议”(Advice to the Young)系列短片之《David Shrigley 给年轻人的建议》,以及他受 Frieze 艺术博览会委任创作的动画作品《门》(The Door,2007)。




给自己设定一个项目,然后专注其中,而不是只看着一件件完成的作品上。作品只是过程的遗留物,它不是一个你能预见,并紧接着去实现的东西。

—— David Shrigley


一个画风这么“欠”的艺术家

↓↓ 面对镜头却还挺正经 ↓↓

David Shrigley 动画作品《门》



David Shrigley《大胆的造型》2014


David Shrigley《无题》2012


David Shrigley《超赞》2016 

特拉法加广场,伦敦

[28楼] guest 2017-06-23 08:57:58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2017年“明斯特雕塑展”藏在水中的神秘作品

一个看似普通的水域,却暗藏着今年“明斯特雕塑展”的一个作品:土耳其艺术家 Ayşe Erkmen(b. 1949)以巧妙的方式在水面下设置了铁架桥,约二十英尺宽,两百英尺长,横穿过明斯特的内陆港,在桥上行走就好像在浮于水面上。通过这件名为《水上》(On Water)的作品,Ayşe 探索了与城市规划与社会本质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它将不同社区、阶层的人们聚集到一起,通过亲身体验让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作品本身消失了,唯一留下的是参与其中的人。无论在字面还是修辞意义上,这座桥都很深入。

—— Rick Herron (策展人、作者、艺术家)


Ayşe Erkmen 1949 年出生于伊斯坦布尔,现生活工作于柏林、伊斯坦布尔。 她的作品多为特定场域打造,同时聚焦于建筑与社会文化相关主题,其中包括:移民、都市复兴、运输系统、公共空间配置等。2011年她曾代表土耳其参展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




Ayse Erkmen 在 Barbara Gross 画廊个展《Unlikely》现场

2016-17


Ayse Erkmen《缺口》(The Gap) 2006

Photo: Ayse Erkmen. Courtesy Galerie Barbara Weiss, Berlin

[29楼] 开平方根 2017-06-24 10:24:28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与赛博朋克水泥匠在大都会楼顶晚宴

近期,阿根廷艺术家 Adrian Villar Rojas 3d扫描了100件纽约大都会美术馆馆藏,将它们以全新语境置于作品《消失剧院》(The Theater of Disappearance)中;这一作品也是2017年大都会顶楼花园的委任项目,该花园以绝佳的地理位置与景观著称,是纽约展出大型装置作品的重要地点。项目将展出至今年10月29日。




我非常认同一种想法,那就是不去保存一件作品的物理实体。

—— Adrian Villar Rojas


Adrián Villar Rojas 1980年生于阿根廷。他的作品时常是纪念碑式的特定场域作品,并以黏土作为主要材料制成。黏土粗糙的物质属性与干裂的表面纹理使人联想到废墟,但 Rojas 的作品同时具有更加未来主义的外形。2011年,Rojas 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获得了贝尼塞奖(Benesse Prize),该奖项旨在奖励有前途的年轻艺术家。


《爱过我的人》 (A Person Loved Me, 2009)

纽约新美术馆首届三年展“比耶稣年轻”现场 


《永生的蝴蝶》 (The Eternal Butterflies, 2010)

Kurimanzutto Gallery, Mexico


由 Adrián Villar Rojas 呈现的

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阿根廷国家馆现场


《回归世界》(Return The World, 2012)

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




《我死去的家庭》(My Dead Family,2009)

在阿根廷乌斯怀亚 (Ushaia) 的森林中


《我死去的家庭》由一条按照真实尺寸打造的鲸鱼雕塑构成,这条鲸鱼由黏土、木头、岩石打造。与 Rojas 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我死去的家庭》在展出结束后被销毁,这一方式也使他的作品演变成一种临时性的表演。

[30楼] guest 2017-06-28 22:38:55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汉斯-彼得·费尔德曼:“跟随错误的榜样往往是死路一条”

德国艺术家汉斯-彼得·费尔德曼(Hans-Peter Feldmann, b.1941)的创作经常使用收集、排序与重现的方法。除摄影、装置以外,书籍和画册也在其创作领域。他曾连续两届参加卡塞尔文献展(1972/1977),1995年参与由小汉斯在蛇形画廊策划的展览,以及03、0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


本篇将带来由路易斯安那现代美术馆(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呈现的“给年轻人的建议”(Advice to the Young)系列短片之《汉斯-彼得·费尔德曼给年轻人的建议》



当有人看到了并感受到了什么,艺术便发生了。可以是一个人或者是上百万人。我的作品是对我的治愈,当这种火花由我传递到下一个人,在我看来,这就是艺术发生的时刻。

——汉斯-彼得·费尔德曼




汉斯-彼得·费尔德曼古根海姆个展现场,2011


2011年,费尔德曼在古根海姆博物馆用总数为10万美元的1美元零钞包裹美术馆的墙,而且他描述他的这个装置为“重大的声明”。2010年11月,古根海姆把当代艺术的重要奖项“雨果·博斯(Hugo Boss Prize )”奖颁给了这位70岁的艺坛老将,按说该奖项素来的获奖者都是一些新生代的艺术家,但评选委员会辩护道,费尔德曼的艺术是现今最好的当代艺术的缩影。费尔德曼也由此获得了这次要用来创作的10万美元的奖金和一次在古根海姆办展览的机会。


十万美元分成一块钱的钞票,整整齐齐地交叠着覆盖住了展厅的整个墙面。如果离近一点看,会看到更多的使用痕迹:折痕,小的泪痕,神秘的随笔记号。一张钱的华盛顿脸上写着“相信他的人永远不会死亡”。


汉斯-彼得·费尔德曼《一磅草莓》

(Ein Pfund Erdbeeren)2004 彩色喷墨打印照片


汉斯-彼得·费尔德曼《大卫》2012

汉斯-彼得·费尔德曼《三女神》

(Three Graces)塑料上色


汉斯-彼得·费尔德曼《海的绘画》

Sea Paintings)

[31楼] guest 2017-07-30 21:55:10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Jon Rafman-终极宅男眼中的世界文明



Jon Rafman 的影像作品《你、世界,和我》(2010) 讲述了一个人在失去从不拍照的伴侣后,疯狂尝试通过谷歌街景地图寻找 ta 的身影的故事。Jon Rafman 着迷于探索网络对我们的行为、生活、个人身份产生的影响与重新定义,他的作品充满令人惊叹的事物,并常带有一种深远的忧郁感。



Jon Rafman《你、世界,和我》2010


Jon Rafman 1981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现生活工作于蒙特利尔。Rafman 以一系列围绕谷歌街景地图的创作为人所熟知。在另一件与《你、世界,和我》同期的作品《阿卡迪亚森林》(Woods of Arcady,2010)中,艺术家则将由电脑诵读的叶芝诗歌《快乐的牧羊人之歌》与他从游戏《虚拟人生》中捕捉的画面并置。


Jon Rafman《阿卡迪亚森林》2010


《厄律西克同》(Erysichthon) 2015
Zabludowicz Collection 展览现场

《Mainsqueeze》(视频截图) 2014

《我一个人但我不孤独》(I am Alone but Not Lonely)

2013 综合材料装置,其中包括影像《Codes of Honor》(2011)

《Chinatown Fair Interviews (Arcade Hustla)》(2009-10)、尘土、火山灰

《New Age Demanded (Futurismo Red)》2013

[32楼] guest 2017-07-30 21:59:29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用植物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家庭活动

艺术家 Doug Aitken 的作品《花园》(2017)由一个被热带植物围绕的玻璃房和纯白家具构成,展览期间每位观众都有十分钟可以在房间里“为所欲为”——期间他们可以拿着由艺术家提供的棒球棍砸碎房间里的家具,或者只是静静地坐地冥想;艺术家希望借此挑战人们观看艺术的方式,这也彰显出他对某种无序状态的兴趣。该作品目前在丹麦奥胡斯“ARoS 三年展”展出,展览将持续到2017年7月30日。




多媒体艺术家道格·阿提肯(Doug Aitken)1968年出生于加州雷东多海滩。他起初是跟随帕萨迪纳设计艺术中心学院的Philip Hays学习杂志插图设计的,后来(1991年时)则毕业于美术系。道格·阿提肯(Doug Aitken)在1994年时搬到了纽约,并且在那里的303画廊举办了他的第一场个展。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形式从摄影,雕塑,建筑干预物延伸到了叙事电影,声音作品,单频道或多频道的影像作品以及装置。其中,他的影像作品涉及到了许多承载了当地文化的地点,例如圭亚那的琼斯镇,非洲的钻石矿场以及印度的宝莱坞等等。他热衷于处理当前的空间与时间的理念,通常将自己的艺术与装置作品称为“纯粹的交流”。

star, 2008

Black Mirror ,2011

NOW (Blue Mirror), 2014


Underwater Pavilions, 2016

[33楼] guest 2017-07-30 22:03:53

来源:徐震XuZhen


去年巴塞尔“艺术无限”单元的《哑剧雕塑》(2016)来自法国艺术家 Davide Baluba。他让表演者站在不同尺寸的平台上,用手势表现雕塑作品的轮廓:包括贾科梅蒂的《鼻子》(1947)、路易斯·布尔乔亚的《无意识风景》(1967)等,使整个表演变成一个艺术史的猜谜游戏。



Davide Baluba 1978年出生,现居法国,是个艺术家也是个音乐家,擅长用多种媒介力量结合——火焰、液体、气体以及虚拟网络、建筑来推动他的艺术表达,他的作品在维也纳维也纳维也纳博物馆(2007)、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2015)、巴塞罗那FIAC竞赛Marcel Duchamp(2015)、瑞士巴塞尔艺术无限(2016)等世界各地展出。而他的作品也在法国本地很多著名展览馆展出如Geroges Pompidou中心,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国家艺术当代人 法国塞维利亚Vitry Val-de-Marne当代艺术博物馆等。


Greecebalula

Echo kicked drum

Speaking in flames(The voice of the firebreather)

A journey through you and the leaves

[34楼] guest 2017-07-30 22:13:44

来源:徐震XuZhen


同行 / Gilbert & George “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艺术上,这其实是个极大的错误”

Gilbert & George (b.1943/1942,意大利/英国) 自1960年代创作“活着的雕塑”系列以后,被归为“表演艺术”家。然而他们的创作贯穿各式材料和媒介,并始终着眼“雕塑”的艺术形式。




London Pictures 展览现场


Gilbert & George 是英国当代艺术上合作最长的艺术家组合,他们在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学习雕塑的时候相识,便开始一起创作。反对当时圣马丁学院的精英式雕塑,遵循着“艺术为了一切大众(art for all)的原则,将自身作为雕塑去创作。当两人还是学生的时候(1969年),他们就共同创作出了作品“The Singing Sculpture”(唱歌的雕塑),于1970年第一次在 Nigel· Greenwood 画廊展出。1970至1974年间,他们也创作了木炭画(被称作“纸上雕塑的木炭画”)和油画,突出表现了他们“活体雕塑”的属性。1971年,Gilbert & George 创作了他们的首张“照片作”,此后成为了他们主要的表现形式。


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这对经典艺术组合已连续参加3届文献展,他们曾于1986年获得特纳奖,2005年代表英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2007年则在泰特现代美术馆举办了大型回顾展。



The Singing Sculpture clip



Bend It


George the Cunt and Gilbert the Shit,1969

Red Morning Trouble,1977

Fates,2005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