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地是一份礼物(part 1)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1   浏览数:2172   最后更新:2016/12/28 20:42:30 by guest
[楼主] 天花板 2016-12-27 18:16:43

来源:打边炉


1、蔡涛


让它控制一会儿吧。


2、皮力


在香港不开车,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时间比较多。所以我的原则是第一,“垃圾时间看手机”,乘车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等人的时候,话题无聊的时候,航班延误的时候;第二是,手机不进书房和卧室。



3、黄小鹏


恐怖,但可能未来就是这样吧,介于1984和美丽新世界之间……当我看到周围很多人每隔2分钟就要看一下手机,地铁,课堂,音乐会,亲友的聚会……每人面前都是一个个亮晶晶的视屏在刷。这种情形,在欧洲特别是与亲友聚会中绝不会出现。人性的弱点使得科技的泛滥成灾往往在我们自以为可以掌控的时候出现。


微信我是一年前才开始用,当时主要是为了与黄边站的年轻人多沟通,但很快我也好像得了这种强迫症,最后女友说再这样下去就跟我分手啦……当然这种方便的交流方式确实能够传递一定程度的信息,虽然只有极少数人会看长文,我自己习惯读纸质,好文有时会打印下来看,手机平时主要用来随时随地拍摄之用。有时年轻人微信我想探讨一些东西,但我觉得用三言两语来讨论一个复杂的问题太荒谬了,约见面大家的时间却又常常凑不到一块,幸好有黄边站这一每周固定的讨论平台。


最重要的是,如果指望以手机来摆脱孤独,你只会变得更脆弱更孤独,唯一的途经就是勇敢地与自己独处。


4、赵趄


手机不过是个终端,网络信息的载体和媒介,延展了个体角色,也可以理解为另一种维度的状态。还不能说是控制身体,当物联网慢慢取代互联网时,手机可能会消失。



5、梁美萍


是的,该说虚拟世界的资讯控制吧?那是个身体只能有交待但无交流,有知识但无智慧的反应。


6、鲁明军


没那么严重,你觉得它在控制你,但又不愿意被控制,那完全可以把朋友圈关了,甚至可以不用智能手机。我还是觉得,作为一种当代生活工具和新的生活方式,还是要发掘和利用它积极的一面。我今年夏天策划手足展(即“触知区”)的一个动机就是对于触屏生活的体认和反思。我在文章中也提到,其实,触屏渗透着一种新的生命政治,一方面,它已经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界面本身就是最真实的生活;另一方面,生命也因为它而改变了原初的场所和方式,而这也一度被认为是触屏最大的威胁。而重申“手—足”就是为了重新唤起我们对于生活的触知和体认,此时,艺术家们的实践恰恰揭示了生命政治的另一条路径:与其盲目地对抗现代性,不如依情况和背景发展出抵制与铭刻的战略,进而将这些威胁我们物理生命的技术和物变成生命,变成可能。所以,我还没有很多知识分子那么悲观。


7、胡斌


我有时也对这个感到很苦恼。但是我现在的很多工作都是在手机上完成的,做任何项目都是建一个微信群,联系以及校对各种文稿、图片,手机智能化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大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办公。通过微信还可以了解很多外界信息,也可以读到很多不错的文章。但是,你没法作那么精准的划分,只用手机做工作或学术的事,很多时候你只是在手机网络空间里漫无目的地游走。对于我来说,完全不使用手机网络空间既不现实也没必要,但是我还是需要更自主地来把握自己的时间。手机网络空间让我们的时间更加地碎片化,进而知识结构也变得碎片化,我们似乎掌握了很多信息,但是往往连不成整体,这需要我们更主动地来把握自己,有意识地建构自己的系统,否则会被网络信息所肢解和淹没。


8、徐坦


社会正在走向不可测的未来,大致是“人类历史”的寿命在缩短。


9、郭伟其


我经常在晚上9点半关闭手机,早上6点多起床,但一般是8点多开机。另外,在小孩面前尽量少看手机和电脑,只看书写字,有点虚伪,但很有必要。


10、刘庆元


“欲言又止”,我就是对这个词汇所引发的无穷尽想象力特别感兴趣;你不觉得身边经常有人这样吗?包括这个时代,我觉得这是最接近我要思考的问题所在,我像你一样为此而操碎了心。


11、冯博一


我就愿意被手机控制,如同被性控制身体一样。



12、鲍昆


记得在我小时候看一位当时很棒的科普作家谢础写的一本小书,好像是展望21世纪之类,里面提到许多未来的科技可能性。印象特别深的是提到了手持计算器,自动滚梯和自动行驶汽车等。许多预测现在看来早就都实现了,但里面独独没有设想到手机。


现在的手机已经不是简单地帮助我们生活的工具了,它是我们生活的控制者,满足我们交流、学习、娱乐、窥私、反抗的所有需求,它在迎合我们需求的同时,也控制了我们的思想和时间。



13、叶敏


在“手机控”出现之前也有“电视控”、“游戏机控“的。当然,现在因为太多工作要在手机上处理,感觉被”控“,但实际上还是要主动、被动之分的。海量的信息确实更考验个人的信念,要找到自己才不会被淹没。



14、樊林


宛如女妖塞壬的歌声,至少暴露了我的孤独和脆弱。但是手机所贡献的新的沟通方式,可以扩展对世界的了解,以及帮助我进行多任务处理。



15、杨小彦


怎么可能呢?向生物学家施一公学了个说法,他说,人是薛定锷定义中的存在。延伸他的说法,我补充说,我们这些人都是量子胡乱纠缠中的无政府主义者,所以,控制是没门的。



16、鲍栋


手机已是大脑的外设,当然应该控制身体,难道让电视和报纸控制?能控制身体的东西肯定是越来越高级的东西。


17、何倩彤


我们的身体受很多东西影响,只是有些可能没那么明显。我比较着重滑手机的内容。如果只是出于无聊、寂寞、不安全感,而机不离手,那是心灵的问题。一个脆弱而不成熟的心灵,会被世界大部份的潮流控制。就像水缸里随波逐流的水母一样。



18、白小刺


我已经被控制了,求解救



19、冯峰


要是这么说的話,“理想”也控制你的身体呀。没有手机之前,我们就没有被其他的东西控制吗?这听起来,好像是说:没有手机之前身体是自由的?是这样的吗?


20、李景湖


人不是被手机控制就是被其他的什么控制,就像我的小孩,还没有能力接触手机。但他们已经被电视、电脑控制,如果禁止他们使用电视和电脑,他们就会和社会和同学脱节,所以或者这就是生活本身,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21、赵磊


不仅会控制身体,还会影响智商。



22、马立安


不是手机控制身体,而更准确地说,有了手机后,很多人以为他们有权力随时打扰其他人。学会拒绝这种前提成为当代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22+、杨阡


我看不见手机屏幕。所以我是被IPad控制。

23、许培武


手机控制身体因人而异,手机微信信息量很大,改变了部分阅读方式,说到底手机还是工具,因此我认为手机控制不了身体。



24、徐震


没事儿。我需要被手机控制。



25、夏维伦


我刚教会了我妈用微信,以后她可以看我发的画,跟我视频聊天。因为手术后,见人紧张,脑子迟钝,失语也没恢复到正常水平,微信打字聊天解救了我。


至于艺术圈的一些红人,微信刷个不停,很难好好听人说话,有“现代人的意识障碍”,是手机的错,还是上帝惹的祸?



26、朱晔


手机在当代成为了多数人身体的延伸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汪民安老师的书《论家用电器》(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版)里面对此有精彩的论述。我们的身体行为乃至思想大多是被控制的,比如杯子、椅子、床、信号灯、文字、知识等等,还有意志难以察觉的微观生物意识,但是我们的主观意识肯定不同意,我们都会在意识上觉得自己肯定是自己的主人。手机也是这样的道理,至少刷多了手机容易得“手机关节炎”



27、陈定方


得改,还是让身体控制手机吧

28、朱荣远


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终端控制的其实是个体人的思想和注意力,只是通过身体的动作状态来反映的。我和许多人一样正在乐意被手机控制着,时常也纠结被手机控制,但手机就是应时的生活工具,不可或缺。



29、李巨川


这件事没有办法,人类现在就是这样了。



30、蒋志


我们乐意去用一个东西,才会把身体交给她。



31、宋拓


没事的。

32、沈瑞筠


用手机付款,订餐,叫车等,还是挺方便的。点对点的连接会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但手机的便利会造成惯性,惯性导致惰性,反而把视野收窄了。我去年特意买了一台电视机,就是为了平时没事开着看看不同地方的新闻和节目,接收到一些“偶然”的信息。现在微信朋友圈的信息都是自己和朋友知识范畴里面的东西,太狭隘没意外。



33、周力


另一种上瘾的状态,是一种依赖。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如果手机是用来学习,也就是说代替了书本的功能,纸张换成了液屏而已,是人控制了手机,那还是有利的。



34、巫鸿


我完全同意这个说法,我在一定程度上也被控制了。但我在美国和手机的关系完全不一样,很少使用手机或者完全不用。对于一个在美国大学里教书的学者来说,他跟手机的关系非常简单:手机还是一个电话而已。这与国内的情况不太一样,我估计国外的青年人和国内的青年人可能差不多,在手机上做很多事情。因此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手机控制身体”不一定是个绝对的事情,它与地域、文化等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反思一下:为什么在中国,除了年轻人以外,老年人也卷入手机这个“控制”上?为什么连我自己也会有这种感觉:不打开手机来看一下,就不知道干嘛。想想有点可怕。


很久之前我在《纽约客》杂志上看到一幅漫画。那个漫画家很厉害,在手机还没有变得那么厉害的时候,他就画了在纽约第五大道上的行人,每人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拿着盲人杖。我印象挺深刻的。


也许手机以后会消失,这个关系是不是会有所改变?这都是有可能的,什么都会消失,什么都会变化。也许以后不是平板的东西,不用总是低着头看,比如换成耳机,不用低头,可以四处张望。



35、秦晋


手机是越来越好用了,只能一到某个点就调成飞行模式,不然还能怎么办?



36、区志航


移动互联网让人们的很多需求可以通过手机完成,进而在单位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事和获取更多的信息,其实还是需求、欲望控制身体,挺好。



37、蔡影茜


主体创造了技术,技术又塑造了它的主体,我们离被连根拔除还有多远?

38、冯俊华


身体一直是被企图以各种方式控制起来的,手机只是旧手段的新工具。我想起一个类似的抱怨:书号控制出版。但仔细想想,书号的产生也就几十年,也许有一天还会消亡,我们不能把工作的出发点建立在这么一种短暂、临时的制度上,或者更危险,建立在一种对抗性的态度上。首先要找到理解事情的基础面:出版是为了传播创造力,而身体面向着人的自我解放。



39、胡震


因人而异,各取所需吧。



40、方璐


一个有治愈能力的人,自我治愈以及治愈他人。我觉得人对于任何有形物质的依赖都是一种病,无论这种物质是烟、电视、人、还是手机。现状是手机消失了,它里面的内容成了我们生活的一切,无所不在。

我想或许如果我们能重新认识手机仅仅是一个工具的话,就不会被它控制了,所以
我觉得应该用手机作为工具来做一些别的事情,比如说拍个电影,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多些用它来做些实用简单的事情,比如说用手机的手电筒功能。因为用手机来做这些事情,不会让你一直放不下它:手电筒总是要关的,电影总是会拍完的。


41、曹斐


想看就看,吃饭拉屎也看,觉得颈椎不好了就抬头看,视力不好了就开灯看,换大屏幕手机看。



42、冯原


关于技术的进步,可能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技术就是从潘多拉的盒子里放出的魔鬼,技术会异化或控制人类的自由天性;第二种观点是技术进步论,这个无须解释了。不过,无论我们持有哪一种观点,似乎都不能人为地阻挡技术的不断进化。所以,今天的智能手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类技术发展的动能必然要推动而形成的技术节点,我既不是一个技术悲观论者,认为人类要回到虚构的田园牧歌时代;也不是一个技术至上主义者,一切都是惟技术论。就手机与身体的关系而言,一方面可能是手机对身体的控制,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把手机看成是对身体功能的延伸。毕竟,从演化论的角度来看,我们人类的身体也是自然选择中演化出来的特化的工具。一切仍然在于前述的那个自我和心灵,考虑一下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不至于对手机的使用过于偏激了。


43、奥雷•伯曼


除非人的思想足够强大可以控制手机,否则手机便会控制我们的思想。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思想工作,培养创造力即属于这样的努力。(So we have to work on strenghtening the mind. Fostering creativity is such an effort.)



44、张嘉平


用得好,手机是较好的工作和学习的助手。特别在处理展览事务时,手机确实是能快速直接地进行沟通的必不可少的用具,相信现在艺术家策展人手机的微信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展览群。


45、刘珩


对任何东西有了依赖性都不是一件好事。



46、王磊


我认为,这是这个时代的新异化。至少,手机没有控制到睡觉。我相信,饱满的人性之力总是可以克服的,就如收音机最终没有控制我们的耳朵,电视机最终没有控制我们的眼睛一样。



47、孙晓枫


在这种缺乏前提的问题中其实很难有好的答案。但我认可“手机改变身体”这样一个说法。


48、李燎


这是个矫情的事儿,没有谁控制谁,主体是谁还不知道呢。


49、朱建林


讨厌微信没有QQ的“隐身”功能,让人无处可躲。


50、王绍强


罗伯特·洛根延伸麦克卢汉的观点写作《理解新媒介》,其中便十分尖锐地指出现代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人类的“义肢”。的确,手机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是现代生活无法回避的载体,不管是生活、办公或是学习领域,智能手机帮助我们完成了很多工作。至于说身体是不是受到手机的控制,这是一个程度问题,还是要看个人如何把握。



以上内容均为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产生,问题为:“‘手机控制身体’这事儿,你怎么看?”。更多内容请点击:“吹水史”全集(2015.11.6-2016.11.13)

题图为方璐录像作品截图。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