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展览, 至少需要3000分钟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825   最后更新:2016/12/22 22:58:12 by clclcl
[楼主] Yumeka 2016-12-22 22:58:12

把一切都交给你

Proposals to Surrender


把一切都交给你

Proposals to Surrender


展期: 2016年12月24日-2017年2月12日

策展人: 比利安娜·思瑞克  

出品人:李松坚、凌菲菲

主办:明园集团、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永和东路436号


展览常票:现场购票40元 ; 儿童、学生、60岁以上老人,持有效证件 20元



参展艺术家:

“来自乌特潘的人”( Les Gens d’Uterpan)、伊莎贝尔·刘易斯(Isabel Lewis)、伊娃·卡托塔法( Eva Kot’átková)、斯图亚特·林霍尔特(Stuart Ringholt)、安娜·普拉维克( Ana Prvacki)、李燎(Li Liao)、提诺·赛格尔 ( Tino Sehgal)、帕恰亚·菲因逢 ( Pratchaya Phinthong)、荒川医、斯蒂芬·切平宁和谢尔盖·切平宁 (Ei Arakawa, Stefan and Sergei Tcherepenin)


开幕时间:2016年12月23日(周五)下午6点


开幕当晚,艺术家伊莎贝尔·刘易斯将主持“场合 ”

艺术家斯图亚特·林霍尔特的“愤怒工作坊”(Anger Workshop)将在7点开始。


展览期间,艺术家荒川医、斯蒂芬·切平宁和谢尔盖·切平宁还将推出特别创作的持续性项目。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McaM)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致力于探索艺术“表演性”并积极支持现场性作品的机构。本次展览着眼于以现场艺术的实践,探讨其与展览框架之间的关系——具有时间性的现实不能恒久,却让个体能够与现场类艺术作品发生切实的身体的邂逅。

展览试图挑战并构建观众在展览架构内新的观看与参与方式,通过在展览框架内制造各种有机的“罅隙”,让其更多元化地“渗入”现实。

围绕现场作品具有高度时间性特点,《把一切都交给你》邀请了一批目前最活跃也最重要的艺术实践者,在所谓西方艺术语境的框架内反思日益程式化的展览模式。此外,展览也对全球化千篇一律的展出模式提出质疑,希望激发更多批判性思考:关于本土社会惯例和语境、关于与“物性”(objecthood)之关系、以及在在展示过程中,“物品”会遭遇哪些遗失。

丰富的作品体验赋予展览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身体体验过渡为感性和知性体验;换言之,现场体验转化为身体和心理的记忆。最为重要的是,美术馆的空间语境成为解读这些作品的重要环节,凸显出个体对于空间的不同感知与感受。

艺术家在展览中的角色也经历了一次转变,从制造“邂逅”并构建艺术家与参与者之间信任关系的“创作者”转化为隐形的“主人”,超越不同文化、年龄、性别和地缘环境的界限,打造时空的转移,从而就惯例对身体和心理体验的影响展开反思。


“时间性”赋予了展览持续的动能和不断发展变化的潜力,而其不断“生长”的过程恰恰孕育了多元化体验的可能性。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展览的作品均指向由经过精心编排的身体性/现场性作品所构成的艺术史,在促使人们反思这种编排的美学价值的同时,巧妙地避免了简单地呈现平面化的时空形象,转而以更为生动的方式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上徐徐展开。

参展艺术家通过各自的实践反思对艺术作品的定义,并试图拓展人们对现场作品的理解以及与自己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从而向文献档案、所有权、传播、以及情境和事件的忠实“再现”是否可能等命题提出新的思考和挑战。这样的思考和质疑为反思当前艺术体系中的陈规旧例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也为打造新的惯例和机构架构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借鉴。

展览试图打造新的“邂逅”与“碰撞”,挑战国内展览普遍的消费模式体验,在吸引艺术家参与的同时,也希望激发观众的投入。当下,随着各种新型通讯工具的崛起,人与人之间实实在在的接触与联系变得越来越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物理的“碰撞”和双向的参与其重要性和价值日益凸显。

在展览持续期间,艺术家荒川医、斯蒂芬·切平宁和谢尔盖·切平宁的全新项目将于2017年1月8日以展览的特别项目“启动”。作为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亦是对策展理念和机构及展览制作过程如何促进双向参与的一次探索和深化。该项目的最终部分将在2017年11月实施,也希望借由明当代美术馆的平台探索“时间性”(ephemera)如何转换为机构本身,从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机构如何“表演”?


You won't be young forever.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