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位艺术家多元解读“我自为政”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365   最后更新:2016/12/10 21:28:40 by 叮当猫
[楼主] 平静的坏心情 2016-12-10 21:28:40

康德把事物分为“自在之物”和“现象”,从而划分了一个认识的界限。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通过感性、知性、理性,可以为现象立法,但是自在之物我们进不去,不能通过它们来认知。这就给世界留下了神秘主义的通道。


可以说,东方智慧的体验就是从这个部分开始的。


为什么通过这种体验,就能真正的进入事物内部呢?因为这种体验是向内的,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客观存在,他又是认识主体,所以我们进入自在之物的唯一可能就是进入自己。进入自己不能用理性思维,因为那还是主客二分的,还是把自己当客体,就还仅是到达现象,跟认识其他事物一样。


东方智慧的儒、释、道,包括西方后来的存在主义,都有一个类似“我心即宇宙”的命题,大意就是这么回事。


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当“境界”提升了,就能体悟到这个认识主体的“心”与认识客体的“心”是一致的。如,阳明心学中的“心即理”“心外无理”“汝未来看花时,此花与汝同寂,汝来看花,花与你同时明白起来,可见此花不在你心外。”慧能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等等。


量子物理证明了波粒二相性的存在,距离证实物质的空性又进了一步,如果科学沿着这个方向走向极致,那么,对这个本质上并不存在的物质世界的真实体验,就只能用禅宗的方法,去如实证悟空性。由此,东方“境界论”才与西方“本体论”达成一致,才使境界不仅仅沦为一种阿Q式的自我安慰,或古典式玄学的谈资。


可是,禅宗究竟觉悟的社会化部分,恰恰也是它最易被败坏、扭曲、庸俗化的地方……


“我心即宇宙”并不是容易的,是更加困难的一种高度。它的一个前提是万事万物在究竟处都是通达的,而这个通达绝不会在欲望的层面显现,即不体现在感官和知识的层面,恰是在所有这些虚假意欲被摒弃和超越了之后,才能到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境界。


然而,当它不显示在这个高超层面,却不断被话语消费,打着“顿悟”“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白猫黑猫抓着老鼠就是好猫”这种唯我论的说头在现象中为一己之私欲争斗,那么,从社会总体的利益分配规则出发就会出现很多麻烦。禅宗是不讲理的,因为其目的是觉悟,觉悟是超越了现象的,这就首先要摒弃世俗的名利权色。其败坏之处,正是在凡俗层面打着“不择手段”的旗号冒充智慧,这种所谓的变通,其实就是在为自己不和乎秩序和不合乎公共利益的获取做托词,成为愚者耍无赖还特有理的借口。


电视剧新版《三国》里曹操终于被塑造成了一个超级无赖,一群怂货又无限追捧,这是庸众、群氓对有权位的无赖的谄媚,对败坏了的东方智慧的认同。以此为基础搭建起的“实干”,不过是以武断的态度去实践一种隐含着的败坏,使东方智慧滑落为“权术”的代名词。


当然,按照禅宗的思维,也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只能以你的方式进入你自己,也不能随意猜度别人,哪怕它看起来是不义的。因为,他在你看来的败坏处,也许是出于其他方式的修行,或修行成功后的特殊入世之法,用以解决特殊问题。这也就是禅宗最无厘头的地方,也是它不能也不应该被直接社会化的地方。


禅宗作为一种传统,讲究以心传心,讲究变通,但一定要知道,其目的是究竟觉悟,是要通达到自在之物的。


在另一个维度,西方的启蒙思想则是用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观念基础之上的凡俗文明。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