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界仁个展"变文书Ⅰ"在大未来林舍画廊开幕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2056   最后更新:2016/12/07 16:27:46 by colin2010
[楼主] 蜡笔头 2016-12-07 16:27:46

来源:艺术界LEAP 文:韩见


贝丝·道, 《山脊3》,出自“动态范围”系列,2015年,47×51 厘米


庞然无声

地点: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
时间:2016.11.20 - 2016.12.19



作为2016“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年轻策展人单元“无界影像”的一部分,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策展人沈宸策划的群展“庞然无声”,以一种既不在传统摄影框架内,又不完全属于当代艺术范畴的意料之外的视角,展现了9/组艺术家对“宇宙万物”的好奇心和由此产生的“造物冲动”。

德鲁·奈康诺维茨,《2014-06-27 04:28:39 AM 38°56'45.82" N092°19'33.11" W 00772》,出自“这个世界以及相似的世界”系列,2015年,101.6×81.3 厘米


在这个展览中,可以看到徐文恺(aaajiao)利用粒子系统算法绘制空间的过程;陈哲以黄昏为母题展开的一场融合了各个媒介的漫游;贝丝·道(Beth Dow)基于南达科他州坏地(Badlands)照片篡改而成的“月球表面”图景;贝努瓦·纳特(Benoît Jeannet)将自然景观缩小到人人类一手可以掌控的范围,在工作室里创造出蒸汽云、大海中的照片;尼科莱·哈沃特(Nicolai Howalt)以丹麦医学家尼尔斯·吕贝里·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发现光线放射治疗狼疮的故事为背景,运用科学手段对太阳光线进行的记录;大卫·法蒂(David Fathi)根据CERN数据库中公开的照片档案,塑造的关于量子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E.Pauli)的半真实半虚构的影像叙事;查韦斯·哈克特(Travis Hocutt)将火星探路者号拍摄的图像转换为传统摄影图像的项目,以及近百个手工纸质星球的摄影雕塑项目;德鲁·奈康诺维茨(Drew Nikonowicz)通过计算机建模与模拟摄影创造的21世纪探险者的世界;以及听到“行星叙事小组”(Planet Narrative)运用数字音乐技术创造的宇宙边际之声。


摄影自诞生起,为摆脱工具性、跻身艺术之列,始终在试图建立一种有别于客观现实的“第二现实”,或者说,照片越成为摄影师关于世界的预存的“像”,就越被认为是好的照片。哪怕是以客观性为基础的纪实摄影,也必须有预设的主题和编辑逻辑。而观看者也以自身预存的像试图与作品对应,由此判断哪些是美的、诗意的、有意义的照片。

尼科莱·哈沃特,《色散_波长_712-1nm》2015年,1.2×1.44


“庞然无声”选择的9组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某种程度上个它们让摄影/图像回归了工具性,成为艺术家向外探索世界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向内寻找世界在自身的投影。其中一些作品中,比如aaajiao和尼科莱·哈沃特的作品甚至都不存在一个能够被感性地理解的形象,更像是计算的图示;而在大卫·法蒂、查韦斯·哈克特和德鲁·奈康诺维茨的作品中,摄影都只是研究素材而非目的;即便是陈哲的带有显而易见的诗意的照片,也并非背离世界原本面貌的自我陶醉,相反,她对世界的物质性进行了非常仔细的审视。观看这个小小的展览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因为它避免了摄影作为形象的艺术的那些陈词滥调,每一组作品都有其自身逻辑,哪怕是不严谨但具有创造性的逻辑。观看者需要花时间去理解这些逻辑,但又会因此新增对艺术家感兴趣的那部分宇宙的认识。

大卫·法蒂,出自“沃尔夫冈”系列,2015-2016年


展览展现出的冷感的实验室氛围也颇具象征意味。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摄影师试图以私心为摄影正名,证明它不仅仅是记录客观世界的工具,更可以是人的意识的延伸,因此是当之无愧的艺术。但这真的是摄影的本质吗?一丝不苟地摹写事物的表面,真的比窥求所谓内在的意义来得低级吗?这个“庞然无声”的“宇宙实验室”仿佛暗示着,如同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反过来反抗人类,摄影发展到今天显然早已拒绝作为仅仅是人的意识投射而存在。

陈哲,对《赤之茧》的拓写尝试之二,出自“向晚六章”系列,2015 –2016年,100×70厘米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