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张钟萄:重做今天——当代艺术传承何为?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724   最后更新:2016/12/01 21:14:58 by clclcl
[楼主] 叮当猫 2016-12-01 21:14:58

来源:中国艺术现场


▲布展现场


11月26日下午,空间站2016年压轴展杨鑫个展“显微”与大家如期见面了,艺术家杨鑫与她两年辛勤创作的新作首次亮相,这个“显微”实验室会带给我们怎样的体验?


展览现场


▲杨鑫与策展人付晓东及朋友

杨鑫与叶甫纳

▲嘉宾合影


跟着现场君一起进入我们“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人不可见的微观环境,艺术家以微生物学的视角,探寻着生命内在所隐藏的变化与关系。


《原系列NO4》








杨鑫的实验室


杨鑫的工作室如同生物科学的培育室,实验室里的器物,针头、试管、培养皿、搅拌器,都成为她的创作工具。杨鑫就像一个造物主,用植物颜料和矿物颜料以及无生命化工原料,再造了一个生命形式的可能性。


严谨的生命科学与艺术隔很远吗?艺术家便给我带来了技术和美学之间的无限种可能性。从原子一步步到一个有生命的单位,每个元素的无序组合所产生的差异,仿佛一种新的变革正在发生。



艺术家透过光学显微镜细察微观生物的结构,探寻着生命内在所隐藏的变化与关系。对于技术理性的重构,生物科学的探索,杨鑫对生命和繁殖的有效元素的进行观测和研究,生命用细胞器作为本体语言进行绘画,天然完满的功能性形式,一个为了成就生命而造就出的精妙的安排。



杨鑫在分子层面上重构了貌似真实的仿真现实,进行分解、剖析、控制、放大,再现生命力。正是通过这种新的可视化的形式,生命得以在分子层面上被思考,成为一系列可以理解的生命机制。










《入侵》系列





《博弈》系列








《角落的角落被放大》系列





《试色管》系列

《试色管》是杨鑫在周而复始的创作中,将染有或剩余颜色的试色管进行收集装裱。这些残留在试色管内的颜色在干涸后留下了丰富的变化,蒸发过程的肌理标记着时间的印迹。杨鑫以新奇的方法,直观的呈现着裸眼无法察觉的浩瀚无垠的微生物的海洋,在信息交织的系谱中,试图依赖“自然的”创造与生效。









《原系列》


杨鑫的《原》系列作品分解并纪录了生命物质的单位形态、观察生命体单位的结构特征,她进行了严谨的染色试验并绘制于盖玻片上,最终筛选部分成功的玻片标本保存下来。这是在生物切片的概念上发展的系列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研究矿物、化学和生物颜料在混合配比后,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对于显色的影响,从而控制温度、湿度、时长和计量,让每一滴颜色在盖玻片上碰撞、反应、生长。艺术家创作过程对绘画语言和科研观测的双向结合。












《出口》


在《出口》这件作品中,展现的是艺术家的梦境。艺术家表示:她长期受一种怪异梦境的侵扰,于是,她将梦中的场景和所见之物,用作品的方式将其描述出来。当作品完成会后,这个怪异的梦境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于是,她将这件作品命名为《出口》。


《隐性共生》


艺术家从早期的细胞形态学,微观生物学等领域出发,展开一个关于被隐藏世界的领域。艺术家以此为主线,开始进一步思考微观世界与人本身的关系,对社会学及科学的宏观层面进行切入,如对抗生素问题而创作的作品。


关于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将微观与宏观联系在一起,并以一种象征式的表达来获得艺术家的思考诉求。如《隐形共生》的作品,艺术家用黑白两种颜料以对点的方式制造两个集合,再将两个集合以一通道连接,使其两边不同性质的颜料处于一连通的液体空间。当两种颜料相互向对方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共生的平衡状态,而白色颜料隐于白色背景之中。


它暗示微观世界作为一种隐性空间,与人类的宏观肉眼世界,也成为一种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虽然是隐性的,但它却影响宏观世界的状况。这便是艺术家为何要致力于探讨微观世界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出发,艺术家本次个展做出一个核心性的轮廓描述:微观隐性世界与人类宏观世界的关系探索。它展现了一种动态的世界,具有预言和自省的功能,以深入的视角,反思和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