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先生,你的艺术品位怎么样?
发起人:八卦连环掌  回复数:0   浏览数:1652   最后更新:2016/11/28 19:33:45 by 八卦连环掌
[楼主] 蜜蜂窝 2016-11-28 19:33:45

来源:scope艺术客 文:李振华


90 年代参与到艺术工作以来,一直面对当代艺术和现实的不断转向,这些伴随着时间慢慢的过渡着,90 年代出现的艺术逐渐有类别、媒介、方法上的分界,逐渐从之前的实验性工作中,脱胎出更具体的当代艺术,如录像艺术、装置艺术、综合材料、行为艺术等,都在描述一个由具体媒介手段和呈现形式界定的艺术。而观念艺术、实验艺术、政治波普等是思潮上的类分。方法上出现的个人对表现形式的强调,如蔡国强的火药、黄永砯的罗盘、徐冰的天书、张培力的影像等,逐渐形成一系列经历时间和传媒的确指。

这些之外,艺术家面对的是展示、传播和讨论的缺失,一个没有系统的现实,从中艺术家必须要创造空间,并将任何可能的图像、话语和现场传递出去。这就有了关于临时展览和临时展出空间的现实,当代艺术如同后来出现的快闪行动(flashmob) 一 样, 只 能通过一个电话或朋友的裹挟,出现在有限的几天中,或干脆就是一个开幕即结束的现实。艺术是关于信任和冒险的东西,当代艺术的观众和艺术家处于平等开放交流的同一空间中,并一起经历某一特殊的时刻。

2002年左右的长征计划,艺术从一个还没形成的展览系统中,要到农村去。邱志杰和卢杰,以及所有艺术家经历的,可能与 90 年代的情况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因为其扩展的地缘和联动带来的去中心化,让当代艺术更可爱,也更让人容易接近。艺术需要去农村吗?官方系统的宣传和自发的文化活动之间,当代确实是缺失的,而对当代这一概念的认知,是最难达成一致的。

当代艺术市场的到来大概在 2005-2007 年间,艺术和作品突然成为置换金钱的东西,从没有市场的现状,到还没有具体系统的艺术机制,再到市场的直接融入,艺术家、收藏者和新兴画廊的老板经历了什么?没有参与其中的恐怕和90年代的展览没看到一样,都在听故事。

2008 年回望那个不存在的艺术机制,发现 1996 年已经有了上海双年展;1997 年已经有了何香凝美术馆;1998 年希克先生和泽曼创办的 CCAA开始;2000 年前后的美院教育已经转向更当代的媒介和思潮;2000 年已经有了各种国际新媒体展览在中国登陆;2007 年北京的尤伦斯艺术中心也已经开始。辅以商业画廊的兴起,拍卖和银行抵押,仿佛要构成一个可能连成一体的机制。

今天讨论的关键词是:在地性、体制批判、国际化等。却不见了过去讨论的:中国当代艺术,还是当代中国艺术。何为现、当代?何为当代?讨论的基础和物证在哪里?

当有人问“道滘新艺术节”是否是又一次下乡?我说,没有叫双年展,是因为敬畏,因为我们知道威尼斯双年展。我们没有叫新媒体,是因为确认呈现的内容更多考虑到当地转型的现实和思潮。我们没有叫当代,因为当代已经被过度滥用模糊不清。而英文的 NEW是针对现代之后,是针对曹丹《龙船》纪录片中转型的广州区域的时间。另外,如果再次看珠三角地区,这里才是当代艺术自 90 年代以来最值得研究的,完全处于上海、北京艺术焦点之外的现场,尤其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和诸多超级画廊的到来,深圳 OCAT 系统的默默建设,如 90 年代北京的展览现场一样,我们必须是参与者,需要一起构建新的可能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