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好景不常在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993   最后更新:2016/11/16 16:46:52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蜡笔头 2016-11-16 16:46:52

来源:凤凰艺术


“存在就是被感知”。人所感知到的世界,和世界本身相比,相当的有限,这是生而为人的局限。但我们又只能通过肉身感知来真切的触摸世界,除此之外都是假想。艺术是表达,是艺术家融合感知、假想后的再造。即使一再强调“现实”,艺术家的再造物,只是和现实相平行的新的“现实”。它所表达的,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综合感受,而且相当的个人化。

——杜曦云

策展人杜曦云在展览前言中开篇明义,为本次展览定下了“现实感”的语境,即讨论的是艺术家对于外在世界的感知与反应,延续了其关注社会性的策展脉络。《关于暴力美学的研究方案之一》(金锋)与《大众花园》(肖雄)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艺术家所感受的现实环境,但如果更深一步,他们都在探究迷幻现实中某种事物的本质,即不相信人们对于“暴力美学”和“大众历史”的普遍认知。以作品而论,“现实感”后的“真实感”似乎则更加体现艺术家的哲学思考。

▲ 展览现场


金锋的暴力消解


在《关于暴力美学的研究方案之一》中,金锋将800根警棍削解,得到胶皮及内部钢条两部分。胶皮彼此以钉子相连,平铺于墙上,远看似乎蕴含着某种规则,但离近细看,则是以随意性的方式分布。而钢条则竖直插在墙上,组构成中学几何题的图式,同时在灯的照射下形成影子,就像画静物时的暗面与用来形成立体感的阴影一样,使作品更加“真实”。在削、剥、切、割后,金锋将警棍这一最为常见,也最易让人想到暴力语境的物品不断解构,把它的各个部分拆解后发现了许多更加微观的组成,而在这种物质性的解构同时,在精神上,也对“暴力”一词不断分析,在一刀刀的繁琐中,去探究暴力的本质与根源。在艺术家看来,这是用美学和思考的手段,把警棍从暴力归位理性和秩序,纳入其理论的框架中。


▲ 金锋 关于暴力美学的研究方案之一 2016


在这不断探究真实本质的过程中,金锋从农村找到老百姓和底层的人民来“削棍”,这些可能要远比城市人看到、接触到警棍次数要多的人们,也可能对于警棍所带来的痛感感受最为强烈。在“削棍”时,他们可能会想到以往曾经被施暴的经历(如果有的话),可能觉得有趣,也可能只把这一行为以完全生意化的麻木状态完成这一过程。无论感受如何,其结果都是与艺术家一起,通过身体与警棍发生关系后,以暴力去解构暴力,在反抗暴力的同时,也参与了暴力。而事实上,在现实环境下的“美学暴力”语境中,每一个以此为乐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暴力。认为“暴力”具有“美学特征”的原因只会有两个:一,你是施暴者;二,暴力没有作用于你及你所关心的事物人上。在感慨着“暴力美学”,把暴力仪式化或符号化的同时,人们既是旁观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施暴者。

▲ 展览现场


在艺术家将警棍拆解并以艺术性展览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也许大多数人之前并不清楚警棍的构造及其作用过程。而金锋把它直直地插在墙上,直指你的眼前。钢条不痛,但上面的弹簧却是真正发力的根源,是真正打痛人的必要元素,在另一方面,也是暴力的根源。在眼前近距离观察时,就已经会产生如针芒般的刺痛感,让人不禁想眯起双眼,或干脆别头不看。但就像《一代宗师》中宫保森的一句话:这世间的事,你不看就没有了吗?而在一定程度上,暴力美学这一披着美丽外衣的词汇,就像是某种逃避。金锋认为,“美学被异化,或者它被日常的简单化,似乎好像通过对暴力的包装之后让暴力仪式化、程式化、诗化。它让你不再去想真正的暴力起源,它让你停止思考。所以我们看了以后暴力似乎是可以接受的,那么我们在可以接受的这个层面上面,我们放弃了我们个人很多独特的思考,这个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

▲ 作品局部


将暴力武器拆解并艺术化呈现的方式不算特别,世界上已有不少的枪支以极具视觉感的方式被分割,被解构。但枪支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的是一种中立性,即枪支的使用可以为恶,也可以为善,如果在政策允许的国家,持枪人与施暴人则完全不能划为等号。而警棍不然,其天生被赋予了服务于某机构或部门的本质,这又映射出另一种关系。墙上,挂在腰间的不锈钢扣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暴力工具与施暴人的连接:谁赋予施暴人的权力,以及警棍与施暴人的作用关系。800根钢条组成的几何图案,源于金锋16岁时的数学题目。在他看来,这些图形的规整感、秩序感、理性感非常简洁,但同时很有力量,蕴含着人之初的理性思考,而数学里面的理性,它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之为天理,而它也可以让某种东西归于一个秩序和一种核心。事实上,与艺术家后期自学的高等数学中繁复的公式与图形相比,在几条线中去寻找、探索、发现和回答问题,似乎更能阐释社会及暴力机制中各方的关系状态,也似乎更加接近暴力的真实本质。哲学阐释中,关键之处在于不要用名词去解释另一个名词,也不要用事情去解释另一个事情。而简单、直接的这种冷理性的表达与思考方式,再配上简单又必须的几条“辅助线”,往往才能直达事物的“真实感”。


▲ 现场作品


真实的、直接的,这是金锋一贯的创作思考,而这往往也是会带来痛感的,这种痛在有意无意中的美学包裹下,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边。就如展览现场金锋所带来的两条边境牧羊犬一样,它们乖巧、听话,不吼也不叫,看上去充满着生活美好的活力与无害,但就在它们吧嗒吧嗒地跑过你身边时,身上捆绑紧的警棍,则会抽冷子般的给你一击,让你醒悟到:暴力就在身边,而你无能为力。

▲ 展览现场


肖雄的刺花大众


在展场中央稍偏的位置,则是艺术家肖雄对于历史与人民“真实感”的反思。艺术家在希特勒青年时期创作的水彩画中,选择一组菊花作为作品图式,在具有唯美意境的圆环帷幔中以重复复制的模式进行刺绣与创作。圆形中间的鸟笼中有一只八哥鸟,同时一个呼吸灯光渐暗渐亮。丝绸底部充斥着一根根蕴含着“绳之以法”的绳子与布条。蓦然抬头,顶部则是两只似生似死的黑色乌鸦向下俯视,由于地上跑着的边境牧羊犬所带来的活力,让人一时间却无法分辨乌鸦是否存有生机。

▲ 肖雄 大众花园 2016


这种不确定性同样体现在肖雄对待历史的态度中。与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唯心主义的历史是由英雄人物确定的历史观不同,艺术家认为,历史从来都是非常偶然的,如近来引起最广大争论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这完全就是很偶然的事件,大家都在担心纳粹重新回来,历史都在偶然的擦肩而过,然后时不时消失了又出现,消失了又出现。”

▲ 作品局部


事实上,纳粹,或者说希特勒,都在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占据重要位置。在金锋所讨论的“暴力美学”领域,希特勒的德国纳粹军服一直被认为是暴力美学的重要代表:造成暴力与血腥的军队,希特勒设计的衣服却充满了视觉上的张力。而在肖雄的《大众花园》里,希特勒在艺术上留下的痕迹被更为明显地凸显出来:这些菊花在“花园灯光”的烘托下,“召唤着人心中对生命中美好状态的渴慕”,同时也吸引了现场的小孩子钻来钻去,玩笑打闹。这种在“人之初”对于美丽事物天性或本能的向往与驱动,却在肖雄的作品现场显得有些充满寒意,与“被鲜血染红的红领巾”不同,当把创造者的身份与这些菊花放在同一语境时,不禁让人想起:黑猩猩与人类被认为是仅有的会有意识地对自己种群进行种族灭绝的动物。

▲ 展览现场


美丽的常常代表着危险的。且不论,希特勒的恶与花的美间的冲突和关系,刺绣这种在柔软的表面以尖锐的事物进行铭写的手段,更是以“极端记忆”这一美丽且充满仪式感的方式创造在美丽包裹下的疼痛感。而美丽的“鲜花公园”就像是“一个集体幻觉人造界面或欲望写真”,让人不禁想起西域曼陀罗花,清丽,枝叶妖娆,有剧毒。传说,每一盆黑色曼陀罗花中都住着一个精灵可以帮人实现心中的愿望,然而,代价却是需要许愿者的鲜血去浇灌。这种“变幻莫测的欲望和生存处境的复杂关系,让‘人性’这个大而化之的概念,充满了难言的张力。”

▲ 展览现场


这种张力,源自个人意志与公共空间的彼此挤压又彼此削减的关系,与或被“扭曲”的社会记忆的一起,以充满矛盾与悖论的方式形成了我们现在生存的空间。《大众花园》这种人工建造的景观或图式图景,其全空并只剩学舌八哥的内部,其实就是人类自己虚拟一种理想的世界。在艺术家看来,就如展场边缘放映着的中国第一起酒驾事件的影像一样,人,大众,与社会之间,始终存在着谎言、偶然与虚幻的关系。人类社会中公共与个人间不断产生着统治、暴力、挤压、塑造与反馈,而世间最聪明的鸟——乌鸦,正在头顶默默地看着,看着这个“柔软却又僵硬死寂”的“花园”。

▲ 作品局部


开幕现场

▲ 开幕现场,左起:艺术家肖雄、艺通佰通创始人刘伟、没顶公司创始人、艺术家徐震、艺术家金锋

▲ 开幕现场,左起:艺术家张慧、艺术家余极、艺术家肖雄

▲ 开幕现场,艺术家张慧和艺术家肖雄

▲ 开幕现场,左起:艺术家肖雄、艺术家金锋、艺通佰通艺术总监谭海山

▲ 开幕现场,艺术家原弓与媒体人陈开颜

▲ 开幕现场,左起:艺术家张慧、陈文波、杨述,余朋

▲ 开幕现场,嘉宾李懿睿与跨界策展人苏冰交谈

▲ 开幕现场,左起:螺丝、吴高钟、赵航、华韡华、何雨

▲ 开幕现场,左起:艺通佰通创始人刘伟、艺术家金锋、韩丹

▲ 开幕现场,左起:韩丹、艺术家肖雄、艺通佰通创始人刘伟

▲ 开幕现场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现实感——金锋&肖雄作品展

艺  术  家:金  锋、肖  雄

学术主持:杜曦云

展览执行:董  浩、安鹏俊、戴海龙、吕 东

展览地点:E空间(上海市徐汇区虹漕南路9号1号楼3A)

展览时间:2016年11月12日—2016年11月22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