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满“洪荒”11月5日上海丽安当代艺术空间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731   最后更新:2016/10/22 22:02:39 by 展览预告
[楼主] babyqueen 2016-10-22 22:02:39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彭菲


香格纳西岸新空间

  今年10月,香格纳画廊宣布,其西岸空间将于11月9日迎来新面貌。据介绍,改造后的空间外观形似不规则的白色集装箱。两层空间设有展厅、办公区、图书室、影像资料库、VIP休息室和作品库房。除此之外,空间的顶楼是开放的露天阳台,从中可眺望西岸艺术中心和远处的滨江水域。11月起,香格纳员工将陆续搬离M50,全面进驻西岸办公。

  与此同时,新展“Holzwege”将于9日正式开幕。作为画廊成立20周年的大展,“Holzwege”有一长串华丽参展名单:陈晓云、丁乙、郭熙&张健伶、耿建翌、韩锋、黄奎、约尔格·伊门多夫、林科、李明、梁绍基、梁玥、刘月、刘存瑞、马库斯·吕佩尔兹、欧阳春、邵一、孙逊、王友身、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徐震—没顶公司、余友涵、杨福东、杨振中、曾梵志、赵洋、章清、赵仁辉,张恩利(按照姓氏首字母)……

  上述艺术家无一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一员,而发现、并培育其市场价值的香格纳画廊,不仅见证中国当代艺术家走出上海(中国),进入国际的过程,也经历着上海画廊从无到有,一级市场从零开始的艺术江湖。

  可以说,上海画廊风云,从香格纳开始。

1996-2000:初生的香格纳,从“波特曼”到巴塞尔

香格纳创始人劳伦斯·何浦林

  瑞士人Lorenz Helbing(劳伦斯·何浦林)是1985年来到上海的,当时他在复旦大学学习中国历史和电影,还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何浦林”。1985年的中国艺术圈,正经历一场浩荡的艺术运动“’85新潮”。不过,当时的何浦林并未关注,他在毕业后回到苏黎世,做一份和艺术无关的工作。

  何浦林的艺术生涯始于1992年。当时,他前往香港,就职于万玉堂画廊,开始接触到吴冠中陈逸飞的作品。次年,在“后89:中国新艺术”展中,他第一次知道大量中国艺术家的名字,包括之后和他合作密切的曾梵志、丁乙和李山等人。

  “要了解中国艺术,为什么不在中国开一个画廊呢?”有一天,何浦林问自己。于是,他于1994年重返上海。距离第一次来上海已过十年,但城市“变化不算大,没什么高楼,也没有画廊”。

  “为什么不去北京?上海什么也没有。”来上海之前,有朋友曾劝他。

  他说:“上海会发展,上海有未来。”

1997年 劳伦斯·何浦林与Anne Heseltine女士在波特曼酒店走廊

  之后的故事,整个中国艺术圈都知道了——1996年,他在上海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波特曼大酒店的二楼走廊,开了上海第一家当代艺术画廊。之后的20年,这位瑞士人成为国内最具实力的艺术推手。艺术圈提到“劳伦斯”,多半是指他。

  如今的何浦林,和上海乃至中国当代艺术圈的半壁江山都有合作。而20年前的他,常常骑着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揣着BB机,在里弄里穿行。他见艺术家就问 :“有没有认识别的艺术家?”,有人会介绍,有人不会。

1997年,Anne Heseltine女士到访香格纳画廊

从左至右:周铁海、计文于、丁乙、浦捷、Anne Heseltine女士、何浦林、薛松、申凡

  当年的波特曼负责人也是一位瑞士人,何浦林第一次见他就问:“你这里展墙空着,我用来挂画好不好?免费。” 事实上,他在香格纳开幕前一年,已对很多人说过这句话。在没有画廊前,他在自己家、在朋友家都办过展览。艺术家施勇就是在何浦林的家里和他相熟的。

  那时的艺术家,没有自己的工作室,何浦林在资料里看到一件作品,刚想见原作,就被告知“已经扔了”。因此,他在苏州河附近,租了一间800平方的仓库。“你放不下的画,放我这里,至少不要扔掉。”他告诉那些艺术家们。

  这些如今难以置信的局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艺术圈常常可见。

艺术家曾梵志在香格纳展厅现场

  何浦林还做过一件更“离谱”的事:在开画廊的第一年,他从一份名单上得知全球近300名艺术从业者的信息,便用一台打字机,以“dear”(亲爱的)开头,给这些他原本“不认识”的大腕写信,内容很简单——“我在上海波特曼开了一家画廊,有兴趣请来看”。他做好“石沉大海”的准备。“当时这么做,可能脑子有点毛病。”回忆起这件事,何浦林笑了。

  最终,策展人哈罗德·泽曼(Harald Szeemann)成为唯一一位回复者。简单的一句“有意思,Keep in touch” (何浦林语)让他“好高兴”。几个月后,泽曼第一次来波特曼,之后,小汉斯(Hans Ulrich Obrist)、乌里·希克(Uli Sigg)和尤伦斯夫妇(Guy &MyriamUllens)等最早接触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人都来了。“泽曼是香格纳画廊第一位伯乐,尤伦斯是画廊早期最重要的藏家。如果不是尤伦斯每三、五个月飞一次上海,香格纳画廊不会到今天。” 何浦林告诉雅昌艺术网。

  从1996至1999,香格纳在波特曼呆了三年。两块大理石墙面围起来的“画廊”,已举办过丁乙、浦捷、靳卫红、汤国、薛松、邬一名、计文于、南溪等人的艺术展。当时,何浦林要用超过5米的钓鱼线固定作品,只要“有一点风,作品就会摇晃”。即使如此,艺术家至少有了稳定的空间举办展览了。

2000年4月 香格纳复兴公园内 魏光庆个展现场

  在2000年前,上海主要的画廊可能只有香格纳和华氏,后者由本地藏家华雨舟创立的,最初和中国美院及川美的艺术家合作,关注 “新学院派”。除此之外,上海在1999年至2000年出现两大非盈利艺术机构:比翼艺术空间(下称比翼)和东大名创库。其中,比翼的创始团队走出一位活跃至今的艺术家:“没老板”徐震。

  “2000年前,画廊和艺术空间的容量就那么大。”比翼元老之一、没顶画廊总经理Vigy告诉雅昌艺术网,“当时展厅空间小,展期不固定。我们往往今天拍脑袋想一个展览,下周就去做了。”Vigy回忆,当时的艺术家还没“脱贫”,徐震曾靠给某品牌设计烤箱说明书来赚钱。有一次,他们在餐厅点了十多种鸡吃,就为拍照片做烤箱说明书的资料。“那时大家都没钱,但都很开心。”Vigy说。

2000年6月 香格纳画廊首次参加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沪上画廊的第一个转折点在2000年。当年6月,香格纳画廊成为国内第一家去巴塞尔艺术展的画廊。何浦林说,巴塞尔之行,要感谢艺术家周铁海等人的鼓励。“原本我只是想在上海开一家画廊,铁海是第一个叫我把画廊带去国外的艺术家。他说,要做,就做国际的画廊。”

  “那时,我准备的资料都是在波特曼时期的展览。通常,组委会不会找一家在酒店画廊参展,但是巴塞尔不看画廊地段,他们看作品。” 何浦林告诉雅昌艺术网。

  戴上“巴塞尔”光环后,香格纳之后两年里参加了西班牙艺术博览会和墨尔本艺术博览会。中国艺术家开始通过艺博会在海外施展拳脚。

香格纳主空间外景图

2000-2010,与园区共生的上海画廊

  但凡提到沪上画廊,就绕不过M50创意园,它是艺术机构最早的选址地。自2002年以来,香格纳已在那里呆了14年。2002年,香格纳先租下M50的16号楼(目前的主空间)作为库房,虽然那里偶尔也会举办展览,但更多展览集中在复兴公园的空间里——在波特曼后,香格纳第一次有了近100平方米的空间,几年中举办过耿建翌、邬一名、周铁海、浦捷、余友涵、魏光庆、张恩利、申凡等人的个展。2004年,香格纳“拿下”毗邻“主空间”的18号楼,作为展厅使用,取名“H空间”。那一年,手握三个空间香格纳举办了超过7位艺术家的个展。2005年,香格纳正式终止了复兴公园空间,在M50园区里逐渐步入画廊的成熟阶段。

香格纳H空间外景图

香格纳北京空间外景图

  香格纳“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在国内迅速扩容:2007年6月,香格纳新增F空间,坐标五角场800号艺术园区;2008年4月,香格纳在北京开设空间,首展耿建翌“过度”;同年9月,香格纳新添“796空间”,选址上海淮海路历峰双子别墅。2009年9月,画廊开始筹建位于上海桃浦M50园区内的仓库式空间,2010年6月,香格纳展库在M50桃浦园区正式开幕……截至2010年,香格纳在国内已拥有4个以上的展厅和1个超过3000平方米的库房,达到其它上海画廊无法比肩的规模。

  何浦林坦言,2005年两大空间正式落脚M50后,香格纳的运作从“一个上海画廊”逐渐转型为一个专业的画廊品牌。


2004年,施勇个展“天上·人间”现场

  不过,2005年,上海一级市场还未正式打开,除香格纳、华氏、沪申画廊外,专注于当代艺术领域的画廊依旧屈指可数。“我们刚进M50时,里面的工厂还在工作,那时候还是工业电梯,要上楼,必须有个阿姨给你按楼层的。当时的M50画廊依旧很少,主要是艺术家工作室,如薛松、张恩利、施勇、徐震。”没顶画廊总经理Vigy告诉雅昌艺术网。



2006年 丁乙10年回顾展“经纬线”

  2007年起,上海出现一些新画廊,有位于M50园区的艾可画廊、华府艺术空间和全摄影画廊,也独立散布其它区域的原曲画廊和东画廊等。

  “我们是2009年搬离M50的,当时没有注意到底有多少画廊。但2014年开设没顶画廊后,一下子感觉多了很多画廊。所以,我觉得,上海的画廊增量,是在2009年以后的这几年里。”Vigy告诉雅昌艺术网。

  雅昌艺术网曾于2013年发起“上海画廊周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上海超过50家画廊里,有64%的画廊创立未满三年,创立5年以上的画廊约占20%。今年,雅昌艺术网针对沪上超过20家当代艺术画廊进行调研,发现仍有一半以上成立“5年以内”的新画廊,尤以2013年以后的居多。

阿拉里奥上海空间 艺术家闫珩个展现场

阿拉里奥上海空间 艺术家艾柯•努格罗荷个展现场

2010-多地发展,画廊业态新局面

  “画廊生态和城市的艺术土壤息息相关。”阿拉里奥上海空间总监周秀禾告诉雅昌艺术网。从北京至上海,这家韩国画廊进驻中国达10年之久。2012年,多家韩国画廊抱团撤出北京的情境历历在目,让阿拉里奥对中国市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时,经济环境是一大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我们无法预判园区的可持续性:798很商业但很活跃,但我们所在的酒厂却不见起色。”周秀禾说。2013年,画廊撤出北京的同时,保留了一个中国办事处,以“继续关注中国市场”。2014年,该画廊重返中国,选址上海。周秀禾从三方面分析入沪原因:“上海近几年新增很多私立美术馆,艺术土壤更加成熟;上海的商业规则更加透明;上海近几年加强保税区建设或能在未来有相关保税政策。”

  今年10月,阿拉里奥画廊向雅昌艺术网透露,空间或将搬至西岸。一旦最终落定合同,画廊将与香格纳、艾可画廊、没顶画廊、华氏画廊一起,成为首批入驻西岸的画廊。对于选择西岸的原因,周秀禾说:“画廊需要一个稳定的空间,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能在西岸建立,证明该区块有意打造新的艺术群落,对于画廊来说是一个稳定信号——画廊可能会在几年内搬走,但美术馆却不会。”

  有趣的是,在今年的问卷中显示,至少有一半的画廊,在选择空间时,除考虑空间大小、合适租金外,还会关注“周围有没有美术馆”。对此,何浦林说,“美术馆是一座城市艺术活力的标志,专业画廊和美术馆组建的群落,将是未来艺术园区一大发展方向。”他认为,由于空间有限,西岸进驻的画廊和美术馆都会更加专业,“西岸是国内当代艺术的未来”。

  无独有偶,从上述调查问卷显示,2010年后成立的画廊,在选址上不再单一依附于成熟的艺术园区。外滩和人民广场区域,复兴中路、衡山坊等有上海情调的区块是画廊选择目标,这些区块房租更高,但交通便利,且离外滩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等很近,具体例子有2013年搬至人民广场的龙门雅集、同年选址外滩香港路的BANK空间、2014年进驻圆明园路的德玉堂画廊等。

  上海至今没有相关的画廊协会,也无从得知上海画廊的总容量。但上海的商业成熟度让画廊看到更多可能性。过去二十年来,上海先后举办了上海艺术博览会、轰动一时的SH Contemporary、上海城市艺博会、ART 021、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艺术都市”等,除此之外,Photo Fairs Shanghai(原Photo Shanghai)、Design Shanghai等专注一个领域的艺博会也在上海得到广泛关注。艺博会的繁荣为沪上画廊带来新的机会。

  据上述调查问卷显示,在过去五年,有2/3的画廊每年参加3场以上(包括3场)的艺博会。有趣的是,那些成立5年左右的新画廊正在加快推进海外市场。以BANK空间(2013年成立)为例,空间在2014年参与“艺术都市”、西岸艺博会和ART 021后,2015年后初试水巴黎“Asia Now”、摩纳哥“Artmonte-carlo”、台北“Formosa 101”和巴黎“Internaionale”;龙门雅集(2010年成立)则在2014年、2015年参加新加坡“Art Stage”后,于今年参加香港巴塞尔和洛杉矶“Art Show”;天线空间(2013年成立)自2014年试水柏林abc后,于2015年后参加Frieze纽约、巴塞尔Liste单元、Frieze纽约伦敦、和香港巴塞尔。上述数据或不能完全代表上海画廊的走向,但相比连续五年每年参加十场艺博会的香格纳,这些年轻画廊在试水国内艺博会后,在过去两年内减少重复参与本地艺博会的频次,全力推进海外。

  “我们画廊进入了下一阶段。”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入驻西岸的几家画廊都曾如此表示。西岸只是上海非常少数画廊的缩影,而更多画廊正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画廊“国际化”的升级。

  “上海的专业画廊会越来越多。”一家画廊主表示,据他介绍,目前,至少还有5家海外画廊想在上海开设办事处。“最开始,国外画廊不需要很大的空间,一间办公室足以让他们了解国内市场,在上海试水过艺博会的海外画廊,对上海正跃跃欲试。”

  (本文所有香格纳画廊相关图片,由该画廊全程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