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TRATE |阉割”戴帆巴黎个展
发起人:国际艺术  回复数:0   浏览数:1780   最后更新:2016/10/09 09:37:29 by 国际艺术
[楼主] 愣头青 2016-10-09 09:37:29

来源:余德耀美术馆


卡米耶•昂罗,次要问题,装置,2015

卡米耶•昂罗,极度疲惫,录像,13分钟,2013


在余德耀美术馆近日开幕的群展“波普之上”里,有件一人多高的装置作品。金色的线条弯曲造型,最外侧是只具象的人类耳朵——从附近隐隐传出自动电话录音的女声,她用英文平静而耐心地不断重复着:“您好,感谢您的来电……为了保证通话质量、以及训练目的,您的电话可能被录音。”


这时好奇的观众会发现耳朵雕塑下面有个塑胶玩具般的电话键盘,随着听到自动录音给出选项,逐次按下对应的按钮,就会得到一段新的录音内容,以此类推没完没了。


类似的体验可能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个人都遇到过,比如当你想打电话去银行询问下简单的账单问题,会经历重重语音选项,其中某处出了错还说不定一切都得从头来过。录音里不紧不慢的礼貌语句常常与现实中打电话者的焦躁形成强烈对比。


可是,在法国艺术家卡米耶•昂罗(Camille Henrot)这里,热线电话录音本身可以成为心理治疗的手法。她创作了一整套的录音,仿佛可以帮助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种种困扰的人答疑解惑。当敏感的观众抱着脆弱的心灵尝试跟从着甜美语音寻找解答时,会发现自己掉入一个复杂的黑色幽默圈套之中。


比如,“缺乏自信”菜单里罗列四个选项,“如果缺乏自信是因为受他人影响,请按1;如果您是一名罪犯,请按2;如果您的文身过时了,请按3”。云里雾里地选择了1,得到的回复是:“如果影响你的人物来自一部电影,请按1;如果您致电是为了某个真实的人,您所能做的便是尽量忘了它。”选择了1之后,继续有选择:“如果该角色太聪明,请按1;如果他或她太好看,请按2;”。同样选择第一个选项,得到的是:“请勿挂机,将为您转接至:第一世界问题。”


也就是说,在你费心尽力地跟从录音女声来为自己的心事寻求帮助时,最后还是会得到一个“此路不通”的结局,或是一个任何人都会知道的大实话。


“逃离到虚拟世界越来越方便,来自现实世界的暴力、欺骗就越深。物质世界通过意外和不安的方式向我们证明它的存在。”这件作品名为“次要问题”,艺术家试图通过这些细微的问题来关注我们文化中自恋自满的现象。


出生于1978年的昂罗是法国备受关注的新兴艺术家之一,她以前擅长使用影像拼贴的方式去关注当代人类的困扰。2013年的时候,她的影像作品“极度疲惫”获得了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银狮奖。而这件作品也与电话录音装置一起出现在上海的展览中。


作品主线是一首诵读风格的长诗,这种表达形式受到70年代纽约音乐团体“最后的诗人”影响,它讲科学史与宗教、神秘组织(卡巴拉、共济会等)中的创世故事与口头传说以轻松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配合这首长诗,艺术家在影片视觉部分通过一系列镜头来表现“直观的知识演变”,这些镜头片段揭开了华盛顿特区久负盛名的史密森尼学会收藏的珍品,并由艺术家重新制作,与网络图片及在各种场地如宠物店、某人家中拍摄的镜头一起,变为屏幕弹窗出现在影片画面中。


当然,作品并不打算展现任何客观真理。艺术家试图在13分钟短片里“领悟”这显然多于13分钟的无限海量信息,这一尝试属于本雅明提出的精神病学概念“编目精神病”。


“昂罗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她是如何运用那些从不同途径收集而来的海量材料,同时可以完美地向后人说明如今的人们是怎样看待自己所在的世界。她利用了一个新的框架,互联网——但这个框架是建立在一百多年前就发明的传统艺术手法上的,那就是拼贴。一路从巴洛克艺术和毕加索走过来。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种类的信息层层叠叠。”“波普之上”展览的策展人杰弗里•戴奇(Jeffery Deitch)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这样评价昂罗的作品。


而在这位常年在当代艺术领域以艺术商人、评论家、美术馆总监等不同身份深入观察着艺术动向的人心目中,真正属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好艺术必须是反映当下议题的。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自己非常关注具有社会属性和技术属性的作品。


于是在此次的群展中,他提出了“波普之上”(OVER POP)的概念作为标题。同时也暗指着在安迪•沃霍尔开创“人人都可以当15分钟艺术家”的波普浪潮之后,现如今的艺术家们都在此基础之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升华。


“当你回溯艺术史,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比如立体主义那样,通过画面作品了解到现代主义思潮,了解到最新的物理学发现,以及整个社会背景,20世纪所独有的某种意识。当你看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就会知道那时候历史是怎样变化,安迪沃霍尔就能够明白60年代的纽约是怎么样的世界。并不只是解释现在所处的艺术潮流,而是对未来有所预见。”他说,“当然不能奢望所有艺术家都能够达到那样的境界,但好的艺术家就可以让五十年后的人们看到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

萨马拉•戈尔登,刀面,装置,2014

克丽•特赖布,装置现场,2015


比如昂罗的电话热线装置可以让半个世纪后的子孙了解到现在人们的迷茫,而除此之外还有出生于1973年的萨马拉•戈尔登(Samara Golden)在2014年创作的大型装置“刀面”。


一个外表普通的白色盒子,当人们走进探头看时会发现里面空间巨大。稍微留神就会发现原来艺术家只是耍了个小聪明,在地面处安装了镜子,而在上面制作出上下颠倒的室内空间模型——也就是说,人们的错觉会以为自己站在一个挑高四层楼的半腰处,往上看是两层头朝下的床铺、楼梯,往下看是两层正面的床铺、楼梯。


在这样的空间里仿佛时空错乱了,艺术家认为在这样的“六维空间中”,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仿佛是电影《星际穿越》中徘徊在时间纵线上的主人公视角。


艺术家克丽•特赖布(Kerry Tribe)用几组装置来试图解释人们的认知过程。她对“失语症”这种由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损伤造成的交流障碍感兴趣,连续几年每周定期参加失语症患者互助会,最终于其中一些成员合作完成了影片,同时创作了一组看似无序杂乱的装置作品。借鉴了电影摄影中常用的基础道具,如苹果箱(垫脚箱)、魔术腿(C型架)、控制灯光的旗板等,在此暗示了这种语言上的障碍可能会改变电影中常见用来支撑其意义形成的特定形式。


可以发现这些颇受西方关注的新兴艺术家在作品背后都有着严谨和现实的思考,而作品本身也需要花费一部分力气去解读。但这也正是策展人戴奇所赞许的。


“并不是只要使用新媒体来创作的艺术家都很有趣,我关注的是使用任何媒介来进行创作的强大的艺术家。”他说,“波普艺术其实是现在许多艺术的基础。在今天这个时代,流行文化是如此的强势以至于它成为艺术创作最为自然的主题之一。19世纪西方社会正处于现代化的开端,到处都是餐厅和马戏团,仍然有些艺术家比如毕沙罗总去乡下写生,去探寻自然与人性之间的连接。而现在我们每个人都被流行文化所淹没,电视、手机、大喇叭,下意识地与之进行对话。”


“拼贴艺术在今天还有很多类似的展现,比如DJ音乐,穿衣打扮——而其实我们一直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remixed版本的历史文化中。从历史阶段中不断地摘取不同文化元素,然后对他们进行混合处理使其变得更有新意。这是今天的人们面对世界的方式。”他说。


戴奇认为,未来的艺术应该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体验到。艺术的最初形式教堂壁画,就是为了让不能阅读的人通过图片来知道宗教故事,可19世纪末之后的先锋艺术越来越变得晦涩难懂,但是理想状态下,艺术应该是适用于所有人的。


“安迪•沃霍尔认为艺术应该能够看懂并且能够拥有——我就很喜欢这个想法。艺术展会、展览被很多人挤爆的时候我觉得很好,因为这是艺术应该有的方向。”他说,“每个年代都会有特有的诠释框架。未来会怎么样,艺术家们、藏家、策展人们会给我们答案。”


** 本文首发于《第一财经》APP以及www.yicai.com,

   作者:钱梦妮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