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廖逸君:男孩维纳斯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420   最后更新:2016/10/08 09:25:25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天花板 2016-10-08 09:25:25

来源:李振华工作室

原载于《艺术客》杂志2014年11月刊


文 / 李振华


9月和10月是我第一次经历如同梦魇般的世界,从一端到另一端,从火热的艺术到街头之火。这让我突然仿佛回到了很久以前的时间,仿佛自己置身的那个事件的现场。


在今年五月的巴塞尔博览会期间,我试图探讨一个关于“行动主义”(激进主义Activism)的话题,我邀请了关尚志和Chim Pom参与到对话中。当时的话题还是以Chim Pom这个来自日本的小组为主,主要的线索是来自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城市生活的关系。


艺术在这里可以被看作从自身的线索走向社会进程的缩影,艺术不再仅仅是来自艺术自身系统进化需要的呈现,艺术必须在一个可能的场域,在公众参与的时候,才构成其作用。不同于劳伦斯•维纳关于艺术成立的三定理,Chim Pom的工作无法指向那个概念的艺术性之说,因为他们是不排斥艺术自身存在的政治因素,甚至有些过激的政治,这个政治的角色并不因为艺术而消减,通过建构一个更带有社会批判色彩和自身牺牲精神的行动,Chim Pom的工作清晰的指向了对这个社会现实的不满。他们的作品《一百次Ki-ai》(100 Ki-ai)和《黑色的死亡》(Black of Death),分别在2011年至2013年完成,在这两个影像作品中,一个是将福岛当地的场景和当地的年轻人一起,呼喊出心中的愿望,当人处于一个集体的时候,很自然的流露出对各自的需要,在呼喊中找到自己内心的共鸣。另一个录像是将乌鸦带入到城市文明中,当乌鸦成群的在东京上空盘旋,艺术从行动转化为奇观,并产生了自身的意义。观看的人会想到艺术或是艺术家吗?观者会思考这些乌鸦是来自福岛核电站吗?这恐怕是之前的艺术家无法企及的,而另外一个视角借助着录像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循环播放的时候,不断的强调这一事件基于时间的种种关于艺术家的姿态和记忆。Chim Pom的工作带着很明显的对自身环境的思考,并对自己的行动和激进的姿态做出很直接的反应。被唤醒内心的人或是被召唤的乌鸦,他们的仪式来自日常生活的游戏。


这大概是我在当时思考的一些线索,艺术是在改变着的具体行动和思考。而关尚志的严肃,并没能让我意识到也许香港正在发生的变化,并不像《人间•小团圆》中困扰着香港人日常生活之烦恼。他在Hugo Boss亚洲的得奖作品中暗示着事件的时间,而得奖后的关尚志再次推倒铁马,这些都指向现实中经过深思熟虑的对现实的思考和行动者的姿态。


对现实的暗示和期待,伴随我度过了十一长假,伴随着金氏长城的崩塌,伴随着齐泽克对雨伞的支持。我的心情有些无法平复,但这应该超越艺术吗?这个疑问同时在关尚志的对谈中展露无疑,对自身身份的质疑,对参与的质疑,对社会介入的质疑,对现实的质疑,仿佛都一直回响在我的脑海。当关尚志的作品《与关太一起学习》系列中,出现自制辣椒水,是对现实和政治的嘲讽,亦或是对革命和自己的嘲讽,或者两者皆是,或者也都不是呢?


这让我想到观念艺术自成系统而又松散的艺术姿态,这一看起来并不融入任何可能的出现的艺术流派、社会运动或是现实的困扰,而观念艺术自身的桎梏,不也就是这个现实社会存在的悖论?当我在美术馆看到Sol LeWitt的弧线、几何线条和色块的时候,也许留在艺术史的,或是现实空间中的美感。也只能是那些不同流于这个时代浪潮的东西,因为时间还不够,还不足够让人看清楚。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