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蒋鹏奕: 给予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2   浏览数:2120   最后更新:2016/09/10 21:37:57 by 宁静海
[楼主] 蜡笔头 2016-09-10 21:15:04

来源:凤凰艺术



2016 年 9 月 8 日至 10 月 21 日,乔空间举办“工作室”群展。“工作室”展览邀请到丁乙、贾蔼力、刘建华、刘韡、刘小东、毛焰、徐震、杨福东、严培明、曾梵志、张恩利、张晓刚,十二位中国重要当代艺术家。通过艺术家自己的视角和镜头,呈现各自的工作室以及工作状态,展示艺术家的思想来源,使得艺术家及其作品独有的个性,变得可感可触。



▲  嘉宾合影


如果把看待“艺术家”与“人”这个最单一的、毫无修饰的身份放于同一水平线时,那这势必印证了艺术家徐震对“工作室”最为清晰、简单,而朴实的定义——我们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工作室。所以在今天来看,我们应该重新对工作室有更多的关注和认识。看起来,作为艺术的“工作室”不仅仅只是艺术家所属的工作空间,它更是艺术家随时随地产生想法、游走、不间断的工作状态,而往往艺术家的想法也根植于这种义无反顾的习惯中,它们可以被散落在工作室的书中、物件中,甚至是日夜更替的瞬间光束中。




▲ 开幕现场


那“艺术”的完整性到底是什么,是作品的结果?还是鉴于艺术工作与结果之间这段反复被修正的问题的过程?可以说,这对于进一步解读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个案显得至关重要。当人们在国际视野、信息全球化、年轻一代这样的步伐中加速时,那有没有对中国诸多优秀的艺术家有着更深的了解?在这个“打着问号”的时间节点上,作为乔空间的创始人,及收藏家乔志兵,组织了本次极具剖析意义的“工作室”群展。他认为,“大家现在都在关注国际,关注年轻艺术家,但中国其实有这么多很好的艺术家正等待大家去进一步挖掘。同时也有很多的国际人士,想了解中国的艺术家。”所有“工作室”展在此点上也提供了有利的可透视的视角。

▲ 展览现场


对于艺术家来说工作室更多的是一个思考的地方,所有作品在被生成之前,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个零件。艺术家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某个东西同时也附着在这个想法中,顺时承载其所有灵感。甚至有些时候在工作室中呈现的自然的作品状态,脱离其环境后每一个零件又重新组织起新的语境和意义,而这种所谓的“工作室”状态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状态,反而在当下知识泛滥的环境下,工作室更是多变的,被实施建构的。

▲ 开幕现场


▲ 展览现场


但也有如艺术家毛焰,工作室更让自己形成了一个内化的过程。他甚至喜欢画室里的光投射在画布上,以及那些未完之作,均匀而细腻,杰出的光也投射到这些作品背后——一个隐匿无形的虚空,而且它们似乎更为伟大;而对于艺术家刘小东,“工作室是最低碳的浪漫建筑”,每一次行动都有一个棚子,在空地上建,最后拆平还给空地,这真是他的最低碳的浪漫建筑。艺术不应该只是对图像或物质的审美。通过工作室可以看出艺术家的追求和创造力,能打开我们的认知和对世界的了解。




工作室正是思想和体验的个人场所。— 丁乙

▲ 丁乙工作室


丁乙工作室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直接连接了乔空间的“工作室”展览,我们透过这个物理与观念的通路,观见艺术家每一天的时光与创作。




艺术工作好似那旷野中孤独行走的萨满,于三界中无所谓沉沦或觉醒...— 贾蔼力

未命名 2016 180x240cm 摄影


艺术是心灵的光,照亮思想的尘埃。




工作室是艺术的磁场、是港口、是聚散地、是产生想象力的地方,是个不可思议的大容器......— 刘建华


白纸 2012-2016 120 x 90 x 0.5 cm 瓷


《白纸》作品的创作从2009年至今,除材料及工艺的特性外,刘建华把它似做是内心体验及物的一个感悟过程。人们在面对似乎空白无迹的形态时,用心去书写不同的心理感受......




工作室于我而言曾是现实的落点,作品在其中是思考的残留物,更是自然景观。— 刘韡


▲ 艺术家刘韡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刘韡


刘韡,近些年在外面画画的时候多,城里的工作室基本变成了歇脚的仓库。





用脚手架、帆布搭个十平米的棚子,在里面画画,画完拆除。这就是我的工作室。— 刘小东



《青藏铁路》调色板 2007 120 x 80cm 喷墨打印


在外面就是无论在国内国外,在旷野在街角或在山沟水边,只要有关部门允许的地方,刘小东就请当地工人搭上脚手架蒙上帆布,在挡风遮雨的棚子里,就可以直面景观画画了。画完了就付清脚手架帆布的租金和工资,拆掉棚子恢复原貌,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喜欢画室里的光 / 投射在画布上 / 以及那些未完之作 / 均匀而细腻 / 杰出的光 / 也投射到这些作品的背后——/ 一个隐匿无形的虚空 / 并且 / 它们似乎更为强大— 毛焰

▲ 艺术家毛焰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 画室即景之一 2016 110x75cm 喷墨打印

画室即景之二 2016 110x75cm 喷墨打印

▲ 画室即景之三 2016 110x75cm 喷墨打印


“关于工作室,我只能如实拍摄。 ”                                                                


“以图片做作品,这方面我缺乏相应的认知和经验,所以就用拚图的方式,截取一些平时的场景,东拼西凑吧。”                                              


“我几乎不画手稿草图之类,倒是两年前开始写诗 ,不是写着玩,认真的,借机发表几首,见笑!”


“还有那个布娃娃,是在国外买的,它一动不动,所以很重要。”          


“这些图片肯定不算是什么作品,如果它们是,那我工作室所有的玩意都是,那太可怕了!这显然不可能!”




我们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工作室。— 徐震

《天下》作品制作常见问题汇总 2016 尺寸可变 照片,彩色打印  没顶公司出品


艺术家工作室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创作、诞生好的作品做准备。摄影作品《<天下>作品制作常见问题汇总》源自没顶公司制作部门在制作《天下》系列作品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这既是为了让新同事在开始工作前熟悉和学习,同时也是用于负责作品质量监控的同事在检查作品时进行参考。选择这一组作品参加“工作室”展览,是为了更真实地展现工作室里工作过程的状态。




工作室是唯一令我感到幸福的地方。— 严培明


Atelier Eiffel, Dijon 2007 450 x 620 cm 喷墨打印


照片是2007年,在准备Fondation Maeght ,Saint-Paul-de-Vence 严培明的个展,这个工作室从1996春天用到2012年,后来装修了一下,现在已经没有过去的气氛了,严培明非常想念过去的气氛!




有时若即若离,有时异常尖锐。— 杨福东


Who's 2011 166 x 116cm 摄影 | 黑白喷墨打印  | B&W inkjet Courtesy of Yang Fudong and ShanghART Gallery


2011年在工作室拍录像装置《八月的二分之一》,使用了很多家具与石膏模型,这些道具即作品中的角色。拍过之后便静静的被置放在某个角落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顺手拍了一些“事物”的状态。




哪怕外面的世界再纷扰,关上工作室的门,一切就都无关紧要了。这里只有我自己和我的作品,只跟我的心灵发生关系。— 曾梵志


7月22日 2016 80 x 120cm 摄影 版权归属 曾梵志工作室


“近年喜看古画。古人最好的时光都在庭院中度过,喝茶、聊天、下棋、发呆。每看到这些场景,我就有点得意于自己也给工作室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庭院。在此我体会到四季更迭以及大自然的韵律,这给予我很多创作灵感。”


“7月22日这天,我把刚落笔的新作置于此,同时审视画框内外凝固和流动的风景,我意识到正流逝而过的每分每秒。当下的一刻在下一瞬间已成为过去,或许只有自然本身才能感知到这如此细微的变化和奥秘。”




工作室对于我来说就是母鸡下蛋的窝。— 张恩利

▲ 艺术家张恩利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  空间绘画 2016 水性颜料 Photo by JJYPHOTO


空间绘画这个系列作品都画在墙上,从2007年第一个空间项目开始的一个系列,选择这个作品用于我对艺术家(工作室)的表达我认为非常适合,其实艺术家在工作室里面有大部分时间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涂抹,它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方式。这部分作品很多也不可能成为可售的,它就像,艺术家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是在工作室里自己跟自己的交流。


“这件作品本身,我觉得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离开画布以后呢,这个空间就变得非常重要,‘绘画’它不成为单独的一张画,而是跟艺术家的空间、跟观看者的场地,有一个很紧密的联系;而这种东西,它是很开放的,它没有局限于绘画的内容,而是反应了‘绘画’的本质;这种本质非常原始跟简单,但是也是我们最初对于“绘画”的一种理解。”




是艺术家逃避社会忘却死亡的避难所,又是筑梦发呆与上天通话的私人教堂。是心灵自白的反省室,在那里自信自悲自大甚至自虐纠结交织,也是痛苦犹豫又不时会有惊喜的实验场。一个真正的工作室应该是最能体现艺术家个人气质的地方,也是艺术家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集中表现的领域。它的反面应该是千篇一律毫无个人特征的生产车间,或者某种对公共空间的拙劣模仿。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会把最好的状态和更多的时间留在工作室中。”— 张晓刚



记忆的盒子 982-2016 尺寸可变 摄影


此次参展作品张晓刚选择了三十年自己在各地所使用过的各种工作室,除了几幅有我在里面的外,其他都是我用手机或相机随意拍的。包括工作室的环境,窗外,更多的是作品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不同空间中一点点生长出来的过程感觉。一个画家对工作室的依恋,除了空间氛围外,更主要的可能就是在这个空间中时间和内心体验留下的各种细节了。总的感受正如我在朋友圈上写的,通过整理这些工作室的照片似乎又让我重新体验了一次人生。几乎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会引发一段小故事。当你回头看三十年间自己用过的所有工作室(有些也是卧室),几乎每一间除了自己那些顽强的习惯痕迹外,都能同时感受到时代的烙印。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