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瀚如 | 陈劭雄:从便携式的街景到私人外交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357   最后更新:2016/06/29 21:09:15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天花板 2016-06-29 21:09:15

来源:ARTYOO 孟宪晖


经典赛车游戏金字招牌《极品飞车》从初代发布至今已有20余年,3D虚拟场景的发展之迅猛在游戏中最为明显。当图形的表现日趋真实,艺术该何去何从?当代码和算法入侵艺术,又会带来怎样的体验?

早期极品飞车画面

  • 近年来足以以假乱真的极品飞车画面

爱尔兰艺术家约翰•杰勒德从1996年开始接触3D技术,20余年的3D扫描、动态捕捉、游戏引擎经验促成了他作品的独特面貌,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与答案。


  • 艺术家约翰·杰勒德


孟宪晖=孟 约翰·杰勒德=JG


“敦煌更像一个副本


约翰·杰勒德的个展《权力·演绎》(Power.Play)包括三件作品,其中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演习,敦煌,2014》与丝绸之路毫无关系,只是被艺术家看做一个模拟游戏场景。


孟:“权力•演绎”,权力(Power)、演绎(Play)代表什么?

JG:Play在英文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游戏玩耍,另一个指剧场里面的演出。我们小时候会玩耍,会游戏,长大后会看演出。《演习,敦煌,2014》受到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作者)很大启发,我通过作品重新解释了一下这两个词,Power既是能量也是权力,Play既是游戏又是戏剧。


  • 《演习,敦煌,2014》卫星航拍图


《演习,敦煌,2014》源于几年前约翰·杰勒德偶然看到的神秘卫星图像,这个人工网格般的图像正是中国敦煌的戈壁滩沙漠中一处军事区域。

“世界被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一个个小格子的方式进行了数据化,我们的生活就处于这种方格式的监视之下。敦煌戈壁滩上的东西就是一个数字化的存在,以一种史诗性的宏大规模镌刻在真正的大地上”。


  • 《演习,敦煌,2014》局部


约翰.杰勒德将敦煌这一地区模拟成一个游戏场景,去广州工厂找来38位工人进行拍照和动态扫描,让一位舞蹈家模拟了工人行走的动态路径,将这些东西数据化后形成38个虚拟角色置于游戏场景中。



  • 《演习,敦煌,2014》局部


游戏规则是,每个工人都要从A点走到B点,每过一个路口就要换一条路,当两人在路上相遇时,程序算法会判断谁走的路更长,走了更长路的人可以继续往下走,而走更短路的人则会停下来,先坐下,后躺下死亡。这个游戏一共历时三天,显得比较无聊和孤独。“很多人问我,你是一个如此开放、合群的人为什么会去创作一个这么哀伤、孤独的作品。我回答说,因为你不懂我。”


《演习,敦煌,2014》中的虚拟角色

  • 《演习,敦煌,2014》现场




“谷歌数据中心让我想到养猪场”


孟:你作品中的素材来自哪里?敦煌、谷歌、Solar Reserve有没有为你提供帮助?

JG:实际上这次展出的三个作品中有两件都是非法获得的素材,因为敦煌和谷歌都不允许参观拍摄,我只好偷偷地拍,所以创作这两个作品时我是闯入者的身份,而非合作关系。太阳能虽然获得了批准,但Solar Reserve并没有提供任何资料,太阳能发电板在那里就已经足够。我拍摄了5千张照片,花费一年的时间把真实的世界还原成虚拟的。


《太阳能储务,内华达州的托诺帕,2014》

  • 《太阳能储务,内华达州的托诺帕,2014》


约翰•杰勒德一直对太阳能发电厂感兴趣,《太阳能储备:内华达州的托诺帕,2014》,是由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和公共艺术基金共同赞助的,2014年年底至2015年年初在纽约的林肯中心前广场首次展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兼生产者,内华达州托诺帕就有一家规模巨大的太阳能发电厂。最后呈现为一个高塔,四周环绕着数以万计的镜子式的发电板。


  • 《场,俄克拉荷马州的普赖尔小溪,2015》


《场,俄克拉荷马州的普赖尔小溪,2015》呈现的画面是谷歌公司的数据中心。

“很多人一想到数据中心,就会联想到一些高科技的画面,但我喜欢从外部来观察这个数据中心,它让我想到了养猪场。”


  • 直升机拍摄谷歌公司数据中心

向谷歌提出申请拍摄该数据中心的实景图片时遭到了拒绝,约翰•杰勒德咨询了美国警方得知“在空气中你是自由的,于是他雇佣了一架直升飞机在半空中进行拍摄,谷歌的保安在地面开车追着飞机团团转却无可奈何。

“谷歌在这件事中学到了一个道理:永远不要对艺术家说不。”




算法第一,图像在其次


孟:现今的科技迅猛发展,虚拟和现实之间的边界在哪?你怎么区分?

JG:我这次展览主要想处理的主题就是这样一个算法的世界,而不是图像化的世界。算法的世界是主要的,图像在其次的层面。你的问题刚好触及了展览的主题,就是怎样处理所谓的模拟出的世界。模拟影像是一种模型,却非常非常强大,当今整个世界都它笼罩着,日常购物等所有生活实际上都被它所控制。


  • 《太阳能储务,内华达州的托诺帕,2014》


孟:类似鲍德里亚仿真世界中的媒介权力?

JG:我对鲍德里亚的文本了解得不是非常专业,毕竟我是学艺术不是学理论的。而鲍德里亚所处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实在太早了,与今天还是有很大区别。他带来了仿真的概念,但今天人们更需要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全面,更加无孔不入


  • 《场,俄克拉荷马州的普赖尔小溪,2015》局部


孟:你说你的作品是一种雕塑,这种使用传统艺术词语去形容的方式。是因为人们对虚拟艺术的解读依旧需要借助对以往艺术的认知吗?你有没有想要打破它?

JG:我是从艺术院校出身,自然很喜欢绘画。我的作品本身是图像但不止于此,它们既像是绘画,也从电影、戏剧、电脑、计算机等等体系中吸取了各种元素。艺术家并不会创造概念,也许在10年后,人们看到我的作品所产生的反馈会生成新的东西。就现在来说,如果人们愿意用雕塑等传统的词汇,抑或康德的“崇高范畴”去解读,我也完全OK。


  • 约翰·杰勒德曾经在牛津大学获得雕塑学士学位


孟:博伊斯的社会雕塑更强调艺术的社会行为性,你的作品比较强调虚拟性,你觉得自己和博伊斯之间有没有联系或距离?

JG:博伊斯当年创建了绿党,现在绿党已经是德国第四大党了,所以他非常了解艺术的力量和能量,但是他处在一个前数码化的时代,与我所处的数码化时代是不一样的。博伊斯的社会介入是强调一种改变一种行动,而且非常大型,这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关。现在的年代,使用的技术手段等等让我的作品不会有那么大的体量。


  • 博伊斯为绿党创作的作品


这次展览选择了美术馆这样一个半公共化的区域,因为我非常非常关注公众。《太阳能储备:内华达州的托诺帕,2014》如果能在街上或更加公共的户外空间放置,效果就会更加不同。更广泛的受众没有任何的边界,没有任何的界限,非常丰富的,我的作品不是要改变什么,而是希望能够激发出大众更多想法和感受。


  • 约翰·杰勒德在林肯中心前的《太阳能储务,内华达州的托诺帕,2014》


图片来源:UCCA及艺术家本人


约翰•杰勒德,1974年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现生活工作于爱尔兰都柏林和奥地利维也纳。1997年在牛津大学获得雕塑学士学位,2000年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取得艺术硕士学位,2001年于都柏林三一学院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参加过世界各地的多个展览。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