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r Nomade呈现国际录像艺术节目“TIME is Love.9”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509   最后更新:2016/06/15 19:51:24 by 展览预告
[楼主] 天花板 2016-06-15 19:51:24

来源:Art Bank 文:华珊


张玥

学习过拳击,也学习过绘画;在监狱里,当别的号头在打人的时候,同为牢霸的他只要求犯人给他当模特画画;在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综合绘画班进修了一年;漫无目的的生活中,他有时疯狂地打暴力游戏,有时在国家图书馆疯狂地查资料,学习高等数学、生物学、地理学,有时窝在他黑桥的小屋里幻想世界……”这是张玥,80 后青年艺术家,这样经历丰富且拥有自己偏航“小宇宙”的他可能就像他形容自己的那样:“我的全部体验或是创作始于我对周遭的观察和好奇。”而保持一种对世界的好奇心,也正是作为一个艺术作品制造者不可或缺的基石。

《各种白0046

对张玥的学术评价,圈内好友崔灿灿这样说过:“他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其所关注的问题。在实现的过程中,无论是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和推理,还是对生活本身的纪录与表达,都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新的气息与方式:这种方式区别于以往经验中对结果的预设,而是从兴趣出发不断偏离原有轨道,加入各种想象、猜疑、推论,串联的组织方法,提出一种新的观看和实践的方式。本质上,张玥作品提供的是一种对原有知识新的认识。”通过交谈更是不难发现,这个外形高大、魁梧,有着自己独特思维模式的青年艺术家内心对周遭事物的敏感度就好像存在自身强烈的磁场效应,完全能够拨开事物的常态表象看到背后的本质和矛盾,然后语气平静地缓缓讲来,听起来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儿,简单、通俗,却一语中的。每个人的思维就是自己的小宇宙,在张玥这里,就像崔灿灿说的那样“从兴趣出发不断偏离原有轨迹”,他的思维宇宙就好像一个被错误计算结果跑出运行轨迹的612星球,非常规逻辑感和非性情,完全出自他对社会现象本身的一种“反应度”,这个数值时高时低,决定了他的创作方式和制作周期。

《黑话、术语》

在《不明真相》的展览现场有一个很高的位置,是用木头搭了一个楼梯连接上去的,那里面的小屋展出了张玥在美国纽约作为驻地艺术家时完成的作品:一些用手机拍出来的照片。这件作品完成的过程,张玥是这么说的:“那时候主办方希望我做出一个作品,我没什么灵感,就把他们分给我创作使用的工作室出租出去了,出租的租金我给了在美国那边画廊工作的女孩,请她在那里陪我玩儿,去我想去的地方,当时就真的只是这么个感受,想这么做。”这个以综合媒介展出的作品其实也包括了在某一个线性时间段下的行为记录,艺术家本人对收到“创作指令”和新环境的快速反应,“当时纽约给我的感觉就是大型都市、现代生活、超额消费,在我的感知里这里并不需要艺术,我感觉不需要做作品。”把作品的创作过程置入呈现方式中,以探索和拓展态度创作作品,时而感性时而理性,个性纯粹、表达直观的张玥很擅长在日常乏味生活中找到关注点,在创作上不矫情也不故作深沉。问他是怎样的契机从画油画转向了当代艺术使用综合媒介去表达作品时,他也是很直白地说到:“就是突然不不爱画了,不想弄了,最后几张画也没画完,就不想再做这种方式的了。”

《!000


天马行空的想象,超百科全书般的数据研究,张玥在自己的黑桥工作室内硬生生地创造出了一件只属于自己的“藏品”,就像神笔马良那支神来之笔可以将画中物变成真实物体,张玥利用数据制作出了一条可以当做真实存在的鱼。作品缘由于那条艺术家本人收藏的来自北极圈的鲑鱼,事实作为既定的存在就需要佐证的资料,除了有藏品证书不说,艺术家本人还把自己收藏的这条鱼做了更全面的具有公信力的描述,他用数字写下这个动物精子单细胞排列顺序,通过科学的方式这些数值是可以看出鱼的的鳍、鳃、尾等各部分身体结构,因此这就对应了一条真实的鲑鱼,只不过有可能这条充满数据的鲑鱼可能已经死了,也可能现存在海洋中或是未来的某个海洋空间。

《无题》190×122×105cm 钢筋混凝土装置 2014

对于自己的创作,张玥说他喜欢任何事情的不可控性,“我将作为一名调查员,将事情的真相找出来”。在张玥的艺术创作里,作品好像不必承担过分被牵强附会的美学流派研究,也不用故作深刻地展现厚重主题抑或是为当代艺术而形成一个过于抽象的表述,正是因为真实和纯粹让他的作品更加引人关注,就像他欣赏的艺术家也是如此,作品和本人形成的一致性才会将特质展现的更完整。他的手绘复制作品《Vogue》是花了大量时间复制绘画完成525页的一期时尚流行杂志,虽然给观者呈现的是一个手绘版本的杂志复制品,但其中每天的绘画过程对艺术家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每一页杂志在被复制的过程中被艺术家重新地解读了一次,让张玥本人对快消品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鲜华仅仅是暂时的,一切过去了都和往常一样平淡无奇,乏味的生活我们无法避免。就像他以很接地气的方式说自己作品表达的概念一样:“电影演员、艺术家不也是这个状态吗?和杂志一样,上架之前我们都很期待预知新的资讯,出版方当然也希望杂志上架之后可以卖个好价格,每个人都喜欢。但一旦销售一周之后,大家都会觉得没意思了,翻翻就丢到一边,所以525页的杂志阅读体验就显得越来越绝望。这样的状态和人的本质很想,其实说白了人的本质就是吃饭,然后延续生命,想继续延续生命就为下一顿饭忙活儿,最后就死了,就是这样。我们知道如果只是这样反复机械行为没有其他内容是很痛苦的,所以人类才会想一些别的办法去分散注意力,比如看个电影、交个女朋友、逛街买衣服、看杂志......这些都是为了暂时不想内在的真实问题。”

“缅北战事”展览现场

2014年在杨画廊举办个展“不明真相”之后,80后青年艺术家张玥就受到了颇多的关注,作品多次被中国、德国、瑞士等国内外藏家和美术馆所收藏,如乌里·希克和白兔美术馆都关注过他的作品。在当代艺术大行其道的今日,年轻艺术家单幅作品拍卖价屡次创出新高,张玥却没有过多地关注自己作品的市场价值。他是一个更愿意和熟悉的朋友待在一起的人,“和乌里·希克每次见面也会聊上几句,我也不太清楚他们喜欢我作品的哪个点。我不是太喜欢和别人聊自己的作品,和周围的朋友在一起一般就是喝酒,在家看看电影,大多数时间就是待着,我不是很喜欢和新认识的人一起玩儿。我不关注自己作品的市场性倒不是我觉得钱不重要啊,但挣钱太累了。”说这话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纯粹且真实的反应,和他的作品一样,想到了,就做了,仅此而已。在张玥的想法里,合作也是需要讲究缘分和默契,仅是为展览而展览这样生硬的模式并不容易让他激发出创作的火花,和合适、了解的策展人或是画廊合作,在懂得彼此状态之下产生“艺术事件”,好好地去表达,才更适合张玥这个偏航的“小宇宙”滋养出“新奇物种”。

“缅北战事”展览现场

“缅北战事”展览现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