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草根生活的“游击队”到地缘政治矛盾的幽默调停者,陈劭雄已“万事俱备”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843   最后更新:2016/06/12 09:17:51 by 叮当猫
[楼主] 愣头青 2016-06-12 09:17:51

来源:Hi艺术 作者:刘霞


展览现场搭建的舞台,舞台两旁的经文出自佛经《大正藏》


6月8日晚上,陈天灼个展“自在天”在长征空间开幕,展览现场展出了艺术家20件全新装置作品以及时长120多分钟的最新“歌剧”作品《自在天》。

艺术家陈天灼在表演开始前的最后调试


作为长征空间2015年7月份高调宣布代理陈天灼以来一直在筹备的首次个展,虽然前不久在上海chiK11有过50分钟的短暂露面,但演出当天超高的人气、嗨翻全场的气氛,以及一如既往的浮夸表演带来的各类反应,都为京城的艺术圈带来了新鲜的话题。而那些表演中特殊的妆容、表情和姿态等等丰富细节中的任何一点,在开幕后的几天之内,都会不时地浮现在我脑海,把我拉回到声、光、色、嗅俱全的开幕现场。

《自在天》表演开幕

演出现场


开幕当天,陈天灼在长征空间搭建了一个临时剧场,包括舞台和三面观影席。展厅中搭建的舞台式陈天灼装置作品的主要展示空间,也是开幕表演的舞台。在舞台两旁和展厅两侧分别出自于《大正藏》和《仁王经》的文字“迷故三界城,悟故十方空”、“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都暗示了这个场域以及舞台的“神坛”性质。本身已经皈依藏传佛教的陈天灼,在这一次的场景搭建中用汉白玉、大理石、不锈钢等具有“纪念碑”式的材质取代了以往惯用的树脂、泡沫、塑料,也让这次展览和表演更加具有某种特殊意义。

演出现场的人物形象也是有在过去的作品中出现过

为了配合举行,演出现场演员们甚至在台上搞起了“烤肉party”,并将烤肉分给现场的观众。


《自在天》的演出故事来源于古今印度社会中家喻户晓的梵文宗教诗《薄伽梵歌》,表演融合了印度传统舞蹈,现代舞等多种舞蹈元素,以及电子乐、 Hip-pop、Trap、古典乐以及传统印度音乐等不同的音乐风格,借用对演员身体、形象的改造,再现了《薄伽梵歌》中的七幕: “劫初”“瑜伽幻力”“吉祥薄伽梵”“领域知识”“苏摩”“劫末”“轮回”。表演并非对这部“印度教圣经”完全的剧情在现,而是对剧中的人物设定抽象概念化。在带有“陈式特色”的怪诞人物造型及现场布置下,艺术家把一个个普通人转换为设想中的神,在多彩、媚俗的盛大仪式化的场面中将剧情推向了高潮,一个严肃又苦涩的宗教故事最终在人物出位的表演和炫目的灯光和音乐效果中成为了一场“陈式大party”,而最终一切结束,最后一幕又回到了与开场相同的场景,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就想墙上的那句佛经,“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在其中,是艺术家通过追索历史、宗教,从艺术家本人的视角出发,探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该如何理解人的存在和精神探索。

演出现场的“充气娃娃”

此次表演由陈天灼携手表演艺术家北鸥、表演者周琪、玉中国、巴黎艺术家团体HOUSE OF DRAMA、舞蹈家KIRIKOO DES和NDOHO ANGE共同完成。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10日。《自在天》的表演影像也将会在接下来的展览中以影像的形式展出。

演出结束的谢幕,演员集体“膜拜”陈天灼。

演出结束之后一片狼藉的舞台。

[沙发:1楼] guest 2016-06-12 09:57:27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承清

6月8日,陈天灼的《自在天》在北京长征空间上演,作为展览“陈天灼:自在天”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长两小时的《自在天》是陈天灼此前在上海chi K11美术馆表演的《叁十叁天》的完整版,这不仅是他迄今为止最具野心的演出,也是他对自我的一次挑战。在雕塑、录像、舞台表演等多重元素的杂糅下,陈天灼构建了一个更为盛大场面的狂欢,延续着多彩、怪诞、媚俗的审美意向和他一直所关注的亵渎、殉道、亚文化、异装癖、流行元素、肉体的焦虑。


北京。6月8日晚,位于798的长征空间上演了一场极具震撼力的表演——陈天灼的《自在天》,这是展览“陈天灼:自在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展览拉开了序幕。时长两小时的《自在天》是陈天灼此前在上海chi K11美术馆表演的《叁十叁天》的完整版,也是陈天灼迄今为止最具野心的演出。

▲ 陈天灼《自在天》表演开场前,图片来源:长征空间


据陈天灼介绍,长征空间的这次表演,故事不一样,剧情仍旧比较抽象,呈现方式“更传统了点”,像一出舞台剧。他解释道,“最早在BANK的展览还是有点偏行为,现在做得更像‘传统的舞台剧构建’——观众和演员的互动方式、叙事方式更偏向舞台剧。无论对白、结构、舞台本身、舞蹈表演的比重等方面都更为完整和成熟”。


▲ 陈天灼《自在天》舞台局部,图片来源:长征空间


为了这次的展览和演出,长征空间半月前就彻底装修,变身为诺大的舞台。在霓虹灯的效果下,《大正藏》中的“迷故三界城,悟故十方空”变成了舞台最醒目的装饰。舞台两边悬挂着的大理石材质的背景板,在这次表演中,陈天灼采用汉白玉、大理石、不锈钢这样一些“纪念碑”式的材质取代了他以前惯用的树脂、泡沫、塑料等材料,“将展览现场塑造成一个神化仪式的发生现场”;《仁王经》中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都成为画面的内容,佛祖心印“卍”万字符成为舞台地面的装饰图案。灯光装置《OM》在印度文化中指的是“宇宙的第一个声音”,与此同时,舞台上还有陈天灼以前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形象。




▲ 陈天灼与表演者在排练现场,图片来源:长征空间


陈天灼对细节的要求也近乎苛刻,灯光、音效、道具等很多琐碎的环节也都亲力亲为。在《自在天》排练现场时,演员们正在排练“受难”一幕,舞者按照自我对舞蹈的认识,用肢体语言诠释陈天灼设定的“情景”。“即兴的部分并不多,基本都是已经设定好的,我们现在的默契度已经很高了。”在陈天灼的要求中,“表演里可以有‘错误’,但不能粗糙。”在他看来,不会表演的瑕疵也是另一种效果。


“我觉得自己像个DJ”


与前几次表演一样,《自在天》结合雕塑、录像和舞台表演,而不同元素的杂糅,很难辨别出艺术家的身份背景,“普通人转换为艺术家设想的神,并加入更为盛大的仪式场面”。陈天灼表示,“感兴趣的东西慢慢就杂糅在一起,就尝试一下,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催生出另一种新的东西”。


陈天灼《自在天》舞台局部,图片来源:长征空间


舞台帷幕开启,不同的场景、不同类型的舞蹈和不同风格的现场音乐共同呈现,以更加抽象的方式,直指人的存在和精神性探索。佩戴着金链子、穿着时尚的陈天灼隐身在舞台幕后,导演、协调“剧”的顺利进行,也掌控着整部剧的节奏,他也处于剧的“表演”中。陈天灼希望观看《自在天》就像看百老汇音乐剧一样,带入观众的情绪,“我比较擅长带入观众的情绪——我觉得自己像个DJ,什么时候应该无聊一点,什么时候应该高潮,什么时候要‘闷’一点,重点在于你怎么掌控这些点。”


▲ 陈天灼《自在天》表演现场,图片来源:长征空间


《自在天》的灵感起源于印度家喻户晓的梵文宗教诗《薄伽梵歌》,“自在天”既是印度教毁灭之神——湿婆(Shiva)的代称,也是位居佛教中六道轮回,色究竟天的圣者。自在天为佛教守护神,住在色界之顶,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在三千界中得大自在,故有此称。


宗教是生活的一部分,佛教对我影响最大。”陈天灼告诉《艺术新闻/中文版》:“我本来就关注宗教,也许就是一种机缘,或者像佛教所说,上一世就埋下了因缘的种子。加之个人的成长经验,个人的思考,当意识到痛苦、焦虑或者死亡时,会想到宗教。皈依藏传佛教是因为机缘巧合。”他表示,如果有信仰,作品多少都会透露出来,“自己是佛教徒,作品是泛宗教的”,说到《自在天》,陈天灼表示,“有点宗教性,像某种朝圣”。




▲ 陈天灼《自在天》表演现场,图片来源:长征空间


陈天灼的《自在天》大致可分为七幕,表演人物也并不是依照原著中的人物设定,而是被设定为抽象的概念,用舞者的表演去阐释。在《自在天》中,陈天灼加入了更为盛大场面的狂欢,延续了多彩、怪诞、媚俗的审美意象,以更加抽象的方式,直指人的存在和精神性探索。


▲ 陈天灼《自在天》表演现场,图片来源:长征空间


此次演出的参与者仍旧是陈天灼熟悉的朋友——舞蹈家北鸥、表演者周琪、玉中国、巴黎艺术家团体HOUSE OF DRAMA、舞蹈家KIRIKOO DES、NDOHO ANGE。音乐人邀请到尼泊尔裔瑞士电子音乐人AÏSHA DEVI、越南裔法国Hip-Pop音乐人NODEY、罗马尼亚古典乐音乐人ADRIAN MIHAI,以及印度音乐人ROUMITA & SAYAK。他们都是陈天灼长期合作的对象。“都是以前就认识的朋友,有共同语言,有很多相似的观点和看法,合作起来并不困难。”


▲ 巴黎艺术家团体HOUSE OF DRAMA和舞蹈家KIRIKOO DES


“我自己就是标准”


在陈天灼看来,展览的图像、录像、装置在展出时已经失去了与观众交流的部分,“舞台的魅力在于现场就只有一次机会,错过一次,再等100年”。舞台剧直接面对观众和演员的反应,还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不确定的东西,即便彩排万无一失,在演出时仍旧会有新的东西,“无法精确设定、无法预料,同时又非常刺激。这种现场感让人内心涌动,给观看者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


▲ 陈天灼《自在天》表演现场,图片来源:长征空间


虽然表演越来越有经验,也越来越成熟,但陈天灼的表演中仍保留着他一直关注的主题——殉道的情节、肉体的焦虑、亵渎……亚文化、异装癖、流行元素、街头文化,艳丽的色彩、夸张的化妆这样“陈天灼式”的风格也延续着,只是表现方式更为成熟。他曾说自己所创作的作品就是在三观尽毁中反思自己,但“三观尽毁还是要提供一种新鲜有趣的东西,对我来说很重要。”


▲ 陈天灼《自在天》表演现场,图片来源:长征空间


陈天灼表示,他更倾向于采用更传统、更舞台的方式表演,但对于专业舞台剧来说,他的舞台剧可能又是业余的。对此,陈天灼直言:“按自己的方式来做,其他的不用管,我自己就是标准。”


▲ 陈天灼《自在天》表演现场,图片来源:长征空间

▲ 陈天灼《自在天》表演谢幕,图片来源:长征空间


“陈天灼:自在天”是2015年长征空间宣布代理他时就计划的个展,不过,对于陈天灼而言,“展览没有多重要,表演对我很重要,现在做的和展览本身没有多大关系了,我希望这是在画廊做的最后一次表演,以后是在剧场或者音乐节表演。期待观众更多,也应当会有更多的观众。”


陈天灼坦言,“每次表演完的状态是最好的——‘好爽’,表演之前最痛苦的,压力比较大,最不爽的是表演完的第二天,释放了,冷静下来,很无聊。”同时他表现,“我喜欢一直处在表演的状态……”(撰文/承清)


 陈天灼:自在天

长征空间 | 6月9日-7月10日

[板凳:2楼] guest 2016-06-13 21:52:42
还有比这更糟糕的表演吗,陈天灼一个道具“”艺术家“,全场充斥着假高潮。。。
[地板:3楼] guest 2016-06-13 21:54:00
在行为表演层面,真心觉得卢杰你应该代理双飞啊,他们真诚多了
[4楼] guest 2016-06-13 21:58:03
什么时候做为一个图像,只是印制一个简单的骷髅加几个汉字,就完成了观念的表述画面的层次呢。不知道见多识广的卢老板背过脸儿去是否心虚呢?
[5楼] guest 2016-06-16 13:24:54
这种形式也许在798是新鲜的。。。太单薄了,无聊
[6楼] guest 2016-06-16 20:21:43
来源:长征空间


【首映预告】陈天灼《自在天》影像作品6月19日下午4点长征空间首映


首映预告自在天 | Ishvara

   2016年6月19日(周日),4-6pm

   长征空间



活动简介


史诗般的《自在天》可视为“陈天灼:自在天”个展的中心,两小时的表演现场全程使用艾丽莎、艾美拉摄像机无间断拍摄,现场设置8个机位与12米摇臂,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跟踪,并由陈天灼与后期制作团队剪辑为高清版无压缩影像作品。


《自在天》将于6月19日在长征空间首映。
















摄影师:彭帆



自在天 Ishvara



“自在天”既是印度教毁灭之神——湿婆(Shiva)的代称,又是居于佛教中六道轮回,色究竟天的圣者。《自在天》演出时长约两小时,共包括七幕:“劫初”“瑜伽幻力”“吉祥薄伽梵”“领域知识”“苏摩”“劫末”“轮回”。本次演出中的人物并未完全依照《薄伽梵歌》中的人物而设定,而是被拟作抽象概念,比如象征“行动瑜伽”(Karma Yoga),代表喜(Sattva) 、忧(Rajas)、暗(Tamas)三德力量的原质(Prakrti),以少女和神主的形象出现;以及象征着“虔信瑜伽”(Bhakti Yoga),则为对梵虔敬、心爱、皈依的老人。

 

表演融合了多种舞蹈元素,如舞踏,印度传统舞蹈,现代舞,以及不同的音乐风格,如电子乐, Hip-pop, Trap, 古典乐与传统印度音乐,同时借用对演员身体、形象的改造,演出现场设计及对不同舞蹈种类和音乐的糅合,把一个个普通人转换为艺术家设想中的神,并加入了更为盛大的仪式场面。与以往表演《ADAHA》(2014)及《ADAHA II》(2015)相比,《自在天》延续了多彩、怪诞、媚俗的审美意象,而艺术家本次以更加全面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表演的作品内涵及形式,在各个元素上发力以期能够达到作品的井喷式发展,通过追索历史、宗教,从艺术家本人的视角出发,探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该如何理解人的存在和精神探索。

 

此次表演由陈天灼携手表演艺术家北鸥、表演者周琪、玉中国、巴黎艺术家团体House of Drama、舞蹈家Kirikoo Des 和 Ndoho Ange。他们的演出将配合不同风格的现场音乐一同呈现。音乐人邀请到尼泊尔裔瑞士电子音乐人 Aïsha Devi、越南裔法国Hip-Pop音乐人Nodey、噪音/即兴音乐人李剑鸿、笔记本即兴乐手/噪音乐手韦玮、现代音乐人岳璇、以及印度传统音乐人Roumita& Sayak


关于艺术家



陈天灼(1985年)生于北京,目前生活和工作于中国北京,本科毕业于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后于英国伦敦切尔西艺术设计学院学习并获艺术硕士学位。陈天灼的重要个展有“陈天灼”(chi K11美术馆,中国上海,2016东京宫,法国巴黎,2015);“野餐 天堂 婊子”(BANK画廊,中国上海,2014);“天灼酸俱乐部”(星空间,中国北京,2013);参与的重要群展有“创客创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北京,2015);“明天的派对”(尤伦斯艺术中心,中国北京,2014);“迷途:时间空间织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上海,2014)及“存在-+关注年轻艺术家群展”(上海当代艺术馆,中国上海,2013)。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