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况】玛吉·李(Maggie Lee)个展“Fufu的梦想之家”
发起人:蔷小薇  回复数:0   浏览数:957   最后更新:2016/06/07 17:14:28 by 蔷小薇
[楼主] 小白小白 2016-06-07 17:14:28

来源:artnet


曾吴,《对联/对练》(Duilian),2016   图片:Courtesy of the artist, Isabella Bortolozzi Galerie, Berlin  SpringWorkshop, Hong Kong


6月3日晚开幕的第九届柏林双年展(The 9th Berlin Biennale, bb9)也许是柏林近年来最受瞩目的艺术事件。这个当代艺术双年展由克劳斯·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在20年多前创办,自2014年宣布由DIS艺术小组担任本届双年展的策展人后,不少人毫不掩饰对这个决定的怀疑,认为这无非又是后网络时代的策展理念,而另一部分人则对此抱以积极乐观的期待。事实上,这样的双重态度正切合了柏林双年展的多样性。

柏林双年展,《SpeculativeAmbience》,2016  图片:CourtesyBerlin Biennale für zeitgenössische Kunst / for Contemporary Art


就像DIS小组所言,“变装的当下”(The Present in Drag)定义了我们现在所处时代中无法愈合的矛盾冲突,以及当在日常生活中作出选择时,困扰着我们的前后不一性。策展团队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私人与公共领域、企业文化和自我优化、或是幸福被当作GDP来衡量等,并把这些问题进行了包装和夸张,让它们去演绎这些存在,而非指责它们的错误。然后,呈现在你眼前的将是一组全新的涉及艺术及其本质的问题。


在第九届柏林双年展上,你绝不会错过一样东西——商品。首先,双年展上有许多产品供观众购买,例如由“既不观念也不平易近人的”品牌TELFAR所带来的一组设计作品,也有艺术家Yngve Holen设计的Hater Blocker隐形眼镜。此外,双年展的官方背景音乐专辑《Anthem》被制作成了限量版黑胶唱片,里面还包含了像伊萨·根斯肯(Isa Genzken)、Total Freedom等艺术家与音乐家合作的单曲。

DeboraDelmar颠倒了世界。#bb9  图片:ViaInstagram, @Itdla


而在精心设计的双年展“纪念品购物兼概念店”外面,一些消费品却以艺术作品的姿态在那里展出。艺术家Débora Delmar Corp.(DD Corp)生产出了一种名为“薄荷”(MINT)的绿色果汁,探讨健康食品的流行趋势如何对全球水果贸易产生了冲击。根据瓶装生产的概念,DD Corp搭建了一个果汁吧,并在周围放置了由回收变来的家具,以及填满了生菜、西瓜和小麦草的石膏模型雕塑。整个装置清楚直接地表明了艺术家对于所谓的“绿色包装”食物的立场。DD Corp的作品与今年肖恩·拉斯普(Sean Raspet)在纽约弗里兹艺博会上所展示的食物替代品Soylent的概念如出一辙,而Soylent产品也同时在展会上扮演了推广拉斯普所工作的食品创业公司的角色。DD Corp这次生产的半透明液体将随展会画册一同出售。


果汁吧旁摆放着一张床,它在此充当了观看一支有关由游牧艺术家运营的M/L艺术空间(M/L Artspace)视频的平台,一同展示的还有一排他们为双年展特别创作的床上用品,上面醒目的文字是由艺术评论家安德鲁·鲁塞斯(Andrew Russeth)所写,这也是为了纪念他们花了三年时间在纽约各个临时场所进行的每晚一场的表演。


其他的一些产品似乎并不是什么伟大想法的化身,而更像是触手可及的现实。比如艺术家特雷弗·帕尔根(Trevor Paglen)和计算机安全系统研究员兼黑客雅各布·阿佩尔鲍姆(Jacob Appelbaum),后者也许有人会因为劳拉·伊特拉斯(Laura Poitras)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第四公民》(Citizen Four)而记得他。此次参展的《自治管道》(Autonomy Tube),实则是“可使用的雕塑”,一个服务于自助网络软件Tor的路由器,而安装着这个“雕塑”的房间成了一个安全的自主热点,只要使用相应的硬件就能够真正实现网络的自由。

比森巴赫的Instagram截图  图片:ViaInstagram, @klausbiesenbach


这次双年展中,一件位于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 Gate)Akademieder Künste (ADK)的作品势必不会被人遗忘。在数层楼高的阳台上,乔恩·拉夫曼(Jon Rafman)为观众创作了一段三分钟的Oculus Rift体验,再现了从阳台俯瞰Pariser Platz的场景。但就在看上去任何事物都毫无差别、让人找不着方向的时候,一个世界末日般的景象开始慢慢在观众眼前展开,散落在观众周围的那些混合生物雕塑(咬着柏林熊的犀牛、被蜥蜴咬住下半身的树懒等)都开始活动起来。


DIS对于展览场地的选择,是为了促使柏林的整个艺术圈和夏天涌入柏林的游客们产生实际的互动。预展当天,当一个政治游行活动正在勃兰登堡门展开的同时,游客群们则在附近曾经树立着柏林墙的地方自拍留念,一旁马车散发出的马粪味弥漫在柏林酷热的夏气中。跟随策展人的思路,如果他们所指的是变装的“当下”,那么它穿上的外衣是从垃圾堆中拾获的一件漫天开价的设计师时装。

KorakritArunanondchai 与Alex Gvojic, 《There'sa word I'm trying to remember, for a feeling I'm about to have (a distractedpath towards extinction),2016  图片:Courtesyof the artists.


在热得令人发昏的夏日里,有不少艺术家的作品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灭绝的问题似乎也不足为奇。艺术家Korakrit Arunanondchai和Alex Gvojic携手设计了一条乘船游览路线,但不知道这样设计的结果如何。两人在游船的上层甲板搭建了一个专供行为表演的舞台,而游船下层播放着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检视人类遭遇灭绝的可能性以及一个巨型老鼠横行地球的未来。其中的一个场景里,一只真人般大小、进化后的老鼠试图与一位老年人类进行交流,从它吱吱作响的尖嗓音所发出的痛苦,传递了无限的悲剧性。电影中另一个主人公是神秘的艺术家boychild,她不仅将在上层甲板进行表演,还会出现在其他双年展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中。


艺术家塞西尔·B·埃文斯(Cécile B.Evans)在KW当代艺术学院(Kunst-Werke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 ,KW)的作品则假设了一个不同的未来——数码身份将取代人类的位置,而这一转变正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着。埃文斯这件影像作品的展示地点很特别,气势磅礴地占据了KW的一整层楼面,而影像本身看上去像是快要淹没在水中,只有一条狭窄的平台供观众站立观赏。然而,她作品中非人化的未来充斥着机械设计的几何学图像,因此并没有像Arunanondchai和Gvojic的那般混乱。

#berlinbiennial #annauddenberg  图片:ViaInstagram, @jennyschlenzka


人类的身体或许就是能够决定了这些未来的战场,而许多参展作品就以此作为了主题。安娜·乌登伯格(Anna Uddenberg)创作的半人类半货物,同时又带有一些建筑元素的形象,精确地结合了幽默和批判的视角,对品味和阶级、性吸引力和社会规范化的行为模式进行了审视。例如,一件作品中的形象正在镜子前劈叉,而另一个则在一旁进行私密部位的自拍。这些姿势其实在Instagram上随处可见,倒是那些被扭曲到快与行李箱融为一体的女性身体雕塑也许会是这一系列中能够被人长久记住的作品。


许多艺术家还触及了有关自我优化的选项。前AIDS 3D成员尼克·科马斯(Nik Kosmas)甚至在他以前搭建的一个彩色丛林健身房内提供了一套健身教程,其他艺术家的关注点则在于不同健全的身体,它们的感官与肉体体验。

塞西尔B.埃文斯参与今年柏林双年展@belinbiennale的作品将于明天开幕。#berlinbiennale  图片:ViaInstagram, @martinclosterfelde


举例来说,藤原西芒(Simon Fujiwara)在《快乐博物馆》(Happy Museum, 2016)中与他的兄弟丹尼尔,一位量化幸福指数方面的经济学家共同合作,将能够提高柏林市民生活水平的物品进行了类似于博物馆藏品的展示。参观者首先看到的会是一个专门接待残疾人士的妓院大门。Alexa Karolinski和Ingo Niermann通过《爱情大军》(Army of Love, 2016),传达了他们希望人类的“欲望”可以去商业化,这一乌托邦式的呼声。影片中,社会中的男女残疾人士对性能力、渴望进行爱抚和被触摸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被量化和金钱化的人类互动也是不少讨论共享经济模式的作品主题。西蒙·丹尼(Simon Denny)和琳达·坎契夫(Linda Kantchev)在装置作品《未来数据区块链》(Blockchain Visionaries,2016)中,为现实世界里一些真正的公司创作了博览会展台。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件作品的展示地点位于前东德国家议会大楼,一个基本保持了原貌的共产主义纪念碑式建筑,而装置中的企业目前所从事的内容,都是研究可以实现将数据交换转化为数码货币(cryptocurrency)的各种形式。

GCC,《正向之途》(PositivePathways),2016  图片:HiliPerlson


艺术小组GCC占据了一间大型房间的装置,也顺应了幸福经济学的主题,但不同于另一件让人感到视觉麻木的影像作品,这件受到迪拜最近成立了全球第一个幸福部(Minister of Happiness)的启发而创作的装置作品让人着实眼前一亮。迪拜这一举动也说明了新时代的正能量文化正在波斯湾地区崭露头角。作品中,一位女性正俯身与一个孩子交谈,两人都站立在舞台聚光灯之下,四周环绕着一圈圈如同手书般的跑道。同时,一个女声在向孩童解释这股“实证主义”(Positivism)将会如何提高收获成功和社会地位的可能性。


当然,本次柏林双年展上还有很多更具启发性的脑力游戏值得一一探索。举一例说明:双年展的其中一个板块(LIT)就聚集了一群出色的艺术家,他们创作了一系列迷人的背景照明海报,并将广告的视觉语言运用其中。此外,这个时代的佼佼者们所带来的影像作品也是多得不胜枚举,其中的名单包括曾吴(WuTsang),Ryan Trecartin/Lizzie Fitch以及艾玛利亚·乌尔曼(Amalia Ulman)。


然而,如果DIS的策展理念是意图挖掘现代社会中的矛盾冲突,那么本届双年展还展示了另一个视角:即艺术家们在把自己的作品置于相当棘手的语境中时所采用的方法实则前后矛盾,有些人一不小心就掉入了这个陷阱。个中原因也许是因为这里所指的“当下”并不是由现实政治或是像欧洲移民危机这样显而易见的问题所组成。形成“当下”的各种力量是抽象而无形的,它们将我们这个社会整体铸造成了即使做到见多识广,但仍是顺从被动的消费者。

第九届柏林双年展于2016年6月4日-9月18日举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