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千万美元艺术品收藏都是假货?
发起人:八卦连环掌  回复数:0   浏览数:1680   最后更新:2016/04/08 21:06:34 by 八卦连环掌
[楼主] colin2010 2016-04-08 21:06:34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文:应菲儿


4月3日,波士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举行了展览“亚洲超级城市”(Megacities Asia)。通过对印度、中国、韩国等11位艺术家19件装置作品的集中呈现,首次将“亚洲城市”这一议题引入北美公共美术馆。


“从我搬到这座城市的那刻起,它便永远改变了我。” 赫玛·乌帕提埃(Hema Upadhyay)拍摄的短片记录了孟买这座城市的外来人口和不断改变的城市格局。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劳拉·韦恩斯坦(Laura Weinstein)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的采访时提到,1997-1999年欧洲的一个巡展“移动中的城市”(Cities on the Move)曾以建筑的角度讨论了几座亚洲与欧洲城市。当时,策展人侯瀚如曾发问,亚洲的城市究竟会走向何方?那时正值亚洲经济危机,一切看似都在走向终结。而今,将近20年过去,一来没有所谓的终结;二来新一轮的生息之后,亚洲大都市仍面对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此时,正是再次进行历史回顾的恰当时机。


艾未未作品《永久》,展览现场搭建


历经3年的筹备,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包含印度的阿蒂提·宙西(Aaditi Joshi)、苏博·固塔(Subodh  Gupta)、阿西姆·瓦齐夫(Asim Waqif)、赫玛·乌帕提埃(Hema Upadhyay),中国的宋东、尹秀珍、胡项城、艾未未,以及韩国的韩硕铉(Hang Seok Hyn)、全龙熙(Jeon Yong-seok)、崔正化(Choi Jeong Hwa),而他们的身份涵盖了孟买、德里、北京、上海与首尔五个超级大都市。策展人韦恩斯坦特别说明,此次展览中关于亚洲大都市的选取标准以市区1000万人口以上、市区辐射范围2000万人口以上为标准,而且意在关注正在发生的大型城市(因而20世纪上半叶已成型的日本大都市,如东京,并未纳入讨论)。


五座亚洲超级城市:孟买、德里、北京、上海、首尔与东京、波士顿、纽约从1950-2030年的人口增长数据的可视化图像被呈现在展墙上。


这几座大城市所面临的现状各不相同,因而策展人也选择了侧重点各异的作品:与印度德里、孟买相关的作品,关涉人口、基建与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中国上海、北京相关的作品,旨在反思城市发展过程中传统与遗产的继承,以及当代转型的困顿;韩国首尔的作品,意在讨论绿色运动以及自然在城市中的角色。这三个国家五座城市的相关作品,正呈现出几个不同发展阶段下大型都市的普遍议题,也反映出艺术家对现实生存状况所做出的创造性反思。


印度:德里、孟买


苏博·固塔(Subodh Gupta),《脱下你的鞋子、洗净你的双手》(Take off your shoes and wash your hands), 2008年


印度德里艺术家苏博·固塔挂满整墙的单位化的银亮厨具,一方面保存了他儿时的饮食记忆,母亲如何为他们准备食物、清洁厨房;另一方面则以庞大数量的饮食用具,喻示了大都市之于食粮的极大需求。


赫玛·乌帕提埃(Hema Upadhaya),《 8英尺×12英尺》, 2009年


这是艺术家另一个用日常现成品创作的作品——几乎令人幽闭恐惧的密集城景“箱子”。这件作品让人一踏入便被头顶和四周密密麻麻的屋顶包围,偶尔凸起的高盒子表示着整个建筑图景中那些聚集财富的高楼大厦。人们可以一方面真实地感到,流动人口在迁移到大城市时,所面临的拥趸、狭细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被包裹又同时是鸟瞰的视野,让人既身处其中又身居其外。而这,又正是都市心理恰如其分的写照。


中国:北京、上海


尹秀珍,《温度》,2009-2010年


尹秀珍的作品展现了北京的残垣断壁,上面点缀着碎布头与衣扣。她作品的概念视墙面为建筑的衣冠,而衣冠的意义就代表着身份与特征,建筑衣冠的丧失正是一个城市身份的消解。在这一层意义桥梁的勾连中,她以静穆又悼念式的姿态叩问着飞速发展的城市,及其何去何从的过往。


胡项城,《无家之门 – 归家之门》,2016年


上海艺术家胡项城,用好似明清雕花风格的门板在万花筒般的空间格局中组成“木”字,然而四周的展墙一合围,则让“木”成为了“困”字。人行走在其中,文革的小人书、黑白的老照片贴在镜子上,镜子中映着观众自己,刷白的门扉象征着守丧时的祭奠,而墙上的影像则轮换着已经发展成千篇一律的亚洲都市。这一个“困”字建筑格局,既隔开6个次序的空间,让人一重重进入他的造境中,又赫然以文字书写的形式摆出了当前城市发展的进退两难。


韩国:首尔

韩硕铉(Han Seok Hyun), 《超·自然》(Super-natural), 2011年


首尔自朝鲜战争之后自然环境大面积衰减。而在此背景下,2000年初以Wellbeing运动引领的绿色运动席卷了韩国的大街小巷,促使民众极度地热衷于健康、绿色、自然环保的产品。而韩硕铉的作品便是反讽这样的全民追捧。他用绿色包装建立起层峦起伏的夸张景观,以过度泛滥的绿色和它带来的不适感,反思高度发展的城市中对健康理念及绿色自然的肤浅理解与盲从。


崔正化(Choi Jeong Hwa), 《炼金》(Alchemy), 2016年


本次展览大部分作品的组装都是由艺术家亲自来波士顿完成,而作品主要是由现成品与大型装置这两种主要的艺术语言构成。自从杜尚将日常用品从城市生活、工业环境中撕剥开,并放置到美术馆空间后,这些现成品便成为原有语境的符号凝结,在新的场域里生发意义。


宋冬,《穷人的智慧》,展览现场


在此次展览中,印度的本土建筑材料——竹子、日常生活废品——塑料袋,中国街头巷陌的自行车、转头瓦砾,韩国便利店里的绿色包装,还有小型加工企业的钉头钢棍……全都被带入展厅。除却作品本身的意指及艺术内部对话之外,这些现成品的媒材为千里之外的观众与遥居海外的展示空间带来了一层难得的温度。对于大多没有亚洲生活经验的异域观者来说,这些材料本身就承载了它所在地的信息,传达了城市的质感。而大型装置,则大大改变了观者的感知体量。面对城市这样庞大的主题,三维的立体作品本身就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进入、触摸、穿梭、制造映像的可居可游的互动场所。正如策展人韦恩斯坦所说:“城市不仅仅是用来看的,也是用来感知的。城市体验来自全身心。”


亚洲超级城市
波士顿美术馆 | 4月3日-7月17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