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涛:机器·人·艺术·时代一一平等地建构未来机器人社会体系
发起人:艺术档案  回复数:3   浏览数:2047   最后更新:2016/03/22 15:16:35 by guest
[楼主] 泰康空间 2016-03-12 14:36:45



【展览简介】


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摇滚,作为一代人寻求个体价值和反抗传统桎梏的精神象征,曾经历阶段式的繁荣灿烂和爆炸性的狂飙突进。这段历史在空间的坐标系上,则呈现为一种错落不均的发展态势与点面结合的通联。作为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集中地,北京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摇滚乐历史书写中的浓墨篇章,但在这一显性的甚至是单一性的叙述模式之外,是否还存在着更多另类的经验和故事?在这样的设问下,展览“生命文献:沈阳地下音乐1995-2002”将视线投向19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的沈阳,挖掘与呈现一份关于二、三线城市地下音乐的考古学报告:在这些内地或从属性城市,曾经一度活跃的摇滚图像大多湮没在当事人的记忆之中,当年大量乐队的密集活动也从未形成持续的发展和成熟的运营模式,且因此消失于历史的记事簿。


作为泰康空间2016年首个主题展览,本展将以各种介质与形式的文献作为线索和材料,以摇滚乐这一世界性文化产物同本土大环境结合而生的独特个案为切入点,力图深入探讨和勾画某个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外部状态和内在联系的丰富景象。就学科层面而言,音乐与视觉艺术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先锋音乐,与整个当代艺术史的实践都有着观念、方法甚至形态上的连接与重合。当摇滚乐这一以“解放”为调性的声音事件洞开了中国艺术家的自由意识之门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呈燎原之势。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大量先锋艺术家从以摇滚乐为代表的听觉经验(而非视觉艺术作品)开始驶入他们另辟蹊径的艺术生涯,同时,许多摇滚乐手也开始进行实验艺术创作;艺术家们积极支持并参与音乐现场,音乐人们努力开掘着他们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创造力,彼此交流密切并相互启发。当我们锁定1995年的沈阳这个既有文化普遍性又有自身特殊政经背景的个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伴随着计划工业经济的萧条,与南方的开放发展热潮相比,这个以钢铁和机械为意向的北方城市相对沉默和清冷,它的发展势头比其它城市明显迟滞缓慢。但这并不妨碍来自北京的新艺术、新音乐资讯与潮流迅速的在这里传播开来,并为这个沉闷的城市带来了鲜活的力量,大量地下音乐演出、独立电影放映、视觉艺术活动开始涌现,成为这个重工业之都不为人知的鲜活一面。


本次展览由董冰峰担任策展人。作为亲历者之一,他与其他一批亲历者共同提供大量文字、图像及视、音频等文献作为素材,以线索性梳理及分析作为使用依据,尝试实现一次对时代段落具有时空意义的文化面貌的集中展示。以此为基础,展览最终试图呈现一个典型城市一段时期中在内部和外部条件下结晶而成的独特文化景观。这种考古学式对具体时空中文化现象的考察与再现,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包括艺术在内的作为整体在社会空间中生效的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断裂、突变与延续而形成今天的面貌。



【策展人文章】


今日的艺术仅仅生命,或提供艺术产品,而是渴望成生命本身。

——波里斯·葛伊斯(1)


至今,摇滚乐在沈阳的程及其可能的写是完全空白的。或者种状况并非限于沈阳,同生在中国其他数众多的二三线城市。造成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恐怕是,关于中国摇滚乐的大量写或研究,极少能越出北京之外。信息不称、边缘这样法,免流于表面;根本原因是中国摇滚乐一直以来被视为机制运作下的主流文化品,而偏安一隅的沈阳摇滚乐,无其内容或表形式,很、或从未有过尝试着自我设计为一种大众消商品。


一九九零年代中期后,短短数年,沈阳及其近城市涌了几十支摇滚乐队摇滚乐队的大量成立或是演出活的密集举办,都是之前或之后在沈阳都未有的。探其究竟,首要原因无疑是那个代伴随着市场经济初起而形成的,对娱乐性文化所的模化需求。其中,“水男孩”、“末日的毒瘤”与“死丸”是当、最有代表性的三支沈阳摇滚乐队。但刺意味的是,即便是当地火的商业场所与文化空提供了乐队频繁展演的机会,也并未促使沈阳的摇滚乐形成定的表演式或成功经验,反屡屡因其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攻性的歌与刻意冒犯、有行为艺术般的激,以及大量制造的“噪音”,而与公众能接受的主流美和社会文化底决裂。


之所以以“地下音”的概念来定、勾勒沈阳1990年代的摇滚乐,并非一味突出其反主流文化、甘居边缘的普遍特征,而是试图描述这样的一番形象:由于抗生存的状中,沈阳“地下音显现出极的不定性和对创作常的不断挑,并逐形成一种游移于各社会和文化空、并且徘徊于不同形艺术现风格和角色之的自然选择。需要明的是,探沈阳的“地下音”也不能限于摇滚圈本身,而必关注与摇滚乐群体、展演活动紧密相关的沈阳的独立影(“自由影Free Cinema”群体)、剧场(如“脾气爆公社”)以及当代艺术等多种型的空间实践与另的文化象(2)。将种种“地下的”复存在并置在一起,一来可以解沈阳摇滚乐群体拒主流化、拒绝资本收的自主意,二来或也可以拓展我固化了的,于当代中国艺术及文化系统认知的界。


“生命文献:沈阳地下音1995-2002”,以沈阳摇滚乐为叙事基点,1990年代考察段,由大量的当事人:摇滚乐手、艺术家和独立信与日像与等文献,编织一段特定记忆时代中的“生命经验”。今天,作“地下音”的沈阳摇滚乐消失;或者摇滚乐本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均生活与本文化中持地保持一种艺术性的感知力,以“回”的翻来抵制整体性的忘。如阿莱达·阿斯曼所:回是一种感性存在,能被表述为话语并成可支配的代用储备。(3)


1,波里斯·葛伊斯:《生命政治年代的艺术-从艺术品到艺术文件》,参波里斯·葛伊斯:《艺术力》,郭昭、刘文坤艺术家出版社2015年,第83

2,如“水男孩”、“末日的毒瘤”和“死丸”乐队的三名主唱,阿白、寒和付多,都不同程度的参与了沈阳的独立影、戏剧艺术作与展出。

3,阿莱达·阿斯曼:《回有多真》,参(德)哈拉德·韦尔《社会记忆史、回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7



【展览信息】


生命文献:沈阳地下音乐19952002

时间:2016317日-514

开幕:201631716:00

地点:泰康空间

策展人:董冰峰

艺术总监:唐昕

参展:阿白、脾气爆公社、董冰峰、付多、高巍、“搅水男孩”乐队、马忠仁、“末日的毒瘤”乐队、“死药丸”乐队、萧寒、赵国鑫

文献支持:陈寰中、高巍、李林马尚、马忠仁、萧寒、徐小兵、杨瑞、赵国鑫



【相关论坛活动】


重返“地方”:九十年代的摇滚乐、艺术与文化政治(cultural politics

时间:201631714:0016:00

地点:泰康空间

主持:董冰峰

嘉宾:李巨川、罗悦全(Jeph Lo)、马忠仁、秦思源(Colin Chinnery)、苏文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