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巴黎艺术航空母舰遇上中国当代艺术:“本土”在路易·威登基金会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298   最后更新:2016/02/03 20:46:08 by babyqueen
[楼主] 之乎者也 2016-02-03 20:46:08

来源:泼先生


居伊·德波:在电影中反对电影


中文译者:丛峰

本文出于丛峰责编的《电影作者:居伊·德波特辑》,选自《国际情境主义者》第一期(1958年6月),英译者为Reuben Keehan。封面图片来自网络,内文插图为1958年布鲁塞尔博览会上的飞利浦馆。飞利浦公司当时以电器产品演绎了艺术新的形式,也为未来展览如何运用科学技术对环境体验、心理体验进行了实验,更为日后的多屏幕电影、幻灯片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提供了早期雏形。

居伊·德波(Guy Debord,1931-1994),法国当代思想家,电影作者,景观社会理论的提出者,“情境主义国际”团体创始人之一,《景观社会》一书作者


电影的发展显示出一种不断整合新的机械科技的倾向,从这一点来说,它是我们社会的核心艺术形式。它因此最好地代表了一个混乱的相互干预却又被并置在一起(不是精心安排的并置,仅仅是添加上去而已)的时代——不仅是它轶事性的和形式上的表达,也是它的物质基础设施自身的表达。在大银幕上引入立体声和三维立体图片实验之后,美国在布鲁塞尔博览会上展示了电影科技的最新发展。《世界报》4月17日报道,通过一种被称作环幕电影(Circarama)的技术,“我们会发现自己处在景观的中心,身临其境——我们已经成为它的一部分。当旧金山唐人街的风光通过一台架设在汽车上的摄像机被捕捉下来,我们体会到旅客一般的感受和反应。”不仅如此,近来对喷雾剂的应用推动了对有气味的电影进行的实验,没有人会对它们的现实主义效果产生异议。

1958年布鲁塞尔博览会上的飞利浦馆


电影因此成了一种如今本已成为可能的总体性艺术行为的消极替代品。它是被旁观式的景观的反动力量所使用的原始材料。我们不怕说,一个人只是“之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我们知道,人已经被“整合到”一个可悲的景观的中心,失去了自由。而那不是生活,观者(spectators)同样也没有活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去建构世界的人必须反抗电影对于情境的反建构倾向(一种奴性氛围的构建,称得上是教堂的继任者),同时要承认有价值的应用,比如立体声和气味技术自身所包含的有趣之处。


艺术的某些现代症候还没在电影中出现。比如,某些形式上具有破坏性的作品,被文学和造型艺术领域接受已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却仍被电影俱乐部拒之门外。这种滞后不仅直接来自于经济频道,或来自于它由类似道德谴责这样的意识形态构成,同时也来自于电影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重要性。这样的重要性是因为电影作品在施加影响方面展现出的强大手段,这必然导致统治阶级对这一媒介控制的加强。这些环境因素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占领一个真正的实验性电影领域。


我们可以想象电影的两种不同用途:首先,是在前情境主义(pre-situationist)的过渡时期用来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其次,它可以直接作为实现了的情境的组成元素。


就电影对于今日每个人生活的意义,就催生其革新的局限性,以及没有革新可带来的自由便不为的重要性而言,电影某种程度上可与建筑类比。有必要从工业电影的进步一面中获益,而且,正如建筑的构造是为了营造精神氛围,我们可以从绝对功能主义的粪堆中提取出被隐藏的遗珠。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