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薛松个展 | 2016.1.22香格纳新加坡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486   最后更新:2016/01/06 19:28:42 by 展览预告
[楼主] 毛边本 2016-01-06 19:28:42

来源:剩余空间




关于讲座

2015年9月,皮力新著《从“行动”到“观念”:晚期现代主义理论的转型》由台湾典藏出版。在这本书中,作者分别以罗森伯格和格林伯格对于抽象表现主义(特别是波洛克)的两种不同的评论和话语建构为线索,通过考察其与当时的艺术实践、艺术体制以及国际文化政治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非常洗练地描述了自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初这段重要的历史,并以此揭示了这套理论话语构成的动因、推力和发生机制。巧合的是,此前不久,由毛秋月博士翻译的美国艺术史家迈克尔·莱杰(Michael Leja)耗时十年完成的《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由凤凰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作者在有关抽象表现主义的“形式”、“行动”以及意识形态等几种既有的解释框架之外,通过大量的细节还原了艺术家们真实的心理机制和历史情境,从而将皮著所讨论的问题时段追溯到40年代甚至更早,也恰好可以作为它的一个背景性补充。


毋庸讳言的是,直到今天上世纪中叶欧美(特别是美国)当代艺术的这套话语依然影响甚至支配着我们对于当代艺术的基本认识和表述系统,但事实上,今天的状况远不同于冷战时期,以新自由主义为主导的资本全球化已经渗透到全世界各地,当代艺术系统也早已被裹挟在其中而无力释放出足够的文化与政治能量,也似乎亦越来越难回应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文化格局。在某种意义上,这两本书的出版及其关心的问题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检讨今天当代艺术及其文化政治处境的历史契机。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两位作者/译者,围绕这两本著作,就相关话题展开一次深入而广泛的讨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