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地艺术空间出租
发起人:jaxufe  回复数:1   浏览数:1321   最后更新:2016/01/02 09:14:24 by jaxufe
[楼主] 橡皮擦 2016-01-02 09:12:06

来源:选择choices


奖项的颁发,内化来看,可视为艺术圈内部政治结构的产物(了解内部政治的动力结构,有什么比看奖项更浅显易懂的?),外化来看,可视为一位艺术家可以通过奖项而被更多人认知。


当然,关于外化的部分,需要策略与包装来让艺术家被更多人认知,但是,毫无疑问地是,我们这些人的确会通过一个奖来认知一位艺术家、一个展览、一个机构(至少会是一个谈资)。

目前在中国当代艺术圈盛行的几个奖,行之有年的有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wards,第一届,1998年),罗中立奖学金(1998年停办,2005年仇浩然接续),AAC(艺术中国奖,第一届,2006年),连州摄影节新摄影奖(第一届,2005年)以及2010年后发生的奖项,Yishu中国当代艺评奖(第一届,2010年),约翰·摩尔绘画奖(第一届,2010年),还有2013年之后发生的HugoBoss亚洲艺术奖(第一届,2013年),华宇青年奖(第一届,2013年),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第一届,2013年),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第一届,2014年),IAAC艺术评论奖(第一届,2014年),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第一届,2014年),宝马艺术之旅奖(第一届,2015年),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第一届,2015年),三里屯太古里年轻艺术家奖(第一届,2015年),集美x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的发现奖&提名奖(第一届,2015年)。同时在这些奖项中,CCAA与罗中立奖学金分别在2014年与2015年完成阶段性的展览成果展示,呈现奖项的耕耘成果,同时,也展示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演变。

香港律师、收藏家仇浩然在中央美术馆为其所支持的“罗中立奖学金”10周年回顾展致辞。


有意思的几个点是,


其一,在这些大大小小的16个奖项里面,发起人为收藏家占了5位,同时该奖项是作为专项,由收藏家发起人运营,这让奖项有着收藏趣味的象征或者参考


其二,在国内大大小小的双年展/艺术节的展会中,唯有摄影/影像方向的双年展/艺术节会设奖,看来摄影/影像的创作真的很需要关注


其三,在这16个奖项里,不论是专营评论,或者奖项里面涉及艺术写作的奖项只有4个,同时,在出版著作上,不是容易看到得奖人名重复,或者,得奖人青涩,奖项在此成为一个助力,然而,写作需要的时间较久,也没法如同艺术创作可以视觉化被快速传播与认知,于是,需要很长久的积淀,才能有力量。而对于业界,提高稿酬或者增加批评、研究能力的重视,还是并不十分有效


其四,身份为媒体所设立的奖项,总是流于答谢品牌、客户与关系户的形式,而罔顾媒体自身话语权的奠定,为人做嫁衣,而不是立基于自身产出的内容与产品上,来为自己多年累积的写手助推,产生双赢机制,增加媒体自身话语权的力度


其五,品牌所颁发的奖项,可以迅速找到国际认可或者知名评委参与与站台,在推广与媒体效应来说最为强势,然而,却也有无法作用于实际艺术生产链当中的弊病,无法扎根于在地艺术圈,奖项变成一枚勋章


侯瀚如


在奖项的评委与规则上的设计,皆是大同小异,首先,评委人数都是超过5人,单数的结构,可2015年的HugoBoss亚洲艺术奖也发生作为终评评委的侯瀚如在最后评选时退出的状况。其次,评委多为每届一变,不变的人,通常为发起人,或者,发起人干脆退居幕后,成为组织者。然而,身处在互联网时代,倒没有看到科技或者互联网思维对奖项的宣传与传播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发起人对于奖项的思考的升级,奖项本身运行的模式依然陈旧


华宇青年奖终身评委皮力,正在手书发言稿。


然而,在这些奖项里面,变化最大、接地气的当属,2013年开始的华宇青年艺术奖。日前,作为年末颁发的华宇青年奖颁发给1987年出生的陶辉(一等奖)与1982年出生的杨健(评审奖),他们二人分别会得到5万人民币与3万人民币与展览机会。在颁奖晚会上,皮力、凯伦·史密斯、田霏宇、徐累、张培力、孙冬冬、鲍栋、鲁明军、李振华、刘秀仪、沈瑞筠组成终审评委团都来了。从第二届命定为终身评委的M+美术馆资深策展人皮力,为得奖者与华宇奖奠定了基调——获奖者需要具备了关注自身文化的状态,了解中国问题的复杂性,拥有理性精神的挑战与质疑。如此清晰的定位,让在场的很多人都没有了悬念(按照标准,一大半的参展艺术家都没戏了),同时也让人从走形式与过场的常规颁奖晚宴里醒过来(真是明确的获奖资格)。


华宇青年奖是一个由山西地产集团华宇集团领军设立,项目本身是由山西华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华宇集团副总裁、北京玖盒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ART·SANYA艺术季公益活动总策划人与“华宇青年奖”发起人赵屹松亲自领军执行。在2013年设立华宇青年奖之前,是行之有年,位于山西的山右美术馆(收藏方向以近现代书画为主)与ART·SANYA艺术季。


赵屹松,身后是2014年华宇青年奖首奖得主胡为一的作品


ART·SANYA艺术季成立于2012年,第一届ART·SANYA艺术季的内容为以华宇集团董事长赵华山的收藏为基础组成的张大千纪念展,以及“千手观音祈福三亚”大型舞剧演出周,期间张大千纪念展还得到贾庆林的参观与肯定,于是奠定了政府积极支持的基础。第二届ART·SANYA艺术季由张子康担任艺术总监,策展人黄笃、徐钢担任联合策展人,以“不期而遇”为主题作展,同时,也因为张子康的提议而有了第一届华宇青年奖。为此张子康找来了终审评委栗宪庭、王璜生、高士明、彭锋、费大为,得奖艺术家为无关小组(评审团特别大奖,20万)与李燎(评审团大奖,10万),海南艺术家黄学斌获得海岛新锐奖。第二届华宇青年奖,张子康变为展览艺术顾问。同时,由皮力、田霏宇、徐累、张培力、吕胜中组成终评委员会,并评选出2014年度“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2名(胡为一、吴超),以及评委奖5名(叶甫纳、徐文恺、王海洋、牛文博、关尚智,其中,王海洋由空白空间代理,2016年会在UCCA做个展,不知道会不会得到2016年华宇青年奖,因为陶辉2015在UCCA做个展,2015年得到华宇青年奖)。入围作品展“潮汐间”与特别展“无常之常”两部分,展出架近100件。2015年,得奖艺术家胡为一还得到华宇集团的赞助得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做了个展,证明出资方的给力。至此,可以说华宇奖比其他奖项多出那么一点的不同——让得奖艺术家在合适的非营利机构做一次体面、更有尊严的展览,但是,这个不同能够维持多久,我们却无法非常肯定,因为这个奖项的奖金的金额变化剧烈,从20万变成5万,因为这个奖项的提名展从100名到20名。是的,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奖项正在快速地调整、配适三亚地方民情、公司内部、地方政府与当代艺术圈,是的,我们也看到公司集团对于这次奖项的热情、亲力亲为的态度,但是,我们为何需要一个艺术奖呢?


艺术家需要,可以理解。

艺术圈需要吗?那可说不一定。


看看其他领域的奖项,如诺贝尔奖或者奥斯卡奖,其实,他们一开始都起始于创始者的热情,然而,最后,大家记住的是当年度在不同领域中最值得被表扬的人,最值得被大家所铭记的人,或者是作品。


这才是,我们为何需要一个奖项的原因。我们需要这个奖项,这个通过经年累月,保持标准,发掘人物的平台,告诉我们,谁最该被记住与表彰。然而,现在,没有一个艺术奖项做到了。


所以,问要的问题,不是我们为何需要一个艺术奖,我们要问的事情是,为何这个奖项不能让我们铭记。


题外话,我个人喜欢华宇奖的原因,是因为2015年这个奖,让我重新在回去审思“作品要反映现实”这个切入点。那些被冠于新媒体或者后网络艺术家的艺术家们就没有“反应现实”吗?我并不觉得他们没有,而是这些创作在多大的层面上,让多少人跟着一起反思“现实”。甚至可以说,现实是多样的,到底哪种现实是我们最该去记忆去思考的?才是奖项的态度。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