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不确定——aaajiao个展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3   浏览数:1981   最后更新:2015/12/19 15:21:13 by guest
[楼主] artforum精选 2015-12-16 21:20:31

来源:artforum


:PSA副馆长李旭策展人姚梦溪,《Art Review Asia》编辑林昱策展人张涵露和艺术家施昀佑.全文摄影郭郭.


对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年策展人计划最强烈的感受并不是发生在展览现场而是发生在其后——展览开幕的第二天上海OCAT“Y世代之歌开幕视觉上的反差让人有进入平行宇宙之感这来自两边运动方式的差异一边是屏幕的高速频闪另一边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的行动轨迹同是网络”,含义不同而对于展览一边被前辈策展人称为之歌”,另一边则被同辈策展人叫作噩梦”,态度有异而回到北京刚好赶上长征的窥视秀开幕虽然场碰到汪建伟老师对于展览没打年轻牌的赞许但参演名单本身却明白无误地写着年轻二字尤其是在长征这样一个向来以中坚一代为核心的商业画廊内甚少看到空间被打得如此零散名单又如此缺少重点”。站在画廊空间内你不得不在面对艺术生产和展示之余分出脑子去考虑流通的问题以及它以何种方式参与和影响了创作——我既无法无视林科在几天之内的反复露面他也是“Y世代之歌的参展艺术家和他在窥视秀上几件令我费解的平面作品或许是疑心病作祟特别留心到了展签上收藏级别打印几个字),也不得不回想起PSA展览之一展览的噩梦的参展艺术家子杰目前流转性尚不太强的流转仓库计划”(回收剩余物和日常用品用于有需要的艺术家的再创作)——如果不能真正形成循环这种模拟流通的落脚点在何处对我自己来说延时和对比带来的错位和重影比之展览现场直接生成的图像更加清晰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策展人张未艺术家曾晓嵛和黄淞浩.



回到PSA的青年策展人计划三个获奖方案展览的噩梦):双向剧场”(姚梦溪张涵露时间病控制时间的人都被时间控制”(张未袁文姗以及亚自由第一回贤者时间”(林书传陈陈陈占据了美术馆五楼的三个空间后两个展览是黑盒子彼此连通平铺直叙质地均匀展览的噩梦的灯光通亮和设计成剧场空间的高低起伏对比强烈不过差异之外还是可以看到三个展览之间的某些重合:“时间这个词既明确作为时间病的主题也出现在了亚自由第一回贤者时间的标题中可见当代艺术对于时间概念的着迷而无论是展览的噩梦)”中的“()”还是亚自由第一回中的第一回都反应出一种基本认识——艺术项目的持续性这点也同时间相关——如果说新世纪艺术创作确实在经历一个表演性或者社会性转向这种持续性即是其表现之一

虽然有高士明和邱志杰两位老师在现场的巡视”,但我并不敢轻易判定时间病亚自由是否真的如外人所言带有浓重的国美气息因为对国美的教学缺乏切实了解艺术家亦不熟悉个个面孔生疏——或许这本身也佐证了学院内外间隔的问题但两个展览方案和参展作品本身讨论的议题和使用的语言却并不感觉陌生——当代性时间疾病的隐喻睡眠控制记忆意外数据似乎逐一印证了PSA学术委员和青策评审之一高士明大家好像分享同一套参考书同一套知识系统的说法但参考书是否等同于知识系统知识系统又从何而来据说时间病源自朗西埃的劳动者之夜》,这让人回忆起2013年理论家本人到访时国美组织的颇有致敬意味的展览夜读和其后不太顺畅的提问和交流不过两年时间想想竟感觉如古代史一般遥远了高士明在开幕的致辞里提醒年轻人不要构造话语奇观”,不过在作为观众的经验里奇观其实并不像高老师想象中那么容易搭建就如同不是所有话语都可以构成公共话语——当你在面对反复出现的微信截屏这一视觉元素或是搬进现场的跑步机对于跑步作为当代新宗教的微弱指涉时深感当代艺术的置景能力远逊于当代生活本身甚至难以做到写实主义式的再现开幕当天真的让人感受到时间形状和摩擦力的是厉槟源的现场表演压力检测》,艺术家试图把一个巨大的轮胎打爆众人等待了一个多钟头步步靠近又步步后退这像是观众的耐心和艺术家的体力之间的比赛输和赢都难免有遗憾结局必然是泄气”。

策展人林书传和陈陈陈艺术家唐潮刘亚和佩恩恩.


相较之下,“展览的噩梦)”两位策展人的合作对我来说更有意思其中亦不乏矛盾虽无统一的主题艺术家关注的点也各有不同——从乡建到监控从劳动到影像写作——但展览却呈现出一种整体性或者更确切说一种倾向——“希望看见的不只是一件件称为作品的物体而是艺术家们如何用方法去连接实践与展示”(“展览的噩梦策展前言);对社会现实的参与构成了另一条线索——“参与这个词现在使用起来感觉极其危险以高士明的两点意见为例一是前期录像采访中所说似乎跟台湾的年轻策展人相比大陆的策展人更少去思考社会批判的问题”,二是现场发言里的不要迷信体制批判不要迷信社会运动”。我倒是相信高老师不至于如此前后颠倒自相矛盾语境不同,“参与这个词的意义随着变化对这种工作方式的判断亦是差异难以尽述此前已有诸多案例和争论此后或许更多更复杂具象化的剧场空间设计有好有坏空间的折叠确实让观看体验变得更多变化需要调动多种身体动作完成人流也因此时刻处在不同的平面上几个监控摄像头在作品之间和观看之间起到了连接作用并且在开幕当天通过佩恩恩的直播接通了外部时空和网络世界可惜现场只有寥寥几个观众输了直播平台上弹幕的热闹,“舞台调度的顺畅与否似乎也是视觉艺术领域里的现场表演时常遭遇的问题);但对于剧场概念的使用虽然设置为双向”,却仍然是在艺术与社会演员和观众的关系框架中展开这又可以把我们带回朗西埃对布莱希特和阿尔托的论述以及他提出的在我看来过分理想化的解放之路对我来说如果考虑进两种媒介各自的历史剧场在视觉艺术中的粘接点并未和常识性的理解发生太多位移

艺术家杨铭黄彦和赵婧妍艺术家子杰后排左二和参与他项目的朋友们.



作为一个策展项目让我感兴趣的还有两位策展人之间的拼接痕迹:“展览的噩梦)”自然是承接了”——姚梦溪和几位艺术家于20148月在上海激烈空间组织的项目此次展墙上的图表和文字以及散落在空间四处的关于全球各地社会参与性项目的文本通过讨论保持展览现场活跃的方式都让人回到另一个现场的视觉记忆其中几位艺术家曾参与了此前广州时代美术馆的腹地计划”,一些实践方式也延续到了这次展览中而张涵露带来了另外一种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她和其中两位参展艺术家李启万施昀佑都曾就读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对比李启万和毛晨雨的作品对我来说是很有趣的体验同样是涉及影像的写作但方式却极为不同而作为观众李启万录像里的快速剪切和英文旁白对我来说很容易进入相反同样是使用中文毛晨雨缓慢的影像纪录和高度个人化的语言体系理解起来却困难重重和考验耐心而这一点也对应了在讨论表演时时常碰到的一个方面——观众的个人历史和经验在整个观看中起到的动态作用施昀佑的几件作品是在哥伦比亚驻留期间完成我一直很好奇艺术家如何在驻留项目中以外来者的身份在当地找到创作的合理性但他给了一个对我来说很有说服力的解释——哥伦比亚的殖民历史让作为台湾人的他可以与之迅速建立联系而这个关于殖民史和身份的切口又引向了在外滩美术馆的“HUGO BOSS亚洲艺术大奖上看到的几位东南亚艺术家的创作同样是年轻一代他们处理自身区域性历史的方式和我们面对那些典型处理方式时感到的一种为难——既有了解的愿望又难以克服窥视的嫌疑即便不迷信体制批判对于这类针对亚洲的奖项的设置还是让人不得不去思考机构在艺术生产中的角色问题

当天为整个青策开幕做结的是压力检测》,确有不肯服输的观众在现场等待轮胎爆炸的一刻我没有亲眼见证错过了十分钟不过转头看到媒体报道提及这一刻,“似乎也向我们暗示着年轻一代艺术力量爆发期的正在到来”,这让我想起此前读到的另一篇文章摆脱艾未未的阴影走入国际视野的中国年轻艺术家的新面貌里的乐观主义断言作为青年对于青年我发现自己实难信任爆发这种剧烈的运动新面貌更是存疑尤其在这个年末经历了各种打了年轻牌或者没打年轻牌的展览和奖项之后更感觉变化是缓慢和艰难的那个青年的形象定格在我离开展厅的一刻既是在拼命打气的艺术家也是在耐心等待的观众

策展人袁文姗和艺术家郭国柱瑞象馆馆长施瀚涛建筑师王青艺术家石至莹和刘真辰.


— 文/ 郭娟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