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Frieze London | Frieze 项目 2015 Part #1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1   浏览数:2338   最后更新:2015/12/10 20:41:50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天花板 2015-12-10 20:35:35

来源:798艺术 文:王薇


大量充斥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人造物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人在不断制造物的同时,物也在以自身的方式反作用于人。在王郁洋以计算机技术为媒介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艺术家对自身主体性实施了剥离,从而呈现了作品在某种非人为干预下的自然生成。通过不同角度的探讨,艺术家揭示了物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创造力、生命力,从而引发观者对自身与物之间的关系做出重新审视。


艺术汇:从《无题》系列、《字典》系列到《王郁洋 #》系列,显然是在一个思考框架中产生的作品,从创作方式来看,它们都是通过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手段生成作品的形态,请结合作品谈谈这条线索的推进脉络。

王郁洋:今年龙美术馆展出的《四分之一》、《最好》,还有那几张绘画和行为表演作品都是今年最新创作的《王郁洋 #》系列中的作品,这个系列的谋划从 2010 年就开始了,但是一直没有实施出来, 因为需要首先熟悉数字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就做出了 《光,像羽毛一样从空中飘落》这类接触算法的作品,接着又开始做《无题》、《字典》系列,它们都是为了支撑《王郁洋 #》系列。在这个系列中,创作过程脱离艺术家的控制,通过计算机独立运算,生成装置、行为、影像等形式的作品,艺术家变成了一个操作者,作品按照他的指示被制作出来。



《四分之一(节气)》800×260×400cm 树脂、黄酮、紫铜、青铜、不锈钢、树 2015年


《王郁洋 #》系列的构建是来自我平时对创作的思考,我不断地回想自己之前的作品是如何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计算机其实也可以来做这件事情,比如我在制作《王郁洋 #》的过程中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库,这里面有大量的图片、3D 模型、文字等等,这相当于我们的知识储备。这个计算机还可以连接不同的网站,登陆社交平台,自行收发邮件等等,它就像我们一样接触了外界的新生事物。此外,我把艺术史的风格、图形都写成了算法,包括《无题》系列中将信息转换为编码。三个部分开始运转并产生作品。这很像我们今天充斥着人造物的生活现实,人类总是认为人造物是被我们所使用、控制的,但它们往往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可以自己生长、改变的,并可以反作用于人类。其实我做的这套系统也是一样的,虽然我是程序的建构者,但当它开始运行的时候,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因为我在里面设定了无数个随机,充分地让电脑自己去完成一件作品。相当于我模拟了今天人和人造物之间的关系。



《奇闻》340×300×317cm 综合材料 2013年


艺术汇:在这个创作框架中,你对自我的主体性、主观性实施了剥离, 而突显了一种作品在非人为干预的、 科技方式下的自然生成,你如何定义自己的角色?

王郁洋:这里面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艺术家在作为创作者的同时也作为欣赏者,因为尽管程序是我制作的,但最终生成的作品是我所不了解的,我和观众一样需要去了解它。同时,我亲自去实施程序的制作,这其中产生了一些矛盾的关系,在物和物转换的过程中,艺术家又参与其中,这到底是不是艺术家的作品?这里面的关系是值得去讨论的。



《光,像羽毛一样从空中飘落》尺寸可变 LED灯管、电脑 2012年


艺术汇:显然,这种非人为干预的自然生成也存在多种可能性,例如,《光,像羽毛一样从空中飘落》在展出时,计算机运算并播放其它飘落的可能性, 使作品没有一个固定的最终形态。类似的作品还有《奇点》、《日出》。这似乎反证了人为控制下的一个所谓最终形态是对物的一种狭隘的限定。

王郁洋:龙美术馆的展览呈现了我对物的讨论,《呼吸》系列讨论的是物的生命,《说》、《述—一榨纸》是在说物是有自己表达自己的权力, 《王郁洋#》 系列讲的是物的创造。 《奇点》 、 《日出》和《光,像羽毛一样从空中飘落》很像,都是有关物的表演。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当一件艺术作品进入展厅的时候就已经死亡了,它代表着艺术家认为的最完美的一个状态。所有观众都在阅读着这个驱壳,我希望这些作品永远在运动,让观众看到它不一样的形态,就像人一样,每刻都会有不同的动作。而且这类作品所有的运动都是不可控的。



《述—一榨纸》484cm×1078×5cm 175小时11分37秒纪录片生成的15136728张图片、901张构树皮纸、铁板、钢管、磁铁 2013年


艺术汇:在作品《述—一榨纸》、《说》中,通常作为载体和媒介的纸和磁带,成为了被表现的主体,从而也产生了新的观看维度。事实上,人们在看待这类事物时往往只注重它的功能性,却忽视了它自身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物的存在,你似乎意在强调物自身所具有的尊严?

王郁洋:对。人们通常只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没有考虑到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虽然我们在大量地制造人造物。当今天的世界已经成为了人造的世界时,我们就应当考虑到人与物的这种共生关系。



《呼吸—财务办公室》500×500×300cm 硅胶、电机、感应器、金属支架、控制盒 2013年


艺术汇:不难发现,你的很多作品均呈现出对物本身的强调,比如《呼吸》系列应该也是这样的一个出发点。这个系列是从单独的物品呈现发展为在一个环境设定下的物品呈现,这种微妙的变化是源自怎样的思考?

王郁洋:就像刚才我们谈到的问题,一件作品最终呈现出的形态可能和最初想象中的是不一样的,我会从中得到很多反馈,然后我会试图让作品更加靠近我的意图。一开始《呼吸》系列以单独的物品呈现的时候,很多观众是以一种猎奇的心态观看作品的。


虽然大家也能感受到作品要表达的意思,但有些东西似乎还是没有被充分营造出来。后来创作的《呼吸—财务办公室》是以空间的形式呈现,它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空间。当人们走进它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恐惧感, 因为那间屋子里所有的东西都在动,当走出那间屋子的时候就会感觉身边其它的东西可能也会动。相较之下,人仿佛是静止的。它和现实生活形成了一个反差。而当只看到一件物品在动的时候可能不会产生这种强烈的效应。



《人造月》直径400cm 节能灯、金属骨架 2007年


艺术汇:在《人造月》《奇点》以及《日出》中,你通过人工的方式模拟了自然中的光,模糊了自然与人造、原初与复制的界线。对光的应用在你其它的一些作品中也有体现, 能否谈谈相关思考?

王郁洋:乍一看我的作品有着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媒介材料,其实我是想不断地突破新的领域,就像写一本书有不同的章节,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章节之间其实存在一种贯穿的东西。这些作品尽管形态、媒介不同,但其实是存在关联的。一些作品有对光的探讨,但其实不仅限于此。比如《人造月》和其它与人造物有关的作品讨论的问题很像,它是一个前传。因为它的呈现形态与光有关,很多人又会认为它和《光,像羽毛一样从空中飘落》这类作品有关联,从这个角度又被划为另一个系统。但在龙美术馆的个展中,物成为了贯穿所有作品的最大的主题。


《再造登月》尺寸可变 1 分18 秒 玻璃展柜、宇航服、脉搏和心脏监控仪器、摄像头、电脑、煤渣 2007年


艺术汇:从《再造登月》、《今夜我为何物》中可以看到你另一条线索下的思考,即是有关对科技、历史、政治的质疑,甚至是对自我的质疑。你认为真实是否可能真正被获取?

王郁洋:《再造登月》是对科技、历史的质疑,因为这些都是由人构建起来的。《今夜我为何物》相当于一个对自身的质疑。质疑之后就会思考自己要建立什么,今天我们获得的知识都是由他人总结出来的,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也有这种权利和愿望从我的角度去认知这个世界。对现实的质疑反而变成了一种自我建构的动力。 即使它同样是值得被质疑的, 但我至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因为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真实,真实只是相对的。人类文明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解释,因为真正的答案是无法获取的。


艺术汇:其实,你的很多作品也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认知和经验的探讨。 从某种角度而言, 我们的所有认知和经验都是被灌输的,你是否试图通过作品使观者重新反思我们对事物带有经验制约的固有认知?

王郁洋:是的。我们太相信他人给予我们的经验以及我们已有的经验,这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对事物其它角度的认知,但放弃的同时也失去了以新的角度认知世界的机会,我做这些事情是试图改变人们对事物的常规认识,为人们提供对事物新的观看角度,并唤起人们对以往经验的重新认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