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勇谈“光的肖像”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171   最后更新:2015/09/26 10:28:36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小白小白 2015-09-26 10:28:36

来源:四方当代美术馆

艺术家蒋志总是自觉地处在诗学与社会学这两个维度的交汇处上,他所着力的是如何使那些我们熟悉的日常、社会经验转换进作品,并保持日常经验与文本经验两个维度上的张力。在这个意义上,蒋志创作的图像是开放的、可写性的,具有一种诗歌的活力。


当代艺术收藏家陆寻同时也是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的创始人,他很早开始关注当代艺术,并从2009年正式开始收藏。在这次对话中,他们二人各自从艺术的创作者及收藏者的角度,讨论了博览会制度、图像、感知及艺术家的身份等等问题。



对话主题:图像的深渊

时间:2015年9月9日

地点: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对话人:

     Q:陆寻(四方当代美术馆馆长)

A:蔣志(艺术家)


Q:今年你和中国的另一位艺术家石青在香港的白立方画廊做了双个展,在一个世界顶级的,而且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画廊里做展览,你的考虑和平时有什么不同或者相同么?


A:可能会有一点小小的不同,但确切的去说什么不同,我又不知道是什么。策展人鲍栋、和画廊的负责人,和我,和石青,我们都想的是,一直讨论的是,尽力去做好展览本身,完全不要去考虑商业。


Q:虽然你是一个涉及多种媒介的职业艺术家,但给人的感觉仍然是一个诗人或者童话的作者,可以简单的说一说你怎么看待创作,或者自己是一个艺术家的身份么。


A:一个人在创作的时候就是作者,我也很愿意能多成为诗人或童话作者,我觉得诗人和童话作者有个比较常见的特点,就是一直保持着“天真”。我对天真的理解是,采取一种态度来向不可能如此之我的我不断敞开,向不可能如此之世界的世界不断敞开,这种态度,即是“天真”。


“ 智慧基本上就是天真。知识是自我,而智慧则是自我的消失。”这句话是尼采说的。


其实“作者”这个身份也非常有局限性的,博尔赫斯曾经说,他是一个“听写者”,当他突然意识到创作的状态突然要发生时,他尽量让自己消极,可能他会得到一个念头,或说是一个灵感,一个句子……一个图像………

蒋志,不适之时,2012


Q:你的创作感觉游离于我们所熟知的当代艺术体系里,并不跟风而十分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这可能使现在十分火热的艺术市场并不能很快的接受你的作品。当然你不会选择故意去做一个不太好卖的作品~但很可能你会在无意间做了那样一个作品…会放任自流么?


A:只要你进入或者顾及到某个体系,你会呼吸困难,就像现在,我只要一想到将要做一个什么什么的讲座或对话,我就不太适应了,好像我如果回答不出问题会对不住您和观众。体系可能是权力或利益的朋友,但它却是自由的敌人。体系其实是利益圈的成员们共谋的一个幻觉而已。就像最近的侯导的电影《聂隐娘》中的那个把人困住困死的魔怪一样,如果心中没有鬼怪这一套,事天不事鬼,那么,那个巨大的妖魔就无非是一个小纸人而已。


但我不是说权力和私利完全不好,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我对市场缺乏兴趣,可能是我保守了,不管怎样,我也一直不把市场或生意当做创作的一部分。它是创作之后的事情,之后如果它好卖,有何不可呢?好卖和创作没有关系,不好卖也和创作没关系。


还能自由的创作,这是最有价值和最为快乐的事情。


Q:比起在创作中寻求不断变化,我觉得你更加注重在保持一个既定线索的基础上,然后再丰富它的层次感。现在看起来,你认为你创作最大的线索是什么?


A:很早我就 对人类的精神状态有本能的强烈的兴趣,比如有件算是最早的作品,一组对异化的人的虚拟的摄影报道《吸管人》,去精神病院拜访一位曾经对知青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的诗人,后来做了一部纪录和虚构方式混合的一部影片《食指》,,,,到2007,08年开始有意识的针对“感觉之前”,这段时期的作品有《娇羞的,太娇羞的!》,《颤抖》,阿娇《0.7%的盐》等等,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感觉的对象如何生成的”,比如世界、事物……图像……如何生成的?这样我开始把绘画的创作也纳入工作中……

蒋志,0.7%的盐,2009年


Q:因为如果要激发观者更大的主观性,就要最大限度的抹除掉作品的背景。但愿意调动自己想象力的观者总在少数,这时,不理解往往是常态…此外,你的写作无疑被当作是你创作的注脚,它们往往帮助观者“理解”…这里面是否有矛盾?


A:其实我并非要激发观众更大的主观性,与其那样说,不如说是试图激发我们对自己主观的关注。因为我觉得的,要改变世界,就要从改变自己的主观开始。


我也并非抹除掉作品的背景,我是经常把某个事件或事物从原来粘连过紧的背景中扯脱出来,可以说是把它解放出来。一个事物、事件或者一个人,当成为某某事件、某某物或某某人的时候,它就被欲望割裂了,它失去了本来的完整和无限的丰富性。 比方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别人叫我你是做录像的,拍照片的,或者是画画的,我想你也不喜欢别人老把你只是看成收藏家吧。因为我们都不只是某种人吧,我也带小孩,但也不只是一个带孩纸的人。


人最怕的是徒有虚名,但所有的“名”其实都是虚的,体系需要“名”,需要标签和品牌,越是希望在体系中获得实权和实利的人,越是力图把“虚名”变“实”的。

蒋志,发送成功的声誉,2010年


我的写作经常会改变自己对以前的作品的阐释,我不是为了帮助观众去“理解”,而是不断破除开始固化的理解,我可能会不断释放新的阐释来使“理解”变得可以有“各种理解”、“难以理解”以致“不可理解”,因为事物永远都处在不可“如此理解“的变化之中。


Q:如果一个观者能够完全将艺术品当作材料,听任自己的主观性去构造、想象,这当然也是你所希望的,这时候他是否也称的上是一个艺术家?


A:我不会去希望一件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因为一个观者——一定是、必然是——把艺术品当做自己的感觉和思考的材料的,这是我们人类的感知和思考的特点。我们需要避免的是,我们的感受和思考受制于作者的主观和现行固化的观念模式。所以我一直强调:重视和不断反思自己的主观状态。

人几乎不能意识到,那个所谓自己的主观往往是早被有目的的洗脑过的。我们经常看到网络的一个现象,听任自己被奴役的主观性去构造和想象,那是疯狂的五毛和愤青,就我个人的意见,那不是艺术在发生,而是愚昧在发酵。

Q:搞展览,拿奖,参加博览会,都是被“展示自身”这样的情绪推动着的吧。这和创作这种最本能的展示自身有差别么?


A:我有很多作品从未展示过,比方说这几年的绘画有几个阶段的变化,有一些就直接堆到工作室什么角落里了,时间长了有一些我都会忘记,但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就像一些写过的文字,不知放到电脑里面什么地方了,我希望他们以后能被别的软件打开,只是一些乱码。


创作最本能的就是创作。如果展示不是创作的一部分,那么它就不是创作的一部分,它就只是展示。唉,我的意思是,如果展示不能成为创作的一部分,就最好使它能成为创作的一部分时再展示。


如果再换一句话说,创作就是为了探索自己——作为人类的一份子的自己。

同时我也认为,在创作中,去超越自我的局限,比去表达自我更为重要。


Q:作为您这样的创作方式,什么样的展示方式是最适合的呢?在工作室里构思作品的时候会不会和在展厅里展出的时候发生反差? 特定空间中的“自己的作品”,以及被他人作品围绕的“自己的作品”会有什么不同?


A:如果一定要展示,我个人觉得最合适的方式是把展示作为创作的一部分。无论在哪构思作品都没有什么关系,我想起曼德拉说的一句话,大意是“只要自己仍然被仇恨所控制,就算是走出监狱的门获得自由,无论在什么地方还都将是牢狱”。换句话说,如果想着迎合系统、受制于自私的目的,无论有什么更好的外部条件,创作都将失去自由。


重要的是自由和无私地创作。


所以我也稍微不喜欢“特定空间中的“自己的作品””的观念。艺术就是要打破“特定的”,让“自己的”成为“无私的”。这是我的理想,我很惭愧我还没有达到。


只有抱着自己不放的人,才会对被他人作品围绕的“自己的作品”非常敏感。我仔细反省自己,惭愧地发现我还有这样的敏感,这并不好。

Q:情绪、观念、意志总能被归结为那些最基本的、无足挂齿的生理细节,这么说的话,没有什么是不能被感知的,但反过来,当一种情绪、观念、意志可以被分解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它可能是一系列琐碎的细节拼凑而成的幻象。你的作品的丰富性,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而有趣,但这样的创作是否具有悖论性?


A: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败坏之相》,是那一时期对意义和幻象问题的初步思考。我们人类对幻象和意义是孜孜不倦的,但同时又是不断在厌离。这本身就是悖论。不断丰富的意义和幻象此起彼伏,其实是权力和欲望的消长和变化。没有人情绪、观念、意志等等主观的因素,幻象和意义不能生起。我们永远都会在幻象和意义的轮回之中。所以,虽然幻象和意义是不确定的,但这种在幻象和意义的轮回本身是确定的。


我不断想重申的是,我们通过察觉幻象,去察觉形成我们的情绪、观念、意志发生的机制。每一个情绪、观念、意志的发生,都有被预设的生产机制的因果关系,我们发现,它有不确定的,也有确定的。


通过这种察觉去改变情绪、观念、意志的发生机制,获得无私的每一步,都是爱的一次增强,都是对突破幻象和意义的轮回的一次伟大的胜利。


Q:你的作品很多都非常的美和具有诗意,但同时又是观念性很强或是反诗意的,前者让它看上去很美,后者让它看上去很“学术”,你觉得这两点哪点对你个人更重要一些?

蒋志,情书之四,2011


A: …………对现阶段的我来说,这两点都重要。


美必须有反美的一面,诗意也是,必须要有反诗意的一面,所以说,从平凡中看出超常的美来,比从大家公认的美中看到美,更让人惊叹,,,重复老套的诗意,那是多么不诗意。


Q:你的作品总是能找到一个准确的点 ,元素很简练 但是足以表达的东西很丰富。 把日常生活里一些荒诞的场景置于一个新场景供人们思索 或者相反 让一些看上去荒诞的故事变得理智、深邃。


A:谢谢!我确实在某些作品做到了。您这样夸我,会给我在谦虚的道路上形成障碍的。

我真的做的远远不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文由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