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尼施·卡普尔登陆Instagram,“脏角落”才是他真爱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1286   最后更新:2015/08/29 16:17:40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展览预告 2015-08-29 16:17:40

来源:APTGlobal


[APTInstitute将与艺术都市Art in the City合作,带来艺术家胡任乂,杨嘉辉和谢曹闽的互动艺术项目]


APT Institute将与艺术都市Art in the City合作,于今年9月11日至9月14日艺术都市盛会期间带来三位APT艺术家的互动艺术项目。其中包括来往于纽约及上海并就任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胡任乂带来的无限忏悔项目;工作生活于上海和美国并就任于美国佐治亚州克雷顿州立大学的副教授谢曹闽带来的多媒体投影曼荼罗8号;以及来自香港,任职于香港城市大学,并在最近刚获得宝马艺术之旅奖项的杨嘉辉带来的声音影像装置牢记《崔斯坦和弦》。


胡任乂

Hu Renyi

1977年出生于苏州,中国

MFA美术硕士学位,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纽约,美国

生活和工作在上海和纽约,现任教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美术系。


胡任乂的作品涉及雕塑,绘画,影像,装置,声音,社会项目等,从早期的绘画开始到近期的跨媒体创作,关注的是资本主义浪潮下艺术家与整个社会的多面关系。从对外太空的生命定义到关注世界性后的政治化内容,都是艺术家研究的课题。近期,他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的交流问题。


APTI计划

胡任乂,无限忏悔,多种材料,可变尺寸,2013-2015


无限忏悔项目

中国近代以来,人民普遍通过写检查书等途径判断和批评自己过错的时代背景,艺术家想要进一步挖掘不同年代、地点和人物政治社会影像的检查书背后所反映的人与生存环境的紧密关系。在某些环境来说这些检查书一定是拖沓无意义的,但是在胡任乂看来,这却是由于多种元素共同变化后所导致的个体变化。因而艺术家想要依托一个完全由个体产生忏悔而引发的公开展示,引发另外一个个体或者一群个体(观众)去解释并且自动连接。艺术家在展示的过程中邀请观众制作和递交忏悔。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整个行为会自动链接其余的作品,从而也成为庞大链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展览的核心——“交流”。

艺术家安放了忏悔台,观众会被要求爬上忏悔台书写和忏悔相关的字条,随即抛至地板上。


APT收藏

Where Is the Legend No.1  2013  综合媒介

Where Is the Legend No.2  2013  综合媒介


在这个现实世界中除完全摹仿之外还存在其他方式来换取事物的真实身份。“魔法”,“神话”,“宗教”,“梦”,“反射”等怀疑论观点会时常以假乱真,那么“再现”到底是物体的“代表”还是物体的“化身”这是艺术家最近在研究的一个比较有趣的课题。于是胡任乂开始搜索感兴趣的“再现”,这个“再现”是根据相似性标准来判断的,这也取决于我们对“再现”双重定义的心理判断标准。

这个系列是创造“现实”与“再现”的距离,不是为了迷惑观众的判断力,也不是制造恐慌的政治效果。可能“再现”出来的是另外一个“现实”,那么观众所需要接受的就有两种“现实”,一个是新的现实,一个是对旧的反映。


近期项目

胡任乂,星球大战,多媒介,尺寸可变,2011-2015


星球大战

The Future of Today @ 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5年8月27日-9月12日

胡任乂的装置“星际大战”,和西方的2部文学作品有着强烈的共鸣。一部是20世纪美国文学作品,另外一部是6世纪的希腊文学作品。

“星际大战”是个广播剧最早在纽约的“空中水星剧院”演播。在世界文学史上,柏拉图的“洞穴的寓言”是一部在他任教之时的思想研究论文。这些都表明着在无知与僵化的信念中去解读一个不断变化的地球是会导致灾难性打击。展厅中墙体上的扁平生物在攀沿时失去平衡回落到地球,同时这2个空间象征阴影的视觉传达被LED灯交错反映着暧昧的有机数字,一个从下往上的移动主导又在吞噬黑暗中的观众。

1938年,权威的无线电广播使得“星际大战”引起社会的歇斯底里和无数听众的对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恐慌骚动。人类想像的力量被扩大到不可思议。柏拉图的故事中人们被拴在洞穴中无法移动他们的头并且每天只能观看到太阳投在墙上的神秘阴影形状,无数伟大的想象力使得这些阴影变得观众心目中的怪兽和恶魔,而且深深绑定了观众的意识。

对一个未知的恐惧会导致悲剧的发生,例如战争、贫穷和机会主义。直至忠言逆耳。



杨嘉辉

Samson Young


杨嘉辉(Samson Young)出生于1979年,作曲家,声音艺术家,媒介艺术家。在普林斯顿大学接受关于计算机音乐与作曲的训练,师承于计算机音乐先锋保罗·兰斯基。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助理教授,专攻声波艺术与物理计算。同时是“无处不在音乐表现实验室”的研究员,“当代音乐实验声音倡导组织”的艺术总监。2007年,因其视听项目“最幸福的一小时”,他成为首个来自香港获得彭博新兴艺术家奖的艺术家。2009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的全球门户称其为“值得关注的20位在港人”之一。其脑电波非表演项目“我在一个房间里思考,不同于你现正在倾听的地方”获得了日本媒介艺术节的评委会大奖,并被普利兹电音节的电子音乐与声音艺术门类荣誉提名。他是香港小型交响乐团在2008/09季的合作艺术家,在此机构中他创作了不少多媒体音乐作品。其他奖项包括纽约现代音乐协会(New York Society for New Music)Brian M. Israel 奖等。2013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选为媒体艺术界别「年度最佳艺术家」。2015年荣获首届「宝马艺术之旅」(BMW ArtJourney)奖项。


APTI计划

杨嘉辉,牢记《崔斯坦和弦》,6屏影像墙面文字,2013

牢记《崔斯坦和弦》由香港歌德学院委约,乃为记念德国作曲家瓦格纳(Richard Wagner)二百岁冥寿而创作。通过公开徵集活动,艺术家在香港招募了七十名能操流利广东话的民众。每位参予者须即时创作一段七个字的粤语句子。句子的音调高低,必须与歌剧《崔斯坦与伊索德》中的「崔斯坦和弦」(Tristan Chord)前与后的七个音阶相彷。艺术家要求参予者在镜头前重复唱咏填上了「粤语词」的七个音阶,并籍此行为将句子与音阶一拼牢记。粤语共有九个声调,用以模彷及重现声音与音阶尤其合适。这个「牢记」与「内化」的过程,好比在参予者脑中植入「耳虫」(ear-worms):旨在让瓦格纳的音乐,与无关联的本地文字,胡乱结合。



谢曹闽

Xie Caomin


谢曹闽,1974年生于上海,获得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士、美国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美术硕士学位,现工作于上海和美国。他曾在美国萨梵那艺术学院兼职,现任美国佐治亚州克雷顿州立大学副教授。他的作品被美国佐治亚州当代美术馆(MOCA GA)和美国佐治亚州泰尔菲亚美术馆(TelfareMuseum of Art)收藏。


谢曹闽的曼荼罗系列选择以破损建筑的新闻图片作为创作来源,其中恐怖主义、战争或是自然灾害带来的结果成为作品元素的主要构成部分。当然这些图片本身也包含着一种不可否认的“可怕美”。艺术家通过特殊的软件对这些图片进行处理,行成一种万花筒式的布局,其中扭曲的残骸碎片和断壁残垣依然清晰可辨。在这一过程中,分离的图形在空间中不断重复,形成了圆形图案。有了这些数字化手段生成的图像后,艺术家开始进行个性化、甚至是自动的创作过程,他用厚厚的颜料将这些图像在画布上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遵循了曼荼罗画师的手法,以一种虔诚的冥想式的做法,画作自中心向四周,有条不紊地陆续完成。


APTI计划


谢曹闽,曼荼罗8号,布面油画,多媒体投影,210x 275cm,2009


粗看画面,会给人一种冰冷的机械感,其实也不尽然。无论是画面正中的布面油画,还是后方能够转动的多媒体投影。上面的图案都是基于对世贸中心废墟混乱图像的抽离和再组合。代表毁灭的废墟图案,将在观者眼前缓缓的转动,进行无规则的图案重组。代表美好的曼荼罗,冠此过程之名。整个过程又像是一场轮回,又有如一次循环。正如华莱士斯蒂文斯所说的:“暴力的秩序是一种混乱,而伟大的混乱则是一种秩序。”这样混乱的组合,反而带来了一种秩序的美。

混乱的秩序,循环的组合,相信我们,当你在现场盯着这件作品看的时候,你一定会非常明白濒临被催眠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