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澍 陌生的“度”
发起人:wangxiaoer97  回复数:0   浏览数:2282   最后更新:2015/08/27 18:02:11 by wangxiaoer97
[楼主] 另存为 2015-08-27 18:02:11

来源:Hi艺术  作者:胡婷婷

坐落于芝加哥千禧公园的“云门”

坐落于芝加哥千禧公园的“一颗豆子”,早已成为了无数游客与 当地市民心目中一道挥之不去的风景线。这件高达33英尺的大型不锈钢雕塑作品《云门》,又一次将当代雕塑界大腕安尼施·卡普 尔的艺术事业推向至下一座高峰,甚至一度成为公共雕塑中的典范。无独有偶,2014年年底经由纽约非营利机构公共艺术基金会 的努力,将国内被誉为“在观念上走得最早最远的雕塑家”—— 隋建国的四尊青铜雕塑成功移师纽约中央公园的费德曼广场。以 上两个实例,无疑实现了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说言,“雕 塑的未来在于占领空间。”
今天的雕塑,从美术馆走向公众生活,从而成为公共环境中一道 独特的风景。显然,雕塑也不再是一种由形体和色彩组成的纯形 式,如英国的葛姆雷、卡普尔,他们积极地研究各种材料,探讨 材料在空间中的特殊形态与表现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他们 的作品再次表明了,雕塑在作为视觉艺术的力量的同时,更为看 中的是艺术家对于作品形式语言的综合性处理与表达,使得其作 品成为传达人文精神和自我观念的解释者。
随着雕塑家对于装置艺术形式的借用,以及许多非雕塑专业的艺 术家进入雕塑展览,在雕塑作品中引入“现成品”的形式,同样 引发了“雕塑与装置的界限”的思考与讨论。现成品的使用和装 置艺术的兴起,模糊了传统意义上对“雕塑”的定义,继而拓宽 了“雕塑”创作的内容和形式。加上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白 南准的“影像雕塑”及行为雕塑等创作形态的出现,至如今仍然 使用的“雕塑”一词指向了几乎无所不包的可能性。

纽约中央公园费德曼广场上隋建国的“盲人肖像”雕塑

但是作为起步阶段的中国来说,雕塑似乎并不太适合走的过于激 进,它还需要时间积累更宽广的人脉,显然,这跟“雕塑”一词 的来源有很大的关系。西方在经历了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及战 后雕塑等不同阶段的锤炼后,艺术家及大众的经验也在不断地被 拓宽及洗礼,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自古以来,中国的雕塑艺术 家都从属于“百工”之列,属于工匠。沿袭“师傅带徒弟”、 “面授心传”等方式,一方面它极大的限制了中国雕塑的发展, 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中西方雕塑的差异所在。

王鲁炎 《圆规》 250x150x30cm 镜面不锈钢

当代雕塑在中国的发展,不过短短几十年。从传统雕塑家们的创作 渠道来看,主要依赖于政府、宗教和民间团体以及赞助者的委托, 创作者的观念及创作手法很多时候都会受制于委托者,难以自由地 发挥。近两年,随着年轻艺术家的起来,当代雕塑这块不毛之地, 似乎也开始有所转变。已经步入第三年的明天当代雕塑奖,一直由 私人赞助来推进新一代雕塑艺术家的创作。今日美术馆的“橱窗计 划”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刚开幕不久的 “新雕塑”群展,俨然成为了新一代雕塑家们的汇聚地,提供给不 少行业内人士及观众一份清晰的蓝本进行跟踪。这也许就是资深市 场专业人士伍劲所期待着的,在更多地公共场所见到当代雕塑作品 的出现,并且为中国的雕塑做出应有的贡献。

颜石林  《不说再见是因为我们还会重逢》  255 x 150 x 90 cm  铜

[沙发:1楼] 另存为 2015-08-27 18:23:40

来源:Hi艺术

 

梁硕:“雕塑”在今天活得有点苟且

 

艺术家梁硕
从“雕塑”系统出来的,还是对此有情结,与梁硕谈雕塑,视野可以被打开。那些放在画廊和美术馆里供人欣赏的“雕塑”沿着现代主义的线索,进入一个全面“形式主义”的时代。梁硕说,“雕塑”在今天有些缺氧,活得有点苟且,它该如何活着,如何存在,这在他“睡庙”的日子里,思考颇多。

Hi艺术=Hi 梁硕=梁
雕塑的优点是实在,缺点是太实在
Hi:雕塑对你的吸引力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
梁:雕塑的吸引力就是它是真的,一个摸得着的现实之物,它是一种物质,占有空间,同时和你的身体发生关系。缺点也是这个,它太实在了,不如绘画或影像能有更多的脑补空间,雕塑太实了,边缘非常清楚。

Hi:你现在对雕塑是一种什么态度?
梁:我没放弃,也没坚持,但一直惦记着“雕塑”这个事儿。去年在空间站做的“女娲”,算是我正经的雕塑(图1-5)。我更在意“事儿”而不是“雕塑”这个概念,是以“装置”为前提。

Hi:所以“装置”和“雕塑”之间的差别在哪儿?
梁:非常不一样,“雕塑”是用手塑造材料的概念,做成之后你可以围着它看,这是雕塑。装置是另一个概念,我对“装置”的要求比较苛刻,我觉得市面上99%的装置作品都不能算是装置,我觉得它必须得根据特定的空间,特定的一个场地去特别制作的东西,它有不可替代性,有不可移动性,这是其一。其二是你必须可以进入这个东西里面它才是装置。

 

Hi:空间是非常重要。
梁:条件有很多,空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一个庙,它盖在山里,要选择是盖在山坳里,还是盖在山峰上,或者悬崖上,这是一个特定的选择。庙的规模就会受周围环境的限制、钱的限制,还有诸多意识形态的限制,不是做好了到处安(图6)。所以那些在工作室做好,搬到各种美术馆都可以展的作品,都不算装置。
Hi:这个标准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梁:这两、三年的理解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我觉得做一个装置作品就应该是这样的。

“雕塑”的概念有点缺氧
Hi:雕塑对环境的特殊性没有要求,但是雕塑的概念被泛化后,所有的东西好像都能称之为雕塑。
梁:我不做雕塑是因为我不想把它泛化,现在“有形的”物体都可以说成是雕塑。我觉得雕塑还是应该用某种特定材料,用手做出来的东西,这是最传统的雕塑概念,所以我还是愿意在这个概念里面说雕塑,而不是泛化。我没有完全放下的就是“传统雕塑”,我为什么一直没有做,是因为我没有好的理由。
Hi:你是说从雕塑本身的推进上,没有好的理由吗?
梁:对,从雕塑概念上来说它有点缺氧,如果缺氧它就不应该活着,或者说它活得有点苟且。

Hi:大部分在形式表面做。
梁:对,我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理由。石窟或寺庙里的泥菩萨或佛像,它们都是雕塑,但是这些雕塑背后大的支撑点是装置性,比如洞窟有多大,盖在什么地方,周围的自然环境,是道家的还是佛家的等等。有了这些条件之后才开始做雕塑,规模、位置、尺度、材料等等这些东西才能成立(图7)。这个非常完善的语境里有许多样式和形式,自成一体,自圆其说。博物馆里那些古代的雕塑,它们都有原来的场所,有观念的支撑,为了传达宗教教义。

Hi:这与现代主义之后的雕塑概念完全不同。
梁:所有的东西都在传达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雕塑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是后来的事儿,从此雕塑变成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东西,然后让人去欣赏。我对这个不满,雕塑再这么做下去,也就那么回事,这条线早就做到头了。

Hi:这是现代雕塑最大的局限性,不像古代的雕塑有时空概念。
梁:它变成纯粹用来欣赏的东西,这种自由是了无边际的,我觉得没意思,还是原来充满限制的体系有意思。我觉得自由一定得有个框,它对你施加作用,然后你对它有一个反作用力,这种情况下才有自由。

它应该活在更真实的关系里

Hi:所以你没有放弃雕塑,但是也不满足于雕塑。
梁:我是在找雕塑与我们生存空间的某些联系,它仅仅是一个艺术界的产品吗?这有点单薄,没找到之前,做雕塑就是做雕塑产品,没有艺术问题,只有艺术体制。

Hi:所以你开始追古?
梁:对,但是又不能复古,古代可以让你认识到一种纵向结构性的东西。我真的不能仅仅做一个“形式爱好者”的雕塑,它应该处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里,它的位置在哪里,它要干什么,我对这个耿耿于怀(图8、9)。

Hi:比如说?
梁:现在讨论雕塑的重点也不在西方或东方,而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就是“雕塑的发生”有一个对的环境。我亲自动手做了一个小礼物送给你,这是非常好的雕塑。为什么好?一方面它可以触摸,因为是我送的礼物你愿意摸他,抚摸的时候就想起了我。这个小物件可以随身携带,这是非常好的雕塑性,一个实际的东西,跟身体有关系,这是雕塑性。另一方面它确实处在人和人之间自然的关系里,而不是单独作为艺术品在画廊里展示的物件,她是生活逻辑的一部分(图10)。

 

[板凳:2楼] 另存为 2015-08-27 20:27:19

来源:Hi艺术  作者:王哲

 

蔡志松 写实雕塑正在走向青黄不接

 

蔡志松 艺术家
在蔡志松看来,写实雕塑正面临着全球范围内的下滑式微,而“青黄不接”更是在中国所面临的困境,但这却无法掩盖写实雕塑不可替代的独特表现力和艺术水准,以“个性的步伐走共性的道路”决定了从事写实雕塑创作的艰辛和孤独,不求绚丽多彩的形式变化,能够将千年传承的雕塑技巧自如的运用在当代,便是最大的新意。
 
 
Hi艺术=Hi 蔡志松=蔡

以个性的步伐走共性的道路

Hi:在你的创作中,故国、玫瑰、浮云等系列都遵从着雕塑创作中具象写实的基本因素,这对于你的雕塑创作来说是否必不可少?
蔡:具象写实具有独特的魅力,在雕塑创作中它的表现力更强、表现空间也更大;另外,我从中央美院毕业,学习雕塑也是从具象写实造型入手,对于这种表达方式自然更熟悉、更自如。在我的作品中,故国系列是比较刻意使用具象写实造型来创作的,玫瑰系列则没有,而是从材料语言上来思考的,玫瑰象征爱情,而铅既柔软又沉重、既易塑造又易损毁、其光泽既绚丽又沉静、既是金属又很脆弱,铅的性质稳定,但在融化消亡的刹那会释放毒素,用来阐释爱情恰如其分。浮云系列更没有着重具象表现一说了,云既具象又抽象,表达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看法。

蔡志松《浮云》在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展览现场

《平台浮云》 12.5×10×6.5cm、38×25×3cm 综合材料、不锈钢 2011
Hi:你如何将具象写实的表现力合理的应用在创作中?
蔡: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雕塑艺术也是如此,如果对具象写实应用恰当的话就会产生独特的表现力——我看重的是具象写实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够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每种艺术形式都有自身的局限性,然而自身的局限性正是它的表现力之所在,雕塑创作自然也会有其限制性,没有限制是不可能的,我上学的时候隋建国先生曾经对我说:“艺术家应该学会带着手镣自如的舞蹈”,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艺术创作就像一个熟练的杂技演员,他可以在钢丝上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却不能离开钢丝,离开钢丝就不是杂技了,谁都能跳。这其实就是对“度”的把握。总之,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各种事物的优势和劣势,并善于运用,艺术家更要有灵活性,上善若水。

《故国·颂 10》 62×54×190cm 树脂铜板铜线 2013

《故国·风2》 34×84×54cm 青铜 2003
Hi:相比较当下实验性质的装置雕塑或材料应用,你认为自己属于对写实雕塑深度挖掘的范畴吗?是否也在尝试其他方向的新突破?
蔡:我并没有特别考虑过自己到底属于哪个范畴。当然,我也曾对以往雕塑艺术的现象、表现形式等有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会在创作中自然而然的使用上,但这并不是说过去的好,现在的就不好,在主观意识上我并没有刻意强调要哪个时期的不要哪个时期的、要哪个地域的不要哪个地域的,所以我的作品应该是一种混合体,不太好界定。实验性并不是艺术独有的手段,当人们对当下或未来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只能借助实验,探讨是必要的,但盲目实验是没有必要的,也不符合艺术自身规律。有的艺术家认为不停变换即是一种突破,但这更多是在水平方向上的反复,突破应该是在纵向上的前进,有的艺术家一辈子只创作一种艺术形式,但却不断在进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突破,而且也是最难的,以个性的步伐走共性的道路,最终是对一种共性的感知,自然也会达到属于自己的高度。
在新系列、新材料、新观念方面的尝试并不是我刻意去追求的,只要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就可以了。写实雕塑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其自身的探讨是最专业的,也是最困难的,最终探讨出的价值也是最高的,因为这涉及到一种艺术门类的表现力。写实雕塑没有必要刻意寻求新意,因为具象造型本身就可以囊括很多很多鲜活的东西,如果能够把千年来的雕塑技巧在当代自如的运用出来,并符合当代语境,那就是最大的新意,所以学习很重要,尤其是长时间、专业的学习。

《大方玫瑰》 122×122×15cm  铅皮 2010
 
 
不改变现状,写实雕塑必将没落

Hi:在雕塑与装置或其他艺术形式的界限、使用材料的界限逐渐模糊的当下,你如何看待雕塑艺术的发展趋势?
蔡:雕塑的界限确实在变得逐渐模糊,采用雕塑形式来表达的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各种创作媒材不断介入,加之大众审美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将是雕塑艺术的必然趋势。但雕塑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确实还有很多劣势,创作周期长、成本高、展览耗资大、运输储存不方便、从业人员少、大众对雕塑的接触有限、价位极底等,当然,市场也是会变化的,资金会不断寻找利润高的艺术门类,现在国内雕塑的低价格已经持续快十了,我相信雕塑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了。

《瓶装玫瑰》 15×12×58cm 铅、青铜、锡 2008
Hi:你认为写实雕塑的发展前途或更深入的研究方向可能会在哪里?
蔡:首先要明确的是,专业的雕塑写实能力并不是照猫画虎的描摹能力,能把一个东西做像的大有人在,这不是我们要探讨的范畴。写实雕塑有其特别独特、特别必要的存在价值,例如纪念碑性质的雕塑等,但是当下全球艺术氛围并不太具备其发展的土壤,写实雕塑水平下滑得很厉害,有专业能力的在世的雕塑家已经剩不下几位了。这与社会发展之后大众的视觉需求也相关。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写实雕塑因为社会需求的原因形成一个群体的力量,在全球的实力还是很强的,但近20年来却在逐渐的衰弱,现在40岁以下写实雕塑做得好的雕塑家少之又少。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李象群先生在清华美院培养起来的一支年轻力量看来有些希望,可能会将中国高品位的写实雕塑小范围地再延续几十年。
现在是一个急速发展、急功近利的社会,写实雕塑需要严格、长期的训练,比其他艺术形式都要难,明显不太适合现在社会的发展需求,但这并不是说现代社会不需要这种艺术形式,而是稀缺,可惜能够意识到这种水准的人也越来越少,大部分国家的写实雕塑传承已经断裂了,中国也正处在青黄不接的状态。

《卧玫》 200×200×820cm 不锈钢 2013

 

《卧玫》局部
Hi:在教学过程中,年轻学生的创作是否对你有过启发?
蔡:现在艺术院校的扩招直接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雕塑艺术的专业性很强,本身并不需要太多的从业人员;另外,比如在中央美院,大学五年学制中,一年基础部教育实际上与雕塑没太大关系,准备考研深造的学生又抛除一年文化课备考时间,剩余的三年时间学习雕塑显然是不够的,严重限制了雕塑专业的学习和发展,如果不改变现状的话,写实雕塑必将没落。所以现在的学生与早期扩招前、精英教育下的、既具备个性思维又有专业能力的学生已经无法相提并论,加之社会躁动和市场的诱惑,造成一种混沌的现状,在我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似乎还没有能够带给我启发的经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