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纪事:当村民遇上当代艺术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792   最后更新:2015/08/11 20:26:08 by 蜡笔头
[楼主] 橡皮擦 2015-08-11 20:26:08

来源:东方艺术大家   张宗希

展览:六环比五环多一环

时间:2015/07/11- 2015/08/11

地点:单向空间.花家地店



从去年十月份开始,定位为非盈利出版机构的二楼出版社开始在其公众号陆续发布“六环比五环多一环”项目的活动信息,当听说参与的40人(组)调查结果集中在单向空间展出时,还是有些兴奋:毕竟实体的展览有虚拟展览不可取代的体验感,尽管对这个项目来说,观众对现场体验感的要求似乎不必像常规的展览那么高。开幕那天去了现场,并且很晚才到,并不是显得有多低调要避开参观高峰安静看作品,而是作为一个住在五环边上单位在三环的上班族来说,平时十五六公里路上的各种经历聚集下来,到周末基本上懒得再走动,而那天下午也确实是不好意思的睡过了头,好在单向空间因为一楼有书店的原因,经营到晚上十点。

展览中看得最久的是十余件影像:胡力夫对管庄村垃圾问题的记录片,节奏上和画面构图上电影感都比较强烈;黄淞浩对马泉营村中的乐队有了参与感,并鼓励他们组建乐队,还加入和一个保洁工人互换一天的体验,让对方来拍摄他,更可喜的是对一个钉子户院子里的拍摄,把鹅与鸽子拍出诗意,甚至大片风格;而许倬尔、王葛对于辛庄村纹身店的考察,甚至直接在店里纹了5+1=6的标志,结果过后他们发下纹过的手臂上发痒,图案边缘还有扩散。最惊艳的要数文静拍沙窝村城镇化后的草木、建筑和来往于此的人们的状态,整篇舒缓的独白配的是许立志的诗文,沉郁而抒情,颇有几分大师气象。

参与者中有艺术家、作家、高校教师、编剧、导演、初到北京的艺术院校毕业生等,涉及多个生活方面或文化现象,它是针对当地居住人群的调查,这让我想到另一个调查项目,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复调:中国艺术生态调查”(江浙沪站及北京站调查结果分别于2013、2014年展出),相比而言,后者是把艺术家当成调查对象,前者则是把活动在这个区域里的人、物、事和存在的问题当成调查对象,因而有了一些社会民生的意味。

那么,它是艺术圈的CCAV大调查吗?这当然是句有标题党嫌疑的玩笑话。就在展览不久后,还有人指出,这并不能称之为社会学意义上的调查。且不管调查目的是否政治正确,调查程度是否深入或全面,艺术家们来的还是要更生动些,起码,提供了另一种观察方式的调查报告甚至创作:那些照片、视频、影像更直观的记录了这个心脏的边缘,作为一个切片,它提醒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复杂现状:各种的无奈或不可言说,以及潜在于人们心中的渴望或焦虑。

附:“六环比五环多一环”是一个针对北京5-6环间行政村进行的艺术家调查项目;参与者选择此区域内的一个村庄,以艺术家的方式,独立或与当地人合作对此村庄的某一方面展开一次调查。调查的方式、主题皆无限制。要求参与者能够在这个村庄至少生活10天时间,每天至少8个小时,每个小时能够传回一张带有地点信息的手机定位图片。调查内容涉及环境、卫生、教育、文娱、两性、身份生活、就业、居民、生态、规划、历史等方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