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提醒人们监控无处不在
发起人:欧卖疙瘩  回复数:1   浏览数:994   最后更新:2015/07/26 10:31:58 by guest
[楼主] babyqueen 2015-07-20 11:58:18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徐婉娟

“第六颗子弹——中外艺术家联展”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拾萬空间开幕

  2015年7月18日下午,“第六颗子弹——中外艺术家联展”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拾萬空间开幕。展览由迈克·米勒策划,展出了卜云军、葛康岚、郭熙、胡庆泰、季俊、林科、吕智强、倪鸿爪、辛云鹏、叶秋森、杨俊岭、郑平平、Frederik Van Doorn、Ismail ecar共14位艺术家的作品,并在晚8点半至9点半之间,首发放映艺术家叶斐然经《第六颗子弹》电影导演倪鸿爪授权,改编再创作的同名电影短片作品。

叶斐然经倪鸿爪授权改编的同名电影作品《第六颗子弹》截频

  作为畅销书《迷药》的作者,本次展览策展人迈克·米勒曾经对人类使用致幻类药物的历史八卦秘闻做过细致的梳理,他因此宣称,所谓“迷药”,其实是感觉与存在的一个媒介连接点。基于类似认识,迈克·米勒一直以来对非主流文化中的非典型性艺术家抱有极大热情,在他看来,这些艺术家的存在一如“迷药”一般,可贵之处并不是他们有多么系统的作品,而是这些艺术家的生活本身就充满着荒诞,他们的作品只是这荒诞生活的一小部分,他们不以此为生,而以此为乐。著名主持人蔡康永曾这样推荐《迷药》一书:可以帮你从那个状态里面打通一个出口,让你得到接触另外世界的可能性。策划这一中外艺术家联展,迈克·米勒意在指出:蔡康永所说的“另一个世界”,其实无处不在。

叶斐然经倪鸿爪授权改编的同名电影作品《第六颗子弹》截频

  展览《第六颗子弹》的名字源于倪鸿爪在1988年拍摄的同名影片,导演虽然因为这部电影而终身禁影,但也因此成了一个口耳相传的传奇。影片讲述了,主人公W狗的前五颗子弹留给自己的五个舍友,替这五个人死掉的是一片树林,第六颗子弹留给W狗自己,而一只乌鸦替死掉的故事。

郭熙《贾斯文日记》 尺寸可变 共六组作品  综合材料 2012-2014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都会创造出一个殉道之物,殉道之物的存在,可以让自己与所谓的“艺术”产生距离,在相对安全的范畴内,艺术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形式。形式才会产生稳固和永恒的精神。同样的逻辑,也见诸于参展艺术家郭熙的作品。在作品《从来没有一个艺术家叫贾斯文》中,艺术家虚拟了一个艺术家贾斯文,让贾斯文替他创作,或者是他替贾斯文创作。贾斯文的存在是郭熙为自己找到的一个荒诞的身份存在,在这层身份下,郭熙的这次作品的创作得到了极大的自由,不存在所谓艺术家作品风格的问题。这是郭熙为自己创造出来的殉道物,贾斯文替郭熙干了他想干的事。

辛云鹏《20140828》录像,1080p, 25分06秒,彩色,有声,数字投影循环放映、3+AP、2014

  录像由一声枪响,演员应声倒地开始,作者通过固定镜头记录下长达二十多分钟的“假死”。作为导演,辛云鹏在拍摄过程中他并没有给予演员任何停止的口令,以至于躺在地上的演员在等待中睡着。

胡庆泰 翡翠岛 (在家人心里塑造些美好的东西)2015/录像记录,单屏录像(1分16秒,彩色,有声)/16屏录像(5秒-1分39秒,长度不一)

  胡庆泰准备了帐篷、气垫、睡袋、野餐布,准备了户外运动的衣服,准备了泳衣,选好了目的地,查阅了天气,喊上妻子,喊上父母,带上相机,开车一起去玩耍!艺术家表述到,所有的行为动机就是在家人心里塑造些美好的东西。

吕智强《凝视/抑制》A: 180×120cm,水彩纸、中国墨,2015; B: 70×70×100cm,钢材,醇酸漆, 2015

  在吕智强看来,凝视是人与物沟通的起点,而凝视这个动作或过程的动因却是不确定的,可能是偶然、主动、被动、欺骗或冒险。门总会被人打开,椅子总会有人坐下。

Frederik Van Doorn 《Mu Ti》尺寸可变 2015

  Frederik Van Doorn认为当非洲古老宗族的发声工具被中国义乌低成本的工业化生产所复制,“呜呜祖拉”并未因此它本身所具有“杀死对手”的巫术性意义,反而通过现代传播被注入了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差异、全球一体化等诸多想象。但当这想象叠加,它又开始向着噪音制造器这单纯的自在之物所回归——一次认识与被认识,反复到唯一。

杨俊岭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影像装置 2015

林科《黑客》  1分41秒  数码视频,16:9

  一个网络黑客,特别酷,他应该长得是和“班克斯”差不多的造型,这是林科的网络涂鸦作品被网友看见在搜狐网的首页。

叶秋森《三联画》影像 80cm×53cm(两侧)66cm×107cm(中间)2015

  三联画是画作的一种类型,在基督教艺术早期就已经出现,是中世纪祭坛画的主要形式。叶秋森通过影像重新演绎艺术史中经典的三幅名画,以三联画的形制装裱,使三幅画面构成一个叙事。作者旨在通过这种方式,探索贯穿于文明全程中潜在的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

季俊《道边》56 × 70cm  收藏级无酸纸微喷 2015 版数:6版+AP版

  季俊谈到:也许是去同学家的路上;也许是去少年宫的路上;也许是从百货商厦回来的路上,总之你会对某个场景、天色、气味有既模糊又清晰的印象。这种印象不单纯是因为当时的景色被记忆下来,很可能还因为之后的好事:比如一会有人请你吃饭,比如你要跟一帮人去游泳,比如运动会连着秋游又连着双休日。之后很长时间,也许你有一个滨海的同学带你去他家乡交些朋友;也许你下了飞机看着高速路产生了臆想;也许你在一个没什么人的国家的一个没什么人的学生村附近找超市,抬头一看天然后愣住了。我把一些很模糊的印象用一个虚假的方式编造出来,你看了这些图之后说不定根本没有上述闪回,而是想起了一些其他的事情。这也很好。

郑平平《无序之序》100cm×150cm 木板纸本、综合材料 2015

郑平平《右耳》100cm×150cm  木板纸本、综合材料 2015

卜云军《无题》 90×110cm  5+AP  ink jet print   2015 

葛康岚《穿越吧!风中的少年》17.6×25cm ×10 手稿 2015

  《穿越吧!风中的少年》小说中的主人公名字叫杨伟。虽然杨伟没有考上大学,只好打断了右腿,把残肢架到自己头上,天天在地铁里巡回展览,但它还是讲述了一个热血励志的穿越故事。参加本次展览,葛康岚笔下的杨伟终于进入了展厅。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