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弗最新纪录片《 Remembering the Future》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0   浏览数:1910   最后更新:2015/04/10 21:30:20 by 另存为
[楼主] colin2010 2015-04-10 21:30:20

来源:798艺术

展览第一部分 照相在中国:1845-1895


泰康空间的展览“在中国:早期照相与工艺”由葛磊担任策展人,同时他也是所展19世纪中国摄影作品的收藏者。观众们大多着迷于照片中的人物姿态、衣着、神情,黑白为主略微泛黄的色调更为它们蒙上了往昔的朦胧面纱。但这些终归是我们一厢情愿赋予展品的“艺术”之感,葛磊的兴趣更在于围绕摄影将与之相关的西方殖民扩张、中国早期城市化进程、摄影工艺的发展与推广等等错综的线索一一缕清,编织出全面的历史图景。


I ART:你的收藏线索是什么时候开始清晰的?


葛磊:这与英国摄影史学家泰瑞·贝内特在2009年《中国摄影史》系列第一卷的出版有很大关系,因为长久以来国内这方面的知识过于陈旧和失实,我们就像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大量不被了解甚至听都没听说过的中西方摄影师被介绍出来,完全改变了以往我们对中国早期摄影的认知。我就开始一边关注这些新的研究,一边通过一些渠道从国外买回一些照片。一方面因为这个阶段的摄影师还相对较少,一方面因为财力有限,我很快就把研究和收藏的时期确定为19世纪之内这个阶段。


I ART:你的展厅布置呈现了中国早期摄影与被西方殖民进程的重叠是么?


葛磊:不是重叠,是一体的。现存最早关于中国的照片是1844年法国海关官员于勒·埃及尔在澳门和广州拍摄的,而埃及尔是前来签署中法《黄埔条约》的拉萼尼使团中的一员;中国已知最早的照相馆是1845年由美国人乔治·韦斯特在香港开设的,而韦斯特又是前来签署中美《望厦条约》的顾盛使团中的一员。在此之后,从最早开放的五口到《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依次开放的口岸,摄影术伴随着殖民主义同时到来。在展览第一部分“照相在中国”时间截止的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日本割占,随即岛内出现了第一批日本照相馆,而内地也彻底向西方敞开,现代商业在大中城市兴起,照相馆开始普及。这一过程中,更方便的干版代替了湿版,明胶作为胶合剂代替了火棉胶,赛璐璐胶片也开始出现,将逐渐取代玻璃,电被应用于室内照明,照相馆不必再靠天吃饭,技术的发展为商业的传播扫除了障碍。

辉来影相 香港 1860-1870年代 手工上色名片格式蛋白照片


I ART:展览第一部分展示的是名片格式照片和橱柜照片,能否介绍下这两种照片?


葛磊:这是19世纪继银版照片、安布罗法照片之后全世界照相馆流行的纸质照片的两种形式。其中名片照片的诞生要早,在1854年由法国人迪斯德里发明,它每次使用一张完整底片的1/8进行拍摄,因为蛋白相纸较薄,需再裱于一张2.5英寸乘4英寸的卡纸之上。橱柜照片出现于1870年代,同理于名片照片,它每次使用一张完整底片的1/4拍摄,再装裱于一张4乘6英寸的卡纸之上。名片照片在19世纪末逐渐消失,橱柜照片则使用到了20世纪之初,此后虽然明胶银盐照片纸张已经较厚,不再需要卡纸衬托,但还继续以各种不规则变体的形式延用了一段时间。


I ART:当时的摄影风格是否受到绘画的影响?


葛磊:这个问题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你在泰康空间的展厅可以看到,有许多照片并不是真正的照片,而是翻拍的绘画作品,最多的是船舶画和港口风景画。我们现在知道,可能因为受摄影冲击最大,19世纪的本土摄影师许多都是从画家转行,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广州十三行地区油画、水彩画的外销画家,已经习惯和西方人来往,小部分是延续了明清人物画传统的肖像画家,使用波臣派技法,以绘制祖宗肖像和死者肖像为主,这两类基本都是被主流的艺术圈无视,瞧不上眼的那种。但绘画的经历一定令他们对用光、构图、服饰、陈设、上色有胜常人之处,他们中的许多在经营照相之余仍操画笔,绘制肖像、风景和船舶画。而照片有时也会成为临摹、放大的对象,也一定对传统肖像画的光影、透视、比例带来一些改变。有时风景、船舶画也会被翻拍、印制成照片来销售,有比油画廉价和便于携带的特点。

巴黎世博会上的福建茶女念亚彩和周亚妮,Bertall照相馆(巴黎),1867年,名片格式蛋白照片

I ART:展览的第二部分“从西向东看”非常有趣,为什么说这一部分是西方人选择性观看到的中国?


葛磊:摄影术的出现使不能亲自踏上东方土地的西方人足不出户欣赏到更为真实的东方。尽管大多数西方人此时对东方的理解仍停留在马可波罗时代的幻想当中,许多上层西方人的家里被来自广州的工艺品塞满,布置成奇怪的洛可可风格的样子。但转变也在发生,透过照相机西方人开始看到东方不仅盛产茶叶、瓷器和丝绸,也同时出产侏儒、烟鬼、妓女和三寸金莲——这几乎是每个在19世纪来华的摄影师所钟爱的题材。就连约翰·汤姆逊这样伟大的摄影师也不能免俗,在厦门,他通过当地人费尽周折说服一位裹足的妇女解开缠脚布,如愿地拍到了一张赤裸双脚的照片。另一方面,即使口岸在不停的增多,西方摄影师也很难深入内地进行拍摄,中国还没有完整地在西方人面前展现出来。


I ART:这些早期摄影工艺的现状是怎样的?

葛磊:展览中的这些工艺一些既是拍摄工艺又是成像工艺,如达盖尔银版法、安布罗法,一些是拍摄工艺,如湿版火棉胶法,一些是印相工艺,如蓝晒法、蛋白印相工艺。大部分的工艺都只有少部分人还在使用,其中一些是艺术家,把它当做一种创作媒介,一些是纯粹的业余爱好,比如这次展览达盖尔银版照片的刘宝奎先生,他平时在金融机构工作。很多工艺学起来并不困难,但做好却不容易,不经过长期的实践是很难保证品质优良稳定的。现在是快速消费的时代,都讲求高效,制作蛋白照片的孙诺告诉我,他仅涂布好蛋清的相纸就要先放置两到三年时间,不是谁都有这样的耐心。(采访/郭毛豆)

孙诺 时间的灰烬(蛋白印相)2011


注:作品图片均由泰康空间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