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艺术家的价值
发起人:胡砚lia  回复数:0   浏览数:1560   最后更新:2015/03/30 14:56:10 by 胡砚lia
[楼主] babyqueen 2015-03-30 14:56:10

来源:新视线

与物平等:账本、电脑、电话、钱包、监视器等喘起气来均不在话下

点击视频01'07


视频拍摄/制作_小甜腥

▲采访时,王郁洋偶尔聊到儿时的经历时会有些东北口音,透着些放松,聊到作品,给人感受最多的还是专注和严肃

黑桥村诡异的生态环境就像是更为庞大的现实的缩影,据说黑桥市场对面的常有垃圾的健身中心,旁边铁栏杆围着的盒子一样的空间里,养着别人看不见的孔雀和藏獒。而集装箱这样稍小一些的盒子,被改装成了打工子弟的教室。在黑桥,人、自然和人造物的关系很明显也很复杂。

2007 年,王郁洋将工作室从环铁艺术区搬到了黑桥艺术区。

王郁洋认为人造物是有生命的,人和物,似乎应该是平等的。物像人一样,同样具有表达自己的作为独立存在个体的自我认知的权利。为此,他曾用橡胶、机械装置制作了一系列可以呼吸的物品,账本、电脑、电话、钱包、监视器等喘起气来均不在话下。

▲照片中的空间是他在黑桥艺术区A区的700平方米工作室,经常用于展览前作品的调整(“脏活累活”通常在黑桥艺术区D区的工作室完成)。工作室一角的桌上摆着很多工具,旁边一个小茶几还摆着很多充满回忆的物件,比如王郁洋小时候看的小人书
物伴随着人类的进程,“也在做着改变世界的事情”。人、人造物和自然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共存关系,王郁洋眼中人的民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物的民主”,但人们对待物的态度和关系,似乎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情景,他在2007年用一万盏节能灯创作而成直径4米的《人造月》的背后,呈现出了人们对人造物和自然复杂的认识:电灯的发明原本是为了照亮夜晚取代自然,但人们又无法忘掉自然,这时候节能灯应运而生,但一万盏节能灯汇聚成一个巨大的月亮,真的就可以取代自然了么?有的观众干脆指出这个作品太费电了,但王郁洋说真正费电的并不是它,于是这又成为了一种嘲讽。

2013 年,王郁洋前往清华大学请“降落伞小组”帮忙,将选取自《圣经》,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词等涵盖生活不同层面的文字转化成二进制码。又将二进制码输入到3D Max软件中,通过特定的运算过程,转换成拥有尺寸、材质、色彩的3D 雕塑模型,最后来到工厂,和工人们一同将电脑中的模型制造出来。

这些抽象的雕塑,即是王郁洋“划线者”个展的作品。复杂的制作工艺背后对应着近乎“拧巴”的表达。文字通过计算机的转化成为唯一的代码,唯一的代码又生成唯一的图像,不再具备文字原本的意义。观众初观作品会对作品的形态、名字产生自己的理解,但这种理解在得知作品是源于一段不相干文字时,他们的认知就会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在观众意识到作品是计算机作为独立个体对于人类语言文本的解读时,又似乎可以进一步调和。

这就像实现了“物的民主”。

王郁洋的作品

▲《人造月》 ,节能灯、金属骨架,2007 ,这个由4500 根节能灯组建的“月亮”永远不会像真实的月亮那样,有人们看不到的黑暗一侧

▲左侧作品为《奇闻》,2013,右侧作品为《弹》,2013

▲《证据》,2013

▲《可疑》,2013

▲以上五件作品全部来自王郁洋“划线者”个展

▲《光,像羽毛一样飘落》,2012


Q&A

对于展览“划线者”,你说“想要做出的其实是一个看起来特别像当代艺术的东西”,这句话应该作何理解?
我使用了新媒体艺术的手段却制造出了当代艺术的形态。矛盾与质疑存在于整个作品之中。表达超越于艺术类型的界限。

“划线者”个展中的作品,将你所选取的文字通过电脑转化成为二进制码,然后再通过三维绘图软件生成雕塑的模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可控和不可控的地方都在于哪里?
当选用电脑逻辑的时候,生成的形态便是唯一的。可控在于之前的文字选择与之后制作时的人为痕迹。

人为痕迹指的是?
理论上我可以把它们做得更有工业感,我可能通过3D 打印的方式实现,但最后我采取的办法是照着电脑生成的图像制作,保持了人制作东西时的状态。作品焊点的多少,材料(比如生锈的或者不生锈)的选择,都是很个人化的东西。

你之前提到过“物的民主”的概念,那么你理想的“物的民主”会是怎样的情景?
的“物的民主”会是怎样的情景?在创造与使用“物”的同时认知“物”的表达与存在,而非主宰者的武断与盲目。“呼吸”系列开始时就已经在讨论这个问题了。虽然很多的尝试仍然带有主观性,但这只是出于借用物的表达。

你说你相信神的存在,但不相信具体的神明,那么当你在通过作品表达认知的可能——比如通过《再造登月》表现出自己对历史、政治的质疑时,整个创作的过程是否具备仪式感?
我只相信在我们解读世界的同时存在其他的解读与认知。仪式是人创造出来的,是针对无法解读事物的崇拜与震慑他者的现场。

你也说过你并不认为世界是有规则和规律的,那这是否也意味着,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总是片面的?
你对世界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人,而不是很客观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认识世界这件事是永远不可能的。地心说这个理论蒙昧了人类1500年,1000多年的时间人都在自己的概念里活着。

而在那些呈现出质疑、矛盾的作品背后,你是个严肃的充满猜疑的人么?
质疑、纠结、焦虑是重新解读世界的良药。沮丧是历程中不可逾越的节点,同时也是驱动力和自毁力。性格与情绪是成为创作的可能性,纵然是抗衡与顺从。

那你会因为质疑、纠结、焦虑而感到痛苦么?
质疑、纠结、焦虑可能是属于痛苦范畴的词,但对于那些愿意对世界做出一些解释的人,焦虑其实是动力。往往你没有焦虑的时候,你可能更痛苦。

谈谈黑桥村这个因为环铁而发展滞后、人口密集,因为艺术家等群体的居住而生态奇特的村子给你的感受吧。
在黑桥我除了工作很少接触其他艺术家,即使很要好的朋友,因为那里是一个与我生活完全不同的区域。在脏乱差的环境中营造一个纯净的空间似乎是很有趣的事情。

王郁洋的玩意儿

▲2007年作品《再造登月》创作前所准备的小模型参照物,曾经一直放在王郁洋的台式电脑的显示器上,后来电脑坏了扔掉,这两个模型还留着

▲小时候最喜欢的一种弹珠

▲在中央戏剧学院舞美专业学习时做的模型

▲曾经做模型时使用的放大镜

▲在国外买的已经生锈的开瓶器

▲2006年在上海科技博物馆买的像玩具一样的人体模型

[沙发:1楼] guest 2015-03-31 13:28:45
和没顶比这属于小微企业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