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背后的世界:杨洋和张玥谈《不明真相》
发起人:愣头青  回复数:1   浏览数:2761   最后更新:2015/01/30 16:44:38 by guest
[楼主] CDMOCA 2015-01-27 13:30:54





活动名称:

《吾圄计划——行动与图像的共生》

          第一回:想起蒙德里安

策 展 人:蓝庆伟

艺 术 家:周斌

活动时间:2015年1月31日14:00—17:00

活动地点:成都当代美术馆·C厅

全程支持:《美术文献》、《艺术当代》

—————————————————————

活动介绍:

2015年·12个月·12个行动,“吾圄计划:行动与图像的共生”是由艺术家周斌的12个独立作品构成的系列方案,每月一回,

一年时间来讨论行为艺术领域中“行动”与“图像”的关系问题。该计划发端于周斌2013年完成的作品《99个赌徒》和

2014年年初完成的作品《终南山计划——踪迹成谜》,但本次计划制定了更为明确的问题核心,并显示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意

图。“吾圄计划”由蓝庆伟策划,并全程提供学术支持,对整体计划和12件具体作品分别展开讨论。“吾圄计划第一回:想

起蒙德里安”将于2015年1月31日在成都当代美术馆(C厅)实施,届时将邀请观众参与,在与艺术家的互动中完成本次计划。

——————————————————————————————————————————————————————

周斌简介:

1970年出生於中国西安,1990年毕业於西安美术学院,1994至1997年先后在北京圆明园和宋庄进行油画创作。1997年移居

都后,周斌放弃了油画媒介,开始以行为、装置和影像媒介进行艺术创作,而在2002年后,基于行为艺术在中国被妖魔化

臭名昭著和被市场边缘化的现实,他刻意将自己的工作范畴聚焦于行为艺术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



2003年后,周斌开始广泛参与国际间的艺术活动,曾在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菲律宾、越南、缅甸、印尼、巴基斯坦、

荷兰、英国、美国、西班牙、以色列、德国、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家进行艺术创作、驻留研究和主持工作坊。

为推动行为艺术的发展,周斌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的组织工作。2007年创办UP-ON(向上)现场艺术空间,组织了诸如UP-

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中日行为艺术交流等众多的国际项目。2012年5月始至今,周斌被邀在四川美术学院和四川大

学艺术学院讲授行为艺术课程。

——————————————————————————————————————————————————————

每周一闭馆

开馆时间:10:00—17:30

   咨询电话:028—85980055


   成都当代美术馆地址: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大道天府软件园C1楼



[沙发:1楼] guest 2015-01-30 14:44:17
兄弟伙给周哥扎起
[板凳:2楼] guest 2015-02-03 22:22:31

2015年·12个月·12个行动

“吾圄计划:行动与图像的共生”——第一回:想起蒙德里安


文/蓝庆伟 

吾圄计划:行动与图像的共生”是由艺术家周斌的12个独立作品构成的系列方案,每月一作,用一年时间来讨论行为艺术领域中“行动”与“图像”的关系问题。该计划发端于周斌2013年完成的作品《99个赌徒》和2014年年初完成的作品《终南山计划——踪迹成迷》,但制定了更为明确的问题核心,并显示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意图,对于“吾圄计划”本身,周斌的描述为:即预设了明晰的创作路径和问题区域,也留足了实验变化的空间。吾圄计划由蓝庆伟策划,并全程提供学术支持,对整体计划和12件具体作品分别展开讨论。

“吾圄计划第一回:想起蒙德里安”2015年1月31日在成都当代美术馆(C厅)实施。在作品概念和现场构想两个板块,周斌在作品实施之前做了以下的具体描述:

作品概念:

构建一个混沌的现场,它不是惯常经验中的行为艺术创作模式。它像是一个聚会,参加者是不期而至的观众,气氛轻松,像朋友聚在一起交流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惯常在行为现场创作中存在的主客体角色被模糊掉,没有表演者,也都是表演者。每个人都在这段时间里散发出能量,自然而然的体验和参与其中。现场的一切被影像记录下来成为影像,被绘画记录下来成为绘画,或以其他媒介方式自然的生长出来。

现场构想:

这件现场作品围绕艺术家蒙德里安的话题展开。时间从下午2点到5点,共三个小时。现场分成两个区域:一是关于蒙德里安的绘画区;另一个是关于蒙德里安的对话交流区。观众可自由参与到现场绘画中或对话部分。

绘画区由一位熟练的木工师傅主持,在他的引导下,参与的观众和他一起用墨斗在宣纸上弹下墨线,方向和位置由观众决定。每次只允许一个观众进入绘画区参与绘画,时间不限。

对话区播放有关于蒙德里安的影像作为背景,参与的观众闲散落坐在地上的蒲团上。对话采用轮换主持的方式,交流关于蒙德里安的任何话题,可以即时用手机在网上查询相关内容与大家分享,像一个互助式的公共教育活动。

现场从明亮的灯光骤然变暗开始,而在灯光骤然亮起时准时结束。

与作品构想不同的是:在行动现场的入口放置了一只蓝色手机在不断的重复周斌事先录制的话语——“想起蒙德里安只不过是个借口”,当策展人宣告行动开始后,周斌与播放自己
语音的手机对望,所有观众均需从两者中间穿过;当观众进入半昏暗的展厅,首先看到的是远处柱子旁一位三岁小女孩在“临摹”蒙德里安的绘画、放置宣纸的长桌(两盏灯投射)、投放蒙德里安纪录片的投影墙;大概五分钟左右,“绘画区”由两位木工师傅开始在宣纸上用墨斗弹线,弹线开始后观众开始围绕“绘画区”;当观众被弹线吸引后,周斌开始在观众背后的柱子上用蓝、红、黄三种水笔(分次)旋转自由划线;这之后“对话区”先由王娅蕾、崔付利等人落座开聊,在落座观众不断增多后,周斌时常进入其中并用较大分贝的声音来介入谈话,当有观众接过话题后,周斌离开并实施了手持围巾拖地在展厅行走的现场行为;在“对话区”对话进行到后半程,周斌开始用裸露的上半身站在投影仪前充当幕布,并不断地用手指在身上划横线与竖线,并逐渐划成红色;在“对话区”的闲聊过程中周斌实施了“冥想”和“声音”练习两个集体性行动。在实施完“你真觉得蒙德里安是一个借口么”声音练习后(展厅照明灯该行动实施前亮起),集体合影宣告结束。


2015年2月3日

[地板:3楼] guest 2015-02-25 09:47:11
[4楼] guest 2015-05-06 21:15:31

《吾圄计划——行动与图像的共生》第一回:想起蒙德里安


对话:

蓝庆伟(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

周斌(艺术家)

2015年2月,成都


蓝庆伟:为什么选择在2015年实施“吾圄计划”?每月一次的全年12次行动与你之前所完成的“30天计划”有什么不同?

周斌:“吾圄计划”是一个多媒介作品共时创作完成的研究项目。近年来也一直在琢磨着,做过一些尝试,今年是想用一定的工

作密度集中精力有针对性的去深究一下。“30天计划”还是属于行为艺术媒介范畴在方法论上的一个探索。但“30天计划”让我

掌握了了如何在大密度的工作压力下调整好自己的工作生活状态,这一点对顺利完成“吾圄计划”会很有用。


蓝庆伟:整个计划的标题是“吾圄计划:行动与图像的共生”,在标题中突出强调的是行动与图像共生的问题,而舍弃了

以艺术家名字直接作为标题的命名,在你所从事的艺术样式中,“行动”与“图像”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问题?而你希望

通过此次计划期冀探讨的有什么样的问题?

周斌:这两年我开始考虑创作媒介上的多元化。1997年我放弃了多年的油画创作,转入行为艺术、影像、装置艺术的创作。2003年

开始,我又刻意将自己的创作媒介聚焦在了行为艺术上。原因有两个:一是行为艺术这种媒介语言本身让我着迷,有爆发力、自由

开放、充满可能性,值得自己花费精力去深究;二是行为艺术在现实中被妖魔化变得臭名昭著,同时被体制与市场边缘化,这种遭

遇与境况在我骨子里激起了对抗情绪。艺术对于我来讲类似于一种信仰,要常想到死,才知怎么活的处世态度让我比较坚持自己的

价值观。2008年后,行为艺术的处境在好转,我也开始对多媒介的创作有了些自己的想法。在我过去的行为艺术创作中,行动永远

是中心,而图像往往属于附属品和文献角色。“吾圄计划”将在独立作品的层面给图像以确认。


蓝庆伟:这个计划发端于你2013年完成的作品《99个赌徒》和2014年年初完成的作品《终南山计划——踪迹成迷》,能否

介绍下这两个作品与之前你所做作品的区别,又是什么样的问题意识促使你希望通过一个全年的计划来完成不同的方法论

探讨。

周斌:前面我说,在过去的行为艺术创作中,行动永远是中心,而图像更多的是附属品和文献角色。《99个赌徒》和《终南山计划

——踪迹成谜》这两件作品是我尝试在行为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同时并行的展开其他媒介作品创作的开始。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任何

图像和物品不再是行为艺术创作的附属品和遗留物,而是有着在作品创作层面的独立与自足。

如何整合不同的媒介展开创作呢?我确认的是要植根于自身一直以来的价值系统向前掘进,用符合自己的工作逻辑、线索和方法去

实践。行为艺术的过程和时间性、现场感、参与和互动等等这些语言方式应该在媒介拓展的创作中鲜活的存在,工作的过程不是仅

仅为生成图像的无创造力的劳动,也不能让图像仅仅是行为创作后的副产品。

2015年的“吾圄计划”,12个行动现场创作将同时产生12件其他媒介的作品,平面绘画、雕塑装置或图片影像,这些作品将与行为

现场艺术的创作共时共生,各自有其独特的价值,脱离了其媒介本身惯常的生产方式。


蓝庆伟:“想起蒙德里安”行动开始后,你站在空间的入口(入口宽度大约有1.2米),面对着蓝色的手机,手机里重复播

放着你个人提前录制的“想起蒙德里安只不过是个借口”。这一动作是否有指向性?这一动作是否有向阿布拉莫维奇致敬的

含义在里面。

周斌:哈哈(笑),那是完全偶发的一个选择,是我在你宣布观众可进场后2秒之内产生的想法。我设想当观众入场时遭遇到这一情

景,情绪会被瞬间调动起来,促使其从松弛的日常情绪调整到对现场的专注体验中。我也想到了阿布拉莫维奇,但没有刻意致敬的

思。


蓝庆伟:现场的观众注意到,此次“吾圄计划”第一回:“想起蒙德里安”作品现场与你以往为行动主角的现场有着很大的

不同,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一个临摹蒙德里安画作的小女孩在展厅的角落,大概四五分钟后两个木工开始在事先准备好的

宣纸上面用墨斗开始弹线,这样的安排更具剧场感,而你作为艺术家主体抛弃了作为行动主体的思考是什么?

周斌:我想将整个空间打造成一种完全沉浸式的、感官性的环境。整个现场呈现了一场声音、行为和色彩的交响,让大家有参与式

的体验。当观众进入光线昏暗、空荡荡的展厅时,第一眼看到的景象是:角落里,一盏落地灯下,一个3岁的小女孩独自一人趴在地

上画画儿。如你所说,这有戏剧感。如果在过去,我会很排斥这个说法,而如今,在创作实践上我希望模糊这些边界,不拒绝任何

可能的媒介手段,也不刻意隶属于任何既定的系统或类型,在构想作品方案时我完全尊重并自信于自己的直觉判断。

在这个现场,我想把观众引入一个象梦境般虚幻的超现实场域,一种开放与自由的对话在现场随机流动。当他们正在颇为不解,但

又饶有兴趣的看小女孩在纸上胡涂乱画时,现场的另一个区域,两个木工师傅开始在聚光灯下的画案上,用墨斗在宣纸上重复的弹

墨线,而目光游移中,又和一位围着柱子行走画线的行为者不期而遇,现场仿佛是有许多路径,在向不同的方向延伸,不知下一刻

又会与何种景象遭遇。之前大家预想的是来看我的行为作品现场,可想象中的行为主体并未出现,大家共同身处在一个碎片化、无

逻辑、非线性发展的现场之中,主客体不明确,混乱但又可触、可感,身心经历的深刻而丰富的经验难以用语言描述,我是刻意要

制造读解的困境,排斥明确意义的存在,动摇观众已有的行为艺术经验。


蓝庆伟:“想起蒙德里安”持续了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而你在整个现场有点像幽灵一样,观众很难把握你在什么时间、什么

地点做什么样的行动,这是经过了特定的安排?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偶发性?

周斌:就像活动开始时我突然站在入口处,抬头紧盯播放录音的手机的举动一样,所有我在现场的创作都是即兴的偶发行为。我不是

大家在现场观看的唯一的创作主体,我定义自己的角色既是演员也是导演,作用是把现场所有可利用的资源串起来成为项链。


蓝庆伟:采用宣纸、墨斗弹线的方式似乎是在用偶然性来消解蒙德里安理性绘画,在这一过程中,选取中国传统的绘画材料以

及运用一种民间木工工具的手法是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周斌:这次活动的名字叫“想起蒙德里安”,似乎所指明确,其实不然。在现场,当职业艺术家邱光平看到工人弹墨线时说这是在解

构蒙德里安的绘画,而人文学者白郎在现场的讨论环节中解读到宗教指向,艺术批评家张颖川又感慨现场在艺术语言方面的自由与开

放,也有观众追着我问你们这里是在干什么?……..而我感兴趣的除了去构建这样一个整体暧昧的场域,还有具体的例如两个工人用

两个小时的时间,重复在纸上弹墨线的过程,还有现场观众的参与互动。最终完成的那张画在视觉上很棒,当然这是其次,以风格或

色彩等传统词汇来思考绘画已没有意义,更重要的,绘画应能体现其背后的创作过程和时间的流动,有它独特的生成方法。


蓝庆伟:在行动现场持续最长时间的视觉主题一个是宣纸弹线现场,另外一个是蒲团围坐的“聊天”现场,一个是制作图像的

现场、一个是消解图像的现场,他们没有任何的关联性,放在一起也显得让人摸不着头脑,它们唯一的共同点都是行动本身,

这样的场景设置与你所探讨的图像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周斌:整个现场是由自由而局部的生产构成的。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观众穿梭在现场的各种图像、声音以及投映在墙上的自己的影子

之中,主动或被动的参与讨论发言,动用身心进入冥想练习和声音作品的创作,这都增强了身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碎片化的现

场图景所造成的混沌情绪会自行分流并抵达观众。

在这个现场中,有些图像被渐渐的创作生产出来,成为可留存的独立作品,有些图像转瞬即逝,仅能存在于记忆中,有些图像被影像

记录,成为后期文献。无论它们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所有的可能性都是之前精心构建的,都是这个现场重要的一部分。


蓝庆伟:在“聊天”的现场,发现你有几次加入现场的动作,而在这种闲聊之中,你将你在行为艺术课堂教学的“冥想”与

“声音”两个联系加入其中,让一种闲聊的状态突然被一种有规则的集体有序活动来代替,你是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参与

虽然并不固定,随时发生替换,但他们似乎没有对这种从无序到有序的行动产生厌烦,参与者的反应效果是否是你计划的

效果?

周斌:这个现场就是要模糊掉创作主体和观众的身份界定,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某一时刻很自然的成为主导者。聊天被设定为这个现

场的重要环节有两层考虑,一,聊天能够迅速把观众从被动观看者的身份状态中拉入到创作主体的状态,这有效地模糊掉了所有现场

人员的主客体身份;二,聊天可以去除现场惯常的作品感,而话题虽然是从蒙德里安谈起,但很快可能被扯到交通问题、宗教话题、

现实生活等等五花八门的方面,现场的确也是这样的效果。这些年我自己参与行为艺术教学的经验的确也起了作用,可以敏锐地对现

场所发生的状况做出及时的反应,并通过组织大家共同参与即兴的创作和自己的偶发行为来把控整个现场的节奏和方向,我很着迷于

这些不可预测状况下的即兴发挥。


蓝庆伟:在整个过程中,你自己大概有以下几个行动:与播放“想起蒙德里安只不过是个借口”的蓝色手机对站在展厅入口、

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在白色柱子上划线、拉着自己的黑色围巾在展厅内行走、将自己裸露的上身作为蒙德里安投影的幕布并用手

指在上面画蒙德里安经典作品中的线条。能否介绍一下这几个行动的用意?这其中的关系是什么?与“想起蒙德里安”的关系

是什么?与你所讨论的图像与行动的关系是什么?

周斌:第一个前面谈过,绕着柱子顺时针重复行走并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笔在柱子上画线是个偶发行动,是呼应两个木工师傅在

宣纸上重复弹线的举动;拖着围巾在现场走直线拐直角和用手指在身上画方块儿,都是即时的在现场制造兴奋点,是偶发的随机创作,

但现场要有即兴环节是之前就确定好的,和聊天对话、弹线绘画等环节一样是构成整行为现场的重要部分。

这个现场起名叫“想起蒙德里安”,是之前听一位木工师傅在看到蒙德里安的画时说的一句话:这象我们用墨斗画的格子。这个现场

的图像、行为、话题都和蒙德里安有关系,但也并非一定要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我的兴趣点在于这个现场作品在艺术本体语言层面的

实验与推进,兴趣在于和这个现场同时诞生的那件独特的平面绘画作品,而其他的,正如挂在现场入口处的手机里重复播放的话:“想

起蒙德里安只不过是个借口。”


蓝庆伟:“想起蒙德里安”的方案是我们很早之前确定的方案,在将近方案实施前的10天左右,你有用其他的两个方案来代替

“想起蒙德里安”方案的动议,能介绍一下这是出于什么样的担心?而这种担心是否在“想起蒙德里安”作品实施之后有了一

种释放?

周斌:做现场创作的人可能都有这个毛病,只要作品还没有开始实施,就一直要想还能怎样调整会更好,甚至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有

偶发的念头去改变既定方案。实际上也正常,任何作品在完成之前艺术家都会不断调整,只是行为艺术是在展览现场才进入创作。

“想起蒙德里安”的方案也是处于这样的不断调整中,但这次又有所不同,整个《吾圄计划》项目是尝试在行为艺术的过程中共生出

其他媒介的作品,需要从至少两种媒介的角度考虑到作品的完成度。提出换方案,是因为我始终觉得这个方案中绘画的部分很精彩,

但行为部分弱了些。如果不是你的坚持,我会用另外两个更行为的方案替代,那两个从行为艺术语言上比较规范保险。现在回头来看,

这个险冒的值,就我过去的行为创作来说在许多方面都小有突破。当然在作品开始前的几天,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我已经对作品

的整体水准有了信心。


蓝庆伟:你所提到的这种“梦境般虚幻的超现实场景”的构造是否是来源于你之前在行为艺术创作过程中个体的感受?而在这

种场景的构造方面将个体感受放大,让更多的观众能在其中有共同感?

周斌:我个人比较抵触在艺术创作中有过于清晰的叙事,而是更强调感受性和荒诞性。艺术创作的过程不是要条理清晰的说事儿,而

是引领我们进入经验之外的世界。观众要在感到困惑、惊奇、被触动的情况下调动自身的主观能量去做出反应,寻找出路。我并非是

放大自己的感受迫使观众有共鸣,而是要制造混沌和紊乱,并吸引观众进入其中,调动自身的反应机制去应对、去获取独特的体验。


蓝庆伟:关于绘画的媒介拓展实验、行动与图像间关系的探索,在实施完“吾圄计划”第一回之后,对后面的行动实施是否存

在着刺激和影响。

周斌:完成这个现场后,我既对整个《吾圄计划》的认识更清新明确,确认是值得用一年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的作品计划,同时也感

到压力巨大,一是创作本身的难度,另一个就是创作时间的紧迫,每次除作品之外,还有很多事儿要处理。现在已经是2月份了,这个

月的作品计划还有许多事情没有确定。有时凌晨醒来,一想到作品的事儿就睡不下去了。不过我相信自己的爆发力,活儿越紧、压力

越大,我会越兴奋、越来劲儿,职业运动员吗,哈哈(笑)。


蓝庆伟:之前你提到在罗马看到过一次阐释经典绘画的现代舞表演,对你有着较大的震撼。“想起蒙德里安”更像是从图像到

行动的一种阐释,从整个的行动过程来看,这完全不是一次由自身行为过程而留下的“遗留物”,更像是一次由“借口”所引

起的哲学对话,这样的考虑在你媒介拓展实验中有什么样的意义?就目前来讲其是否构成一种方法论实践。

周斌:对,去年我在罗马的21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看到一群舞者演绎达利的一幅人体摄影作品,给我印象深刻,颇受启发,坚定了自

己今年执行这个基于行为媒介的跨媒介创作计划。“想起蒙德里安”是从绘画图像到行为现场双向推敲形成的创作计划,这个创作计

划的关键点在于不同媒介作品的共时共生,不是单向的单一媒介作品生产,那个舞蹈是单向的对摄影的演绎,还是属于舞蹈创作,而

不是在舞蹈创作的同时要创作新的摄影作品。

《吾圄计划》是对艺术本体语言的方法论实践,我的兴趣点不在图像本身,而在于创造这个图像的过程,也就是说,怎么画比画什么

更重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