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个展 北京公社
发起人:luluc  回复数:11   浏览数:2773   最后更新:2007/03/25 02:09:19 by
[楼主] 娱记 2007-03-18 17:14:09
艺术的历史与修正




  文章来源:艺事后素现代美术馆  

History and Vision in Art


邮 箱:zhongguoyishushi@126.com



展览地点:
第一站: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南山路218号)
展览时间:2007年3月23日—27日

第二站:艺事后素现代美术馆(南京·北京西路72号3号楼)
展览时间:2007年4月


主   办:艺事后素现代美术馆
承   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顾   问:曹意强   张 坚   吕 澎
展览指导:海 波   陈 默(成都)

策 展 人:蓝庆伟   陈海涛

展务负责:王娅蕾
包 茜
陈淡宁
联   络:赵 娜
洪 羽
刘 璟
宣传推广:张书彬
王 宁
设计监督:陈妍晖
戴春艳
平面设计:陈 默(成都)

参展艺术家:
王 杏 王宁宁 王亚霞 王 亮 包 茜 叶 锴 刘 菡 李 冉 潘 洋
李妍嘉 刘小琳 刘晨旭 刘雪飞 李国华 李良勇 何泳霖 陈妍晖 陈立青
陈志远 赵 莹 陈伟颜 邹 晨 邸可新 张宋振 金振江 张春华 周澍天
赵 娜 赵 潇 段晨光 洪宇澄 郭奕麟 郭立军 费秋生 蒋坷均 奚秀霞
高桂子 高 曦 徐志香 黄文蕊 渠国强 谢 孜
     
批评家:
卜 欣 王道杰 白晶文 李 清 李 琪 李 静 刘晓玲 刘 璟   吕明翠
闫信利 陈淡宁 陆蓓容 张书彬 杨秀才 杨倩倩 洪 羽 钮俊卿 禹培龙
陶寒辰 钱乃婧 高松寅 慈玥剑 谭 洁 穆 争 薛 路













序言




本书是对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二年级“20世纪中国艺术史”以及综合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进行的一次教学设计的结果。史论系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有写作艺术史的基本能力,尽管写作艺术史的专业能力显然不是四年学习中就能够培养起来的——对于个别同学来说也未必,但这不是不给学生进行写作机会的理由。鉴于上学年我安排学生的已经是对艺术史具体单个课题的研究,同时也考虑到选修课的同学来自不同专业方向(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新媒体、建筑等等),他们对写作本身缺乏兴趣而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为了将教学要求不同的两个课结合起来,我给选修课的同学安排的作业是修改20世纪中任何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以便他们对某个艺术家的艺术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而让史论系的同学针对选修课的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性的评论,练习写评论文章。为了让这样的作业能够得到有效的交流,并且让史论系的同学实践展览策划和组织,我也让高年级的同学充当策展人和组织者,总之,我希望教学工作由师生共同来进行,有交流、互动、协调,并且在展览实践上尽可能靠近专业要求。
现在,批评文章与修改作品已经完成了,它们将通过出版的专集并以展览的形式体现出来,每个人的成绩将受到更多同学和老师的评判。
在我看来,这次教学有三个方面的收获:
对不同专业的同学在创作和理解前辈艺术能力方面有了认识。那些对艺术史,尤其是当代艺术有更多思考的同学,他们在选择和修改时都表现理性的分析与认识。我了解到了,尽管有一些同学对艺术缺乏更深的认识,也仍然有同学能够开放而理性地表现出对艺术的理解;
史论系同学的作业是批评文章,这是该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之一,这次作业反映出,同样有思想敏锐和笔锋准确的文章出现,这些文章的作者将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对艺术问题的独立思考进行了结合,使我们看到了,即便是针对具体的艺术问题,同学们也能够不同程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而不仅仅是“照猫画虎”。在写作过程中,史论系的同学与各个专业同学的交流,也使得同学之间有了相互了解,史论系的“批评家”对那些从事艺术实践的“艺术家”的工作方式有了更多的真实了解;
展览是美术学院同学共同关心的活动,我将此次展览的计划、组织以及相关联的一系列工作全部交给了同学们自己来完成。我提供了一套国外专业的展览的工作方法文本,让学生尽可能照搬学习和实践。从今天的展览和展览图录出版的结果可以看到,同学们在展览策划与组织方面有很明显的收获,事实上,今天国内画廊的展览流程也不过如此。
在教学实践中,我自然看到了问题,在对艺术、艺术史以及对涉及艺术问题的相关知识领域,我们(老师与同学)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敏感力、理解力方面,应该是以后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此外,自信心、独立性与自我表现的能力显然是学生很可贵的品质,可是,当个体面对集体和社会时,当个体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的时候,什么是健康的自信心、什么是有价值的独立性和富于智慧的自我表现?而什么是愚蠢的盲目自大?什么是无知的自以为是和缺乏对人的尊重?这些涉及人生观和道德品质的问题也是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给予正确引导的。
我要感谢南京艺事后素艺术公司在教学、出版和展览上的支持,尤其要感谢海波、海涛对学生作品的收藏。这些支持对学生的未来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说,在这些学生中,也许会产生杰出的艺术家,而我们大家的工作就是为他们服务的,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艺术家。

吕澎
2007年1月31日星期三












前言




如果没有限制,经验就不会令人诧异。
——贡布里希

20068月的一天,吕澎老师对他即将开始的新学期教学安排征求我的意见,最终决定采取以展览带动教学、以跨系合作带动交流的教学模式,并将展览定名为“艺术的历史与修正”。转瞬间已走到2007年,这个展览经过一学期的工作已经初见雏型。感谢吕澎老师给我们——给展览筹委会成员、参展同学和作为策展人的我——提供的来之不易的机会以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
2005年和2006年《艺术的历史与事实:19001949》、《艺术的历史与问题:19501999》两本文集出版之后,我们在继续学习“20世纪中国艺术史”这门课程的同时开始了新的思考。尽管面对20世纪过去的大师与作品时观者存在观点的差异甚至对立,但共同的是——在大师和耳熟能详的作品面前,敬佩之外我们也不时地设想着对其“改造”的可能。也因此,这次的展览名称定为“艺术的历史与修正”。“修正”一词往往使人想到“修正主义”或者是完全颠覆的革命意义,但在这里我们用vision来翻译,旨在凸现它“观察力、洞察力、想象力”的涵义。然而我们在创作的同时必须提出这样的疑问:“‘修正’历史,谁来修正自己?”我当然理解为没交作业举出千万种理由的人,但我仍想建议每个人都能够学会珍惜自己手中的所有;在少数的史论系同学的批评文章里,我再一次看到了Ctrl+c(复制)、Ctrl+v(粘贴)现象,虽然这种情况已在意料之中,但仍然觉得可惜,想不断进步的我们有太多需要向同校的年轻艺术家学习的地方:艺术、精神、实践操作。至今我仍清晰记得吕澎老师经常对大家说的话,“不论做什么,首先是做人”。
吕澎老师此次除担任中国美院美术史论系05级本科二年级(25人)专业教学外,也担任了全院的选修课《20世纪中国艺术史》(71人)的教学工作。参加“艺术的历史与修正”选修课的同学作参展“艺术家”,而担任对这些参展艺术家作品进行评论的“批评家”角色则由史论系25名学生,史论系三、四年级部分同学负责筹展。选修《20世纪中国艺术史》课程的所有学生将在一个学期课程结束前完成“变体画”(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了解选择整个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中任何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作自己的变体创作)创作,其后根据作业评分来确定进入展览的作品。这样的结合促使非史论专业的同学需要更加认真地学习20世纪艺术史;专业教学的25<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