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大尾象”——内部对谈
发起人:wangxiaoer97  回复数:3   浏览数:2675   最后更新:2014/11/15 23:02:41 by guest
[楼主] 陆小果 2014-07-11 10:27:08

来源:艺外杂志

文|孙晓彤 图|亦安画廊


亦安画廊台北

黄亚纪


集策展、评论、编辑、艺术经纪等各种职务集于一身,长年穿梭旅居在台北、上海、东京和温哥华等城市... ...你很难用某个单一的头衔来描述黄亚纪的特质和状态,人们对她的认识也往往是透过其历年来所发表的大量文字内容-2009年《艺外ARTITUDE》创刊初始,黄亚纪曾经在本刊主持过“Art Question! Yaji!”专栏,每期提出一个和当下国际艺术生态与市场脉动息息相关的议题加以探讨,她精辟而富有观点的文字内容,经常能够一语道出某些似是而非的误区,从道听涂说的迷茫之中另辟蹊径。


敏锐的观察力和关于艺术精准直觉和品味,除了和黄亚纪自己的个性和喜好有关之外,最大的累积应该还是来自于她广泛的艺术专业经历。1976年出生于台湾台北,1998年从台大社会系毕业之后负笈日本,2002年由日本神户艺术工科大学视觉传达系毕业之后又赴美国纽约School of Visual Arts进修,黄亚纪原本从事的是摄影创作,却又因为对于艺术的深刻见解而转向策展和评论,陆续翻译了《直到长出青苔》、《荒木经惟 写真=爱:直到生命尽头,我依然相信写真》、《写真物语(上):日本摄影大师语录1889-1989》等摄影主题的书籍;2008年她移居上海,任职于当时开设在上海的亦安画廊,展开了她与同样雅好日本当代摄影艺术的亦安画廊负责人张明放的友谊与合作关系。2010年黄亚纪又迁居到加拿大温哥华,然而她并未中断相关的策展和写作工作;去年10月黄亚纪回到台北协助亦安画廊参加ART TAIPEI的展览事宜,与老东家张明放深谈之后,觉得目前的时机和台湾的收藏环境正是时候,而拥有14年画廊经营经验、并且在上海、北京和香港等地都开设过画廊空间的张明放,原本也就有在台北设立据点的打算,加上旅居海外多年的黄亚纪也有返台定居的意愿-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台北亦安画廊的开设计划也就这样正式确定了。


黄亚纪认为,台湾的整体收藏环境是相对稳定的:“毕竟已经历经了经济的爆发期,脱离了人云亦云的阶段,反映在收藏环境上的,就是藏家们大多拥有自己的个人品味和选择。”“亦安原本的调性就不是所谓的『大画廊』,”黄亚纪说道:“亦安台北希望创造的是一种小而美的调性,所以我们主推的是纸上作品,包括水墨和摄影。”


纸上作品在台湾普遍的收藏认知中,经常会因为其保存不易和增值空间较小而让买家们有所疑虑,对此黄亚纪认为是一种长期累积的、地域性的刻版印象:“比起大尺幅的油画,尺寸较小的纸本作品其实更适合陈列在居家空间中;而纸上作品的保存也没有那么困难,只要注意湿度和温度的控制,一样可以维持良好的状况。”黄亚纪笑说,历史悠久的中国书画在过去的千百年来,装裱成卷轴之后也经常是被藏家们插在画筒里保存而不至于损坏,这说明纸张其实没有想像中的脆弱。“而从目前国际的艺术行情来看,大师级的纸上精品价格其实和油画相去不远,不太会因为作品的媒材而影响价格。”黄亚纪认为,随着收藏生态的日渐成熟,藏家们的观念也会有所转化,“就像过去有人会认为摄影因为有版数会使其增值空间受限,但这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像是荒木经惟与森山大道的作品就是open edition,而许多法国早期的摄影作品也是没有版数的。”黄亚纪说道:“但从艺术收藏的角度来说,我还是建议藏家是为了喜欢而买作品,而不是为了单纯的投资目的。”


虽说都叫作亦安画廊,但目前台北亦安与北京亦安更偏向是资源共享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分工则是由她负责日本摄影艺术家的联系和规画,而中国的艺术家则由张明放来经营代理,至于展览和相关的活动则是出自于两人的讨论和协商。历经在艺术产业界多重身分的转换,黄亚纪坦言自己还在适应的阶段:“对我来说,要把艺评的语言转换成画廊的语言还是很有挑战性的。”而对于作品和艺术家的选择,黄亚纪凭藉的还是她多年来锻链出的眼力和品味,“艺术家的作品反映的是他的素养、经验以及对艺术的品味。所以通常我都不先接触艺


术家,会先是看他的作品以及看他是否建立自己的概念体系,这个当然要观察其的企图和技术,最后才会想去接触艺术家本人。”黄亚纪说道。


从今年4月的开幕首展“玄品”、一直到后来陆续推出的王蒙莎个展“初夏”和6月登场的群展“点睛”,亦安台北已然塑造出某种符合经营者自身气质的形象-某种清新和宁静的质地,清楚地标示出亦安台北的独具特色。黄亚纪说未来亦安台北并不设限在所谓的当代艺术范畴中,而是广泛地以“经典”为主轴。“我推荐的作品都是我有自信的,关键在于能否反映时代。”黄亚纪说道:“我相信那些会是一百年之后会进到美术馆的作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