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西奥·丰塔纳:以破坏的手法构建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689   最后更新:2014/06/13 13:19:16 by clclcl
[楼主] edouardmalingue 2014-06-13 13:19:16

马凌画廊呈献纽约艺术家杰里米.埃弗雷特(Jeremy Everett;1979年出生於美国)首个香港个人展览《No Exit》。展览中的艺术作品均未完成创作,呈现了一个不断在美和凋零之间变动的状态。埃弗雷特毕业於观景建筑学系(Landscape Architecture),其後专注於艺术创作,并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取得艺术创作硕士学位。埃弗雷特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早年在原始的生活环境长大,经常与孕育万物的大自然接触。受地景艺术大师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和迈克尔·海泽(Michael Heizer)的影响, 埃弗雷特的创作大多源於直觉,将艺术创作程序带到一个新领域。


是次展览的核心是艺术家的一系列与展览同名的新作 No Exit,作品上的混合媒介让塑胶薄膜染有淡淡的色彩,薄膜表面带有一种快将凋逝却庄严的美感。薄膜被设计成褶皱或微微伸延的状态,其表面及凸凹的动态唤起了一种微妙的诗意:当薄膜与观者脸对脸时,它呈现了一种不由自主的脆弱状态,其布满纹理的外观却予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这种效果都是来自於展览作品的试验性,而非其正规性。埃弗雷特的作品带领观者进入一个既科学但随意的反创作过程:每一件作品都曾经暴露在工作室外的环境中,无论是沙漠还是埃弗雷特家乡的旱原。这个类近表演的元素在作品原有的魅力上加添一层诗意。


当构思一件作品时,埃弗雷特关注的不是能预见的「成果」,「成果」既不是创作的目的,也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因此作品都是以未完成的方式呈现。比如站在 Film Still 作品系列前面,观者代入被环境压迫的角色,先被作品的反光表面吸引,随即又被它抽象的外貌打破原本的印象,从而思考:「还能看到什麽?」除了这种对观者视觉上的冲击外,作品还引领观者思考作品背後的创作故事:Film Still系列运用了摄影的曝光和黑房洗相技巧进行创作,却未曾使用照相机。摄影作为载体从机械的束缚中解放,其核心创作手法(如涂抹感光乳剂後让作品曝光)被巧妙地运用在抽象绘画上。埃弗雷特的创作手法突破了现有对於艺术形式的局限,可视为对美国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1909-1994)提倡的形式主义理论的挑战。埃弗雷特的作品就像残缺的诗句般,永远存在和不断演变。


埃弗雷特对於创造和分解的重视可以从 Autoexposure系列中的作品看得出来,作品以油彩和画布,利用青版照相法创作而成。与众不同的地方在於观者的视觉会彷如被那深蓝色的表面吞噬,然後被吸进一个蕴藏丰富细节的地底里。作品富有原始的味道,眼看像是从另一个世界发掘出来的颓垣败瓦,面对着这种不能预计的冲击,观者顿时变得脆弱不安。埃弗雷特的作品有如被自然灾害践踏而形成的大地,重点非要达至完美,反而是要观者欣赏缺陷中的美 。

是次《No Exit》展览透过展示多个系列的作品,让观众感受到埃弗雷特艺术作品具有催眠丶超然和令人不安的特质。它们并不规限观者进行单一解读,反而透过既隐晦又直接的表达方式,赋予大家无尽的想像空间;透过扭曲的形体,揭示清晰的讯息。艺术品徘徊在混乱与腐朽丶秩序与美的边缘上,在残缺之中体现完美。未完满的作品把观者带回存在的本质,并让他们观照自己脆弱的内心,因爲脆弱正正也是存在中不能取代的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杰里米.埃弗雷特(Jeremy Everett)现时为美国纽约的知名新晋年轻艺术家,曾在纽约和巴黎举行个人艺术展览,亦在摩纳哥丶 柏林丶香港和洛杉矶参与多个联展。他的作品曾在芝加哥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展出,并获Phaidon制作作品目录。埃弗雷特的作品得到艺术评论家广泛支持,并曾获多份着名报章杂志报道,包括l’Officiel de l’Art丶缪斯杂志丶纽约时报丶史密森尼杂志丶Flash Review丶现代画家及ArtReview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繫方式:

甄靜妍 Christine Yan
christine@edouardmalingue.com
85228100317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8號一樓


马凌画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