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到底怎么了?展览都去哪儿了?
发起人:顾灵GL  回复数:1   浏览数:1750   最后更新:2014/06/09 16:12:28 by guest
[楼主] colin2010 2014-06-09 11:06:23

来源:TimeOut北京



当下正是艺术展扎堆的好时节,大展纷纷开幕,红砖美术馆的“太平广记”正是其中重量级的一个。展览以北宋时期的志异小说集《太平广记》为引,开启了一场驻扎在美术馆的召唤,唤的正是当下缺失的“在野”力量。文 李谦


“在野”是态度而非身份


“太平广记”作为红砖美术馆的开馆展览,经过漫长的筹备,最近终于得以开幕——尽管红砖美术馆早在2012年12月就已经落成了,而这场展览也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相关策展工作。


“太平广记”这个名字切题又可以让人发散思绪、离题万里。“策展团队将《太平广记》作为展览的题目和出发点,意在打开这部‘故事集’的指涉场所与创意时空,其旨无关‘太平’,而在‘广记’。”馆长闫士杰如是说。


说起《太平广记》,实在算是奇书一部,这部北宋时期编纂的类书收录了六朝至宋初的野史、神怪志异、传记、小说等等,全书共有500卷,包含92类6970个故事,其中仅目录就有十卷之多,现在翻来也能让人读得兴致盎然。当然里面的内容真伪无从考证,但它本身这种“在野”的存在就显得相当难得。


这次的展览也是如此,力在召唤“在野知识”的力量。“在野”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庶民处于乡野,后用以称不居官当政,与‘在朝’、‘在位’相对。”我们先抛开政治不谈,展览强调的就是使艺术家成为观象者、占卜者与记述者的身份,从历朝历代的“在野知识”中,激发起“征兆”、“影射”与“志异”的力量。


作为群展,“太平广记”的参展艺术家多达十组,而且不乏重量级人物。“我们希望艺术家年龄段以及创作方向的多样性能够使展览呈现更多的可能性,而观众也是作品完成的一部分,他们的介入也会让这种可能性不断地延伸。”展览的学术主持高士明介绍到这次参展的艺术家里既有黄永、吴山专与英格这样的艺术界大咖,也有汪建伟、陈界仁、邱志杰、杨福东、白双全等当代中坚,还有建筑师张永和的跨界介入,以及冯冰伊、郭熙这些年轻艺术家。


美术馆的叙事行动


与现在不少策展方向不明的展览不同,“太平广记”的策展主题相当明确,那就是以展览为媒介重塑美术馆的叙事功能。这么说可能有点晦涩,简单说就是以“太平广记”为线索,重新追寻当代艺术所能带给人的最直接的、可理解、有可读性的东西。


而也正因为“太平广记”这个命题本身的庞大和包罗万象,留给艺术家的创作空间、以及给观众的想象空间都相当之大。参展的作品除了传统的架上绘画,还有影像、装置、雕塑,以及行为艺术等等,其中最具话题性的要数展览开始前一天的“热身”行为项目“招魂夜”。香港艺术家白双全是这场“招魂夜”的缔造者,艺术家把作品当做招魂的道具,请灵媒的力量帮助构建一场“灵异事件”。


在展览中艺术家黄永颇受关注。作为中国先锋艺术运动中最激进的成员之一,他始终在创作中寻找着当下事件与偶然遭遇之间的隐秘联系。展览上他带来了全新的装置作品《三摞,一堆,一摊》,是由牛奶、纸盒和灰构成的。早在1997年黄永受当时欧洲“疯牛病”危机的启发曾创作了作品《羊祸》,呈现的是牛吃羊、羊吃人、人又吃牛的循环食物链。而在这件作品中,他的灵感来自于他往返于福州工作室路上总会见到的一片养殖场,那里的人每天晚上把用完的牛奶盒烧掉,白天拿灰烬喂猪,这些猪又会被贩售到市场上给人吃。


邱志杰带来的则是一组灯光影像装置《邱注上元灯彩图》,这组作品自上而下散落在展厅各处,相当复杂,直到预先参看展览的观众进入了展厅,他还在争分夺秒地确定着作品的位置。这件作品是以明代长卷《上元灯彩图》作为假设的“脚本”,把出现在画卷中的后宫、朝廷、外患甚至不夜天灯笼等都转换到了当下,看起来十足魔幻。


除了参展的艺术家,“太平广记”相当特别的是还邀请了建筑师张永和进行了跨界创作。他参展的作品是多媒体影像装置《第三警察局》,张永和根据爱尔兰作家弗兰欧·布莱恩的小说《第三警察》再创作,把偶剧版的警局搬到了美术馆中,同时将剧本、设计草图等文献也做了呈现,很有点“偷窥剧场”的意思。


而除了常规的展出作品,这次展览还进行了一个名为《美术馆使用指南》的特别写作计划。策展人邀请了贾勤、恶鸟、朱等多位写作者以诞妄的虚构来写关于美术馆、艺术家和作品的故事,他们将在“红砖”呆上100天,以完成这个计划。


作品推荐


● 吴山专与英格《从透视抛出一枚进入投射的火焰》:这是幅布面丙烯作品,艺术家把普罗米修斯的“盗火者”与希腊街头暴动中扔出燃烧瓶的“投火者”合二为一。当这个轮廓站在坐标轴般的十字街头,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冲击。


● 汪建伟《法人》:艺术家在2013年创作的综合媒介装置,共三件,如同三个闯入展览空间中的不明物体,既有点像生活里的物件、又像是模型的局部或是道具,这种不明确的身份也正是汪建伟想要的,那就是当物从原来的秩序中溢出,又未被命名,它正是艺术本身。


● 郭熙《从来没有一个艺术家叫做贾斯文》:青年艺术家郭熙创作于2012年的装置作品,他虚构了一个叫做贾斯文的画家,用他的身份绘制了一些画作,然后再以自己的身份对应不同画作创作了另一组作品,包括文本、海报和机械装置。


“太平广记” ►8月24日红砖美术馆
[沙发:1楼] guest 2014-06-29 20:28:01
[板凳:2楼] guest 2014-06-29 21:27:17
高士明到范迪安门口玩在野,呵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