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私人定制艺术家”,还木有人下单
发起人:无厘头  回复数:1   浏览数:2113   最后更新:2014/02/04 03:27:05 by guest
[楼主] 蜡笔头 2014-01-07 12:11:12

来源:墙报


无关小组作品《家信计划》


谈一谈《家信计划》这组参展作品吧,是怎么想到用微雕这种很难的形式呢?
对,是很难。因为我们在跟父母的沟通之前我们做过一个回家计划,就是跟我们父母聊艺术,聊生活。因为父母更加关注我们的生活,他们不知道你在做什么,他知道你在搞艺术,但他们不是能特别的理解你,所以我们就做这样一个事情,让他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在这个现有基础上做了《家信计划》,小时候给我们寄信可能就是对我们的期待,成长中有什么疑问他可以和我们沟通,我们就把它刻在一个米上。我们就想让这种观察方式,用艺术的方式让他重新明确起来,这个在阅读的时候就可以旁若无物的来看这个东西,来观察它。所以在这种阅读方式下可以更深刻的感悟,去理解父母对我们的那种期望。


视频跟微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视频是我们在跟父母谈我们理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创作。我们也会问他们,因为他们为我们也放弃了很多,为了子女,为生活所迫,包括他们的理想,所以这个视频叫做《肩膀》。基于这一个事情的前提下,我们带父母回到他们曾经去过,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那里承载着他们的青春,理想,梦想。我们带他们过去会把他们眼睛蒙上,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去过了,我们会拉着他们的手或搭着肩膀,进行对话,告诉他们已经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会告诉我当时这里有谁,发生过什么事情,他会回忆这些情感经历,经过这样一个情感对话让他们感觉物是人非吧。


《行走计划》是一件什么作品?它如何进入到日常生活当中?
这件作品是一直坚持做着的一个艺术,我们八个主创人员为主,我们还会邀请一些其他人,可能是艺术圈的人,可能是社会上的人,大家一起参与到行走过程中。比如我们会选择一些美术馆的展厅,天通苑那种人流密集的社区,安静的河边、树林做我们的行走计划。我们想通过一种静默似的,类似于游行,但又不是游行的一种方法,通过一个细微的动作,通过一个群体,把这些凝集起来产生一种效应,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来做这个计划的。所以他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艺术上的目标,或是解释。


给我们介绍一下无关小组,什么时候成立的?为什么叫“无关”这个名字?
无关小组是2010年成立的,我们都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我们小组一个人去了杭州,其他人还在北京。因为当初我们是综合艺术系的,知识结构、艺术理解方式大致还是有一个相同的东西在里边,我们一起可以做一些单个人没法做的事情。《行走计划》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一个人去做就没有明显的力量,他形成一个群体一个队列后就产生了他的效应了。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就成立了这个小组。


你们会经常一起开会吗?这些艺术项目需要讨论吗?比如家信系列其中有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提出来,大家一起讨吗?艺术家大多是一个个体的事情,当他成为一个团体的时候,是不是难度更大些?
开会是一个即有意思但又很讨厌的事情。你要不断的妥协、磨合,有各种纠结在里面,来回的推翻,不断提出新的方案。我们经常是无休止的讨论。

小组成立两年了,你觉得对你来说有哪些改变?除了你们这个小组的创作,个人有没有一些创作?
对个人的改变我觉得不是特别的大。创作上的改变,创作上的影响肯定会有,我们在集体谈论的时候会把个人情感、个人因素、艺术经历带到里边,小组未必会接纳,可能会推翻,会给你提出的东西产生一个明确的信号。我觉得这样更好一点,会相互补充。自己的作品自然也会有的。


你们多久会做一次项目计划?通常哪些情况会让你们考虑去做一个作品?
《行走计划》会一直在做,无定时的想到一些好玩的事情我们就去做下。比如我们去央美做的那个行为,是因为当时有一个展览,大家都很兴奋,去看那个作品有一些感触。回来大家说我们可以去做那样的一个计划啊,当时是做了好几个方案,最后定下来这个。像输液这个行为,是一种进化的状态,当时我们考虑到进化这个词,也没有为了某个目标做,是很随性的去做。
[沙发:1楼] guest 2014-01-07 20:41:43
还是很学生作业味
[板凳:2楼] guest 2014-01-08 00:42:49
是中国美院,不是央美
[地板:3楼] guest 2014-01-08 11:24:33
他们最该感谢邱志杰!呵呵
[4楼] guest 2014-01-08 13:26:49
中国美院以后只能出这类少年梦遗了,真是感谢邱,高两位老师不遗余力的教授。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