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械库艺博会公布2014年参展商名单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921   最后更新:2013/11/27 18:10:07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艺术眼artspy 2013-11-27 18:10:07

来源:艺术眼


观看视频请点击:http://www.artspy.cn/html/video/1/1330.html


改革开放以来,以“85美术新潮”为开端的当代艺术在新时期中国社会的持续变革与演进中发生、发展,直至今日已然蔚然大观。近三十年过去了,如何对当年这场全国性的美术运动所蕴含的艺术理想与社会意识进行历史性解释?其关键之处在于理清启蒙与新潮、本土和国际、艺术运动和艺术实验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就需要我们从二十世纪“艺术运动”的历次发生中重新建构“’85美术新潮”的艺术史脉络,在1985年的“十字街头”深入发掘其现实感和时代意涵,并进一步在“当下”和“当年”交织着的历史文化情境中重新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

为此,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共同举办了此次题为“’85与一所艺术学府”的学术专题展,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为研究案例,分“历程”“论争”“突围”“新潮”四个单元,深入考察1985年前后这所艺术学府内外的艺术意识和现实情境,以作品与丰富的文献资料展示八十年代艺术新思潮在这所艺术学府中的发生与发展,匡正人们对八五美术新潮的简单化理解,在对历史情境的重构中,多维度地再现那场声势浩大的艺术思潮的历史成因,并试图在20世纪中国艺术现代性的整体脉络中,探讨艺术运动的历史与社会意涵。

首先,“历程”单元带领观众回顾,1928年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创建之初即展开的艺术运动的两条脉络。以院长林风眠为首创立的“艺术运动社”,积极地推动现代艺术创造与社会启蒙,以及“新兴木刻运动”的中坚力量“一八艺社”,投身于救亡与革命的社会进程之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文艺的创生与发展。这两条脉络回应了艺术家面对社会现实与革命政治的两种姿态,从新文化到新时期,这两种姿态在此后数十年的艺术史进程之中此起彼伏、交相攻错,演绎出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宏大的历史篇章。

接着,“论争”版块以1985年《美术》杂志第九期刊登的一篇题为《浙江美院的一场辩论》的综合报道开篇,展出了1985年浙江美院毕业展中的多件作品,以及当时那场影响全国的毕业答辩的详细纪要。这场论争所透露出的,是1985年这个历史节点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观与现实观。今天,当年的这些毕业生中,许多人已是声名卓著的艺术家,当初那些备受争议的作品,也已经成为艺术市场中的高价猎物。然而,现在的艺术界或许再也难以形成真正严肃的“论争”。

“突围”这个版块以丰富的文献和作品呈现了1985年前后学院内部的一系列探索与实验,展示出“开放”与“解禁”是如何历史地将中国艺术的命运与学院主体的实验粘联在一起,学院的艺术家们如何以其创造、实验的精神,从种种因袭中突围而出,开辟出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

如果说“突围”是发生在学院内部的艺术实验与探索,那么,“新潮”所展现的就是一场更加激进的艺术狂飙运动。这一单元聚焦“’85新潮”及其在全国各地的播撒,由万曼壁挂运动、“’85新空间·池社”、“厦门达达”、“红色幽默”、“最后的画展”等几个部分组成,重新勾画出当时以浙江美院为策源地辐射全国的“’85新潮”的生动画面。

今天,将近三十年过去了,“八五”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来代表1985年前后的艺术新潮运动。而1985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具有一个重要的历史特征,即它始终围绕着学院发生并发展。在西方艺术世界,学院艺术已经处于相当边缘的地位,而在中国,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家们却大都与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国内众多的学院中,浙江美术学院在1980年代的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一方面基于国立艺专以来的“艺术运动”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1980年代学院那种开放的国际视野和深刻的批判精神,更是由于学院所一直秉承的民学思想和实验精神。而如何彰显这种民学思想和实验精神,并在当下语境中彰显出其中的正能量,恰是我们将85’与学院的关系置入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基本动机。

“’85与一所艺术学府”展在11月22日开幕,这一天正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的首任院长林风眠先生113周年诞辰纪念日。谨以此次主题学术展览献给一生为艺术战斗不息的林风眠先生。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