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社会静物——陈亮洁个展》千高原艺术空间
发起人:千高原艺术空间  回复数:23   浏览数:4524   最后更新:2013/11/26 23:19:28 by guest
[楼主] babyqueen 2013-10-24 23:10:57

来源:艺讯中国 作者 刘洋

《我们离疯人院究竟有多远》剧照

《后革命时代》

关于摇滚乐和乐队的电影在世界影坛上不胜枚举,无论是忠于事实的记录片,抑或是经过戏剧加工的电影,其中的很多都被影迷们奉为经典,比如《希德与南希》(Sid and Nancy),比如那部长达十集的百科全书版的《摇滚乐的历史》(The History of Rock 'N' Roll);相较之下,中国拍摄的关于摇滚乐的电影和纪录片却屈指可数,知道或是看过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因此,BLOUIN ARTINFO CHINA特意为大家挑选了其中五部关于中国摇滚乐的纪录片推荐给大家,让大家通过最直观的影像方式去了解一下中国摇滚乐的过往与当下:

北京浪花Beijing Bubbles (2005)

《北京浪花》是由两名德国导演George Lindt与Susanne Messmer从2004年起历时两年拍摄的一部描述北京独立摇滚乐生存状态的纪录电影,同时这部电影也从侧面纪录了21世纪初期的北京经济与文化的高速发展。在这部纪录片中,两名导演选择了五支各具特色,音乐风格迥异的摇滚乐队:Joyside,挂在盒子上(Hang on the box) ,新裤子( New Pants),沙子以及T9(现杭盖乐队)作为代表,深入跟拍他们的日常生活,现场演出以及与他们畅谈关于摇滚,关于理想以及人生的见解。片中几乎没有任何的艺术加工和故事虚构,而是把21世纪初北京摇滚乐的景象真实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们可以在片中看到当年还略显稚嫩,如今早已是中国摇滚乐中坚力量的音乐人当年的生活,同时也可以见识到当时北京的摇滚圈和音乐氛围。

后革命时代Post Revolutionary Era (2005)

与《北京浪花》几乎同期发表的《后革命时代》由导演张扬与其好友罗拉历时五年搜集素材并最终剪辑完成,是关于中国当代地下摇滚最为知名的纪录片作品之一。本片以2002年与2001年的迷笛音乐节为起止,中间穿插了乐手们在树村的生活、在开心乐园内的演出以及与乐队“秋天的虫子”共处的时光等片段。摇滚现场在这部纪录片中占去了不小的比重,让没机会到现场或去过现场的观众通过影像体验或者回味了当时的演出。

经典片段

再见乌托邦(又名:再见小珂)Night of an Era(2009)

《再见乌托邦》聚焦与最为人所知的几只中国摇滚乐队以及音乐人:已经被奉为传奇的“魔岩三杰”(窦唯,张楚,何勇)以及崔健等第一代中国摇滚的代表人物。本片由三条线索组成:第一条线索由寻找小珂引出,这个曾经是“做梦”乐队吉他手的漂亮男孩吴珂,曾在1990年北京轰动一时,可却在1996年神秘的消失了;第二条线索关于“魔岩三杰”;第三条线索则跟拍在录音棚打工的男孩小畅,感受摇滚乐对他的生活以及农村孩子的影响。本片对中国摇滚十年做了一次完整的回顾,回味了曾经那个充满理想和热情的十年。

我们离疯人院究竟有多远Are we really so far from a madhouse?(2010)

本片由曾经拍摄过《好多大米》,《黄金周》以及《寒假》等独立电影的知名导演李红旗拍摄,记录了P.K.14乐队2008年的乐队巡演,这也是李红旗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因为朋克音乐的蓬勃,南京曾被誉为非主流的“超现实主义之城”,而P.K.14就是一支参与了这超现实主义建设的朋克乐队。李红旗用自己的镜头完整记录了乐队公路巡演的过程,全片没有一般纪录片中常见的访问片段,乐队也没有任何对白和旁白,而是巧妙地利用歌曲带领观众进入P.K. 14的音乐旅程,跟随他们跨越不同的省市,全程体验他们的巡演过程。

嚎向和谐Howling Into Harmony(2012)

《嚎向和谐》用影像的方式描绘了目前活跃在北京的年轻独立摇滚/噪音乐队音乐人的群像。导演,也是Hot & Cold乐队的成员之一Joshua Frank选择了他所熟悉的独立音乐作为切入点,通过一种生活化的视角,拍摄了三位住在北京的音乐人:现已关闭的“小雷音俱乐部”(Raying Temple)的创始人,麻沸散乐队成员李杨漾,实验音乐二人团体苏维埃·波普(Soviet Pop)的李青,鸟撞飞机(birdstriking)乐队的何凡以及他们的父母,借以探讨叛逆的摇滚乐和传统的家庭,西方外来文化与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之间的微妙平衡。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