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WOMAN”:鄢醒谈“近作”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2   浏览数:2421   最后更新:2013/09/29 16:05:31 by guest
[楼主] 无厘头 2013-09-29 13:05:33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薛巍

伊曼努尔·康德

因为观念而动手

《泰晤士报》驻俄罗斯通讯员写道:“深夜的俄罗斯酒吧,上了膛的枪,关于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重要性的意见分歧:现在回过头去看,危险信号全都在那儿了。”当地警察说,两个素不相识的小伙子在一家杂货店门口排队买啤酒时,聊起了康德的著作及其价值,他们决定看看谁才更加“粉”康德,因此动起了拳头,最后其中一位拔出手枪向自己的辩论对手连续开了几枪,所幸他打出的是橡皮子弹。受害人被送进了医院,但没有生命危险。俄新社说,凶手可能因为故意伤害他人而面临10年的监禁,该通讯社说:“这一刑期将使他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康德的著作,思考普遍的道德法则。”

许多媒体都转载了这条新闻,把它当作一则奇闻趣事。首先,这件事的怪异之处在于,俄罗斯人怎么那么喜欢讨论哲学?剑桥大学俄罗斯裔哲学讲师安娜·亚历山大诺娃说:“这件事凸显出了俄罗斯人的两个习惯:喝酒时讨论高深的问题,以及用智力和灵性掩饰暴力,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喜欢做的那样。”

其次,俄罗斯人怎么讨论起了一位德国哲学家?说来也不是很奇怪,许多报道都指出,康德1724年出生于格尼斯堡,并且一辈子从没离开过那儿,从来没有越出东普鲁士的疆域一步。而后来格尼斯堡成为俄罗斯的领土,现在叫加里宁格勒。苏联哲学家阿尔森·古留加在《康德传》中说,康德的曾祖父具有波罗的海沿岸的血统,是拉脱维亚人。他的曾祖父不会说德语。康德的坟墓是现在的加里宁格勒市中心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奇异地存留下来的唯一建筑物。1974年4月22日,康德诞辰250周年纪念日,苏联广泛地庆祝了纪念日,苏联各地的哲学家向康德墓献上了鲜花。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第比利斯、明斯克、加里宁格勒都举行了关于康德哲学的学术会议。

古留加说:“在康德学说和俄国古典作家的丰富思想之间存在着极其深刻的联系。只要举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两个人的名字就够了。他们跟康德一样,为人的命运而激动不安,都目睹了和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种种矛盾、冲突和激变。托尔斯泰对黑格尔极为冷淡,对康德却十分热衷。他确信他们两个人的观点是一致的,他搜集并出版了康德的格言。”

最后,哲学讲究论辩,康德的哲学尤重理性和批判,康德哲学的爱好者怎么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理性,最后还诉诸暴力呢?古留加说:“人们把康德比作苏格拉底,因为他的哲学富有人情味。在思考存在和意识的规律时,康德的目的只有一个:使人能够变得更富有人性,使人生活得更美好,使人幸免于无谓地抛洒鲜血,不再受愚妄和幻想的摆布。”康德爱好者最后动手、开枪就很讽刺、自相矛盾了。

但是,威尔·杜兰特在《哲学的故事》中介绍说,1784年,康德发表过一篇简短说明他的政治理论的文章,题为《论联系全宇宙政治史观念的政治秩序的自然原则》。康德一开始就以使霍布斯大为惊异的个人与全体抗争为理由,承认发挥生命潜在能力的自然方法;奋斗是进步不可缺少的伴随物。如果人完全是斯斯文文的,人类便会停滞不前;个人主义与竞争在某种程度掺杂在一起,是人类长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没有一点反社会性质的东西,人就可能过着完全和谐、事事如意、互敬互爱的田园仙境牧童式的生活,但是那样的话,他们的全部才能便永远只保持潜伏状态,不得发挥。应该感谢造化,赐给人类这种反社会的性质,艳羡的嫉妒和虚弱好胜,永不满足的占有欲和权利欲……人但愿和睦相处,不过造化比他创造的人类懂得更清楚:它有意要人不和,为的是可以促使人做出新的努力,进一步发挥人的天赋才能。”

英国学者彼得·汤普逊戏言,两个年轻人因为康德哲学而动手,也许是因为其中一个人对另一人的妻子有不良企图,因为他赞同康德的这一观点:婚姻只是两个性别相异的成年人之间的契约,他们约定可以使用对方的性器官,这一契约可以在短暂的婚外情时临时暂停。但是另一个人认为这是一种侮辱,而且他认为婚姻的基础是爱情,所以他连续开了几枪。

康德思考的是人性本恶,如果又没了宗教的约束,人如何能够遵守道德规范?也许打架的场景是这样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善良意志是善的,不是因为它的结果,也不是因为它适合实现某个目的;它因为其意志而是善良的,即,它本身是善良的。”另一个人听了之后陷入尼采式的狂暴,掏出了手枪。

康德说人是目的,因此打人是不对的。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说,如果你有一种遏制不住的干某件事的欲望,可以这样来反制这种欲望:想象你面前是一个绞刑架,一旦你干那件事的欲望被满足,你就会被绞死。但是拉康说,更有可能是这样:有些人只有在面前有绞刑架时才能得到满足。康德认为,理性和自我保存的欲望会战胜我们的激情,但是人也有冒险、越轨、暴力的冲动。尼采式的冲动往往会战胜康德式的安稳要求。

4月22日是康德诞辰289年纪念日,一位老人在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康德墓前献花

不休的哲学争论

许多媒体在报道这起因为康德而起的暴力事件时都说,不清楚这两个人到底对康德的什么思想的理解和判断有分歧。但无疑他们的行为是反康德哲学的。古留加说:“在哲学史上说教与行为不一致的例子比比皆是。曾经要求实行禁欲主义的叔本华,却是一个嗜食美味和贪求享乐之徒。曾经梦想成为超人的尼采,显然成了种种低劣品质的集大成者。然而作为道德家的康德和作为人的康德却是一致的。他往往很小气,有点怪癖,急躁,吝啬,迂腐,不能容忍反对意见。但整体来说,他的行为是与他自己在伦理学著作中概述的那种内在自由人格理性相符。有生活的目的,有自觉的义务,能够控制自己的愿望和欲念。”

在历史上,康德的许多著作都引发了争议。1786年春在耶拿,康德哲学成了一场决斗的触发点。一位大学生声称,要想弄懂“批判”,在大学里起码得上30年,另一位大学生提出要同他决斗。
德国诗人海因里希·克莱斯特因为康德的哲学而遭遇了心灵危机,最终酿成了血案。《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物自身,以及上帝、灵魂的本质等超验的东西。克莱斯特认为,这意味着他认为是真的东西其实并不是绝对、客观的真理,而是依赖于他会出错的感觉,有可能世界并不是绿色的,他只是戴了绿色的眼镜。由于他的人生目标是寻找纯粹的真理,康德这么一说,他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唯一的选择就是跟得了绝症的女友一起自杀:1811年11月,在柏林的万湖边,34岁的克莱斯特开枪打死女友后又把枪口对准了自己。

康德曾写过一篇《永久和平论》。如果康德关于永久和平的理想实现了会发生什么情况?康德的同时代人、数学教授、诗人柯斯特涅尔写了一首讽刺诗:“贤哲的遗训实现了,普天下都在欢呼:战争永远被铲除,而哲学家们还在争论不休。”

康德跟他的学生赫德尔之间爆发过一场争论。他在评论赫德尔的《人类历史哲学思想》时讥讽赫德尔力图依据进化学说来论证灵魂不灭的思想。哲学家兼诗人克涅伯尔在致赫德尔的信中把康德称为“用自己的尺子来衡量智慧的蠢人和教授”,并且希望这个“学术上的蠢驴”千万别阻碍了赫德尔的前进步伐。赫德尔对康德盯住不放,他用《纯粹理性批判的后批判》对抗《纯粹理性批判》,用《美学》对抗《判断力批判》,用自己同样叫法的著作来对抗《永久和平论》。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灵魂不灭、意志自由、上帝的存在都是不能得到证明的,但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又把这些东西作为公设而恢复了起来。他认为,这些公设虽然并没有扩充我们的知识,但是它们给理性一种对这些概念的权利,否则,理性就不能允许自己甚至有论证这些概念的可能性了。叔本华嘲笑了他这一出尔反尔的做法,他把康德比作一个在化装舞会上为了找对象而向素不相识的美女献殷勤的人。在晚会结束时这位舞伴摘下假面具,原来就是他的妻子。据说康德曾经许诺要建立没有上帝的道德,然而全部花言巧语只不过是一个假面具,在这个假面具后面隐藏着一副司空见惯的宗教道德的面孔。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