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黑更黑,死更死,火更火,拾阶而下——陈晓云个展
发起人:artspy  回复数:6   浏览数:2363   最后更新:2013/09/09 10:53:46 by guest
[楼主] clclcl 2013-09-07 21:33:29

来源:艺讯中国 作者 王懿泉


莱恩·利耶(Len Lye),“突色拉瓦”(Tusalava),电影,1929


万物有灵论(animism)作为一种世界观描述了这样一个概念:灵魂和精神不仅存在于人类之中,也存在于如动物、植物、物体等非人类之中。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的研究。然而,并非探究万物有灵论本身,在展览万物有灵中,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Anselm Franke)从西方现代性与万物有灵论的差异出发,通过策划展览重新思考了生命与非生命、主观与客观、文化与自然等多种二元对立关系。

作为其第六次巡展,万物有灵展览此次着陆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此前,从欧洲大陆到北美大陆,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Anselm Franke)已经携带他的这个展览项目巡回展览于安特卫普、柏林、伯尔尼、维也纳、纽约。这次在深圳的展厅里,三十多件作品,包括影像、装置、照片、文献等被置于由旧工厂改造而成的艺术空间里,作品的摆放陈设也透露出一种当代的极简风格。

虽然展览中每件作品都具有其自身的上下文,但它们在不同层级上与万物有灵这一概念产生关联。以亚当·阿维凯宁(Adam Avikainen)的芒-果,波-罗-蜜项目为例,这位美国艺术家将墨水和自酿的芒果酒涂抹在画布上,并暴露在空气之中,或许还借助一些细菌的帮助,随后绘画图案便自行在画布上生长出来。在阿维凯宁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扮演了中间人般的角色,而创作材料似乎转变成了赋有生机的创作者。这的确是对万物有灵论的一个绝好隐喻。

展览里更有趣的事情也在于作品与作品之间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因策展人对作品的空间安排,使得作品彼此相互作用,进而传递出耐人寻味的意义。巴西建筑师保罗·塔瓦雷斯(Paulo Tavares)的影像装置非人类权利Non-Human Rights)以南美洲国家厄瓜多尔于2008年通过的新宪法为主题。这部宪法中关于权利的章节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仅规定了人类的权利,也将自然的权利(rights of nature)纳入法律范围,其是世界上第一部承认自然的权利的宪法。而塔瓦雷斯的作品则记录了厄瓜多尔议会对这部宪法的争论过程,并提供了如采访和纪录片等其它相关的影像资料。正因为这些视觉资料,观众得以看到万物有灵的概念在政治和法律层面上是如何体现的。而就在这件作品的旁边,是来自柏林的艺术家哈伦·法罗基(Harun Farocki)的电影作品,消费者生命中的一天Ein Tag im Leben der Endverbraucher)。与非人类权利的严肃性质不同,这段44分钟的短片显得颇为讽刺,它的全部内容都是德国商业电视广告。在这件作品中,法罗基采用了马尔库塞式的批评进而展现了资本主义是如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创造出可供消费的产品,以及如何不断强调着人与物体之间的异化关系或者说消费关系。这两件作品的并置暗示出不同文化和社会对物体的不同态度,具体来说,厄瓜多尔的立法者们将人与物视为平等的权利主体,而广告中的德国消费者们则将自己和产品对立起来。

在整个展览中,万物有灵论像一把标尺或者一个参数,它不断地提示你去反思各种既有观念及其边界。在观看展览的过程里,你会追问一些诸如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才能等语式的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往往会联系到文化命题、哲学概念、亦或政治争论,而通过对这些话语的重现检验,便会发现那些既有的二元对立关系并非绝对正确,而不同的多元的视角将会显现。


展览现场



亚当·阿维凯宁(Adam Avikainen),”芒-果,波-罗-蜜“项目,混合材料,2013

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Anselm Franke)在讲座现场

[沙发:1楼] guest 2013-09-07 22:27:45
后现代的陈词滥调,也只能在中国这个落后的地方再现和繁荣。
[板凳:2楼] guest 2013-09-08 21:24:59
好展览!!
[地板:3楼] guest 2013-09-11 16:32:30
有启发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