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弓长微博披露被强拆过程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2   浏览数:1546   最后更新:2013/09/07 23:01:33 by guest
[楼主] 魔金石空间 2013-09-07 08:56:15


敖鲁古雅
艺术家:于伯公
开  幕:2013年9月20日  16:00—18:30
展  览:2013年9月20日—10月27日
地  点:魔金石空间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8东街


Aoluguya
Participating Artists: Yu Bogong
Opening: Sept. 20th 2013, 16:00-18:00
Duration: Sept. 20th –Oct. 27th 2013
Venue: Magician Space, 798 East Rd., 798 Art Zone, No.2 Jiuxianqiao Rd., Chaoyang Dst., Beijing


魔金石空间很荣幸地宣布于伯公个展:“敖鲁古雅”将于2013年9月20日开幕。此次展览是艺术家自《穿越河床》、《身未动,心已远》之后,在魔金石空间的第三次个展。本次展览将展出于伯公最新的装置作品,以及一件以“心理动力学实验”为灵感来源的参与性作品,和一件悬置于建筑外墙,特别为空间定制的装置作品。于伯公是20世纪90年代创始性前卫艺术运动聚集地——圆明园艺术村中涌现的神秘人物之一。在这个艺术村解体后,他将自己对游牧方式的追求融入到他广阔的艺术实践当中,包括雕塑,绘画,游戏实验,霓虹灯图示,和装置作品。

于伯公在此次展览中所阐述的主题来自于他宏大的曼荼罗计划——一个2005年开始实施至今长达十年的多维度项目。曼荼罗在传统上被用于精神探索的图解工具,于伯公将其概念延伸开来,打破了画廊空间在符号性和物理性上的界限。在这次展览中,由石块和绳子在画廊正面的外墙上组成的一系列星宿图案,在这个临时建构的空间中,具象和抽象地联接了我们生活中恒久不变的元素。

在画廊内部,展出的两组作品是于伯公对卡尔•荣格“沙盘心理疗法”的借鉴与反思。受到西藏佛教的启发,其中“世界的测量”鼓励参与者将其直观的冲动转化成三维的形态。这个雕塑游戏的依据在于:观者可以用沙子和陶土道具创造景观,并将时间,历史,现代性和未来联系其中。作为一个不断发展,持续开放的游戏,这个实验将参与者从内部冲动转向外部投射的过程可视化。
在展览的第三部分,空间将被白沙覆盖,以幽默灵活的形态打破这个白色立方体的限制与约束。作品突破了各自封闭的空间,在一起构成了一道多变的疆域,唤起了内心的风景,让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经验在想象力的引导下浮现出来。

在长达十年的创作期内,“时间”这个概念扮演着极其重要且细致的角色。于伯公试图在长期的创作中,将作品中不断变化的品质表现出来,形成一场无障碍的对话与阅读。随着观者在身临其境的预设中不断深入的体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轨迹将显现出来,曼荼罗计划 中最为核心的作品则不断地将各自的力量注入,由此展开一次丰富多样的旅程,彰显了形式的构建和象征意义的生产之间密切的相互作用;质疑艺术作品单独展示的封闭性,同时观众被预设在推动变化的位置上;曼陀罗计划则在更加广阔的层面上提出,和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联以及潜在的影响息息相关的问题。

于伯公,1970年生于内蒙古,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主要个展:此时此刻,空白空间(北京,2011);身未动
心已远,魔金石空间(北京,2008)。 主要群展:DAS ICH IM ANDEREN,墨卡托基金会(艾森,2012);透视——中国当代艺术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08)


Magician Space is delighted to present its third solo exhibition with artist Yu Bogong, featuring newly commissioned sculpture, a participatory work inspired by psychodynamic experiments, and a 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 that will intervene with the gallery space in the building’s front façade. Yu Bogong is one of the enigmatic figures to have emerged from the Yuanming Garden artist village, a founding avant-garde movement in the early 1990s. After the dispersal of this community, Bogong has proceeded to pursue a nomadic approach with a wide-ranging practice comprising sculpture, drawing, game experiments, neon diagrams, and installations.

For his third solo exhibition with Magician Space, the presentation elaborates on motifs from Yu Bogong’s ambitious Mandala Plan,a multidimensional project spanning a period of ten years beginning in 2005. Traditionally used as a diagrammatic tool for spiritual exploration, Yu Bogong’s expanded notion of a mandala is directly applied to address the symbolic and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gallery space. In the transitory space of the gallery’s façade, a series of drawings formed by rock and string outline a constellation of stars creating an abstract and figurative reflection of an enduring physical constant in our lives.


Inside the gallery, two parallel presentations take as their influence the Jungian ‘Sand Therapy’ technique, inspired by TibetanBuddhism, the experiment encourages participants to rationalise intuitive impulses into threedimensional form. Forming the basis of an interactive sculptural game: visitors are invited to create landscapes with sand and clay objects depicting fragments of human culture connected to ideas of time, nature, history, modernity and the future. As a cumulative open-end game rather than zero-sum, the experiment embodies a continually changing component throughout the exhibition duration, making visible an interchange between internal impulses and external projection by participants.

In the third component of the exhibition, the gallery floor is filled with white sand, playfully disrupting gallery conventions ofthe white cube. Rather than a collection of isolated works, the sculptural objects constitute a mutable terrain, evoking a mental landscape and a nomadic exploration of materials. Spanning ten years and ending in 2015, the present iteration of the Mandala Planfocuses on the role of temporality, combining durational work with a presentation evoking a fluid reading of this on-going work.

With this immersive setting, the elements selected from the Mandala Plan will survey the artist’s unique trajectory, presenting adiscursive journey by highlighting an intimate interplay between abstraction of natural materials through human interaction; each work together demarcates a self-reflexive space positioning audiences as agents of change; and more broadly the Mandala Plan posits questions regarding our connection and potential impact on the world.

Bio

Yu Bogong (b.1970, Inner Mongolia) currently lives and works in Beijing. Major solo exhibitions include: White Space, Beijing (2011); Magician Space, Beijing (2008); China Art Archives & Warehouse (2007). Group exhibitions include: Mercator Foundation, Essen (2012); Song Zhuang Art Center (2011); Iberi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2011); Huang Jueping Art Museum, Chongqing (2009); Tang Contemporary Art (2008).


[沙发:1楼] guest 2013-09-13 16:15:52
[板凳:2楼] 魔金石空间 2013-09-24 13:22:22

开幕现场
















[地板:3楼] guest 2013-09-26 08:42:07
于伯公访谈
2013年7月于艺术家在黑桥的工作室

Billy: 相比把每个作品或者展览看做是分开的个体,你更愿意把它们作为 “曼荼罗计划”中的元素,从而构成一个多维的曼荼罗。“计划”这个词在标题中非常有意思,因为你有非常想要完成的一个“具象”的设想。你可以谈论一下这个跨越10年(2005年至2015年)的雄心勃勃的计划的动机吗?
Yu Bogong: 2005-2015曼荼罗计划赋含多个维度的尝试,是95年到北京之后到计划之前的工作清理与整合之后的设想。之前的创作基本处于一种游离状态,也可以说处于一种离心状态。这种放置、搁置、悬置处于被动状态。经过几年的试探清理,发现其问题症状出现在被动接受上,其产生的原因是缺少深入的清理。形象些讲像一个新生的细胞面向新世界、面向光亮的渴望,其内在意志是明晰的,有节奏,有规律的。如同植物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再一次重生的循环过程。曼荼罗计划的初衷,就是将游离在不同方向上的尝试和试验,纳入到一个整体的结构里。为期十年,包含五个部分,每一部分在不同时间段逐步展开、深化。这一计划是在运动和行动中展开的,以一个开放性的形态拓展,最终的结果将是能量充满之后的向外溢出。

BT:你所描述的计划似乎是非常易变的。在各种传统的形式上,曼陀罗的线或图案都是一种图解精神的工具,以符号描绘形而上的概念,并创造一个冥想的空间。你刚才提到曼荼罗计划有五个不同的阶段,你能详细地描述一下吗?
YBG:曼荼罗计划中,包括(第一部分)图像与时间空间的心理整合;(第二部分)声音的历险。这两个部分主要从视觉和听觉的经验出发展开的探讨和尝试,其路径是从外部世界向内部世界推进。图示和原型来自我们熟知的事物,内心之帐和世界的测量的道具就是有目的的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图示和原型,是一种从外部世界向内部世界的建构。(第三部分)重返本体和(第四部分)临界点从形而上的宏观的视角,反观“现在此刻”的现场,将我们置于临界点之上,在这里探讨物质能量向精神能量的转移。蝉壳映射出的冥想之物,发电机点亮的曼荼罗光环,石块和幕布的紧张关系引发的想象,此刻善恶的对峙。梦与现实的决裂,物我在旅程中的放逐与游牧,绝望中的光芒。自觉的解放(第五部分)以自觉作为有效手段来进行的解放,为信念筑起战壕,拿起武器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自觉之箭已离弦而发,此刻我们面临的是重获“自在”的突围。曼荼罗计划的五个部分在不同时间段逐步展开、深化。从有形到无形,从物质到能量,从精神到自在逐步推进,最终完成一个多维的意识体,犹如一个生命体面向新世界而绽放。

BT:在过去的几年里你已经建立了一个带有很深个人符号的作品主体,有时也透露着道教元素与西藏曼荼罗概念结合的深奥语言。相比宗教组织——常常对生命制定一个清晰的系统和法典,你的作品更多地有意将这些不同的概念混合在一起。
YBG:在我这几年的创作中有意将人类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面向外部世界时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与当下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在纵向和横向的层面上进行比较。在面向内部世界时的心理感受,与当下现场个体的反省进行重建。在面向形而上层面时是对历史的一次返回。

BT:文化的融合与价值体系的建构密切相关。我们当下世界中的主导价值观,似乎在你的作品里有意地被放到一个远离今天的时间中拉长了,你能进一步地讨论一下你作品中的这个问题吗?
YBG:今天的世界正逐步走向经济一体化,世界由几大经济体控制。欧盟的形成,中美经济捆绑,中俄经济联合与区域合作。世界正朝着以经济为内核的方向迈进,政治争端的背后是经济作为杠杆。经济为核心的价值观在今天被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现代文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给我们带来很多现实危机,自然与人的关系,气候与工业的关系,生存环境与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文化在这一整体社会链条上的作用和意义凸显出来。文化所要修复的正是过度索取带给人们的心理阴影。在过去,我们和自然保持着平行或平等的注视,今天这一注视发生了逆转,明天我们将如何面对我们的家园?近期作品《拿起你的武器》、《远征》、《自觉之箭》的尝试都是源于对我们今天的现实处境和曾经注视的确认。

BT:使用沙疗法,便是用沙子将微小的象征事物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关于“世界”构成的实验,这个想法会催生一种内在与外在投射的关系。这个作品是你最近在潜心研究的一个重点。
YBG: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向内”和“向外”两个角度来理解《沙盘游戏》的努力和尝试。在道具的设置和制作过程中,陶土本身就是沙的象征物,也是塑造和建构内部和外部世界的基本元素。陶土与水混合成泥,经过手的塑造成型,再经过火的洗礼,最后变成坚硬的陶。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向内的一次探索与触动,我们的直觉、感受、温度、能量都是通过泥(沙)与手的交锋达成的。每一个道具的设置和制作都可能与其它的道具产生一种关系,建立一个情境,一个意向空间。这种向外的投射是通过作者向内的设置——放置、搁置、悬置参与者的反作用力达成的,至此在向内和向外的双重作用下,沟通的通道便自然生成。

BT: 沙盘疗法是苏黎世的荣格派系治疗师于60年代发展的技术。这是一个浑然天成的活动,采用邀请参与者加入的概念,而非强迫精神病患者以一种规定的形式进行“治疗”;同时更吸引人的是,西藏佛教同样也启发了游戏的发明者促成了这种西方功能性的多样化产物。你是如何开始与这个非常特定的特殊概念第一次接触的呢?
YBG:起初接触这一概念是源自于我创作早期作品《我的海岛》和《满都拉图公社》的创作进行研究时,阅读的一本名为《回忆•梦•思考》荣格传记,荣格在其与卫礼贤合著的《金花的秘密》的评论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关于“积极想象”的思想。而正是在这次合作,卫礼贤为荣格开启了中国文化的大门,他深深的被中国的道教吸引。本书介绍了两种炼丹的方式:内丹是对自身内部的修行,外丹则是对自身之外物质的修行。卡尔夫在“游戏王国”的基础上,注入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思想,以及东方传统的哲学之后,沙盘游戏也就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这种通过游戏疗法进行心理整合的案例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在西方得到了完善的发展和学科的划分。

BT:在古代文化中,星星有着象征意义,曾被用于寻找地面的方向,以便人们航行。它好像和符号、阅读和创造象征意义的思想有关,在我们的世界中去构建和引导一个相关主题——可能更与你的艺术实践和展览的作品有更广泛的联系?
YBG:在我的作品中,以石块与绳索构成的星座,是联接我们过去和现在与未来的参照、象征与联想。天上的星星与我们内心的那颗星依然存在,生起和落下永不停顿且光芒继续。其同心运动形成的轨迹完成一个中心的不同维度的外溢,它是一个内在化的心理图腾,也就是圆轮具足的曼荼罗。

BT:你的星座的作品与你过去的作品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黑白照片作品中呈现你在地面搭建的一个结构,源自于你在一个看似僻静的自然区域内为场地专门定做的作品。
YBG:黑白照片是我两次深入草原和森林腹地考察鄂温克人的一个项目—— “面向自然”中的一个部分,鄂温克人生存在北极圈附近,跟随驯鹿的足迹,尾随着苔藓的生长,常年游走在旷野中。驯鹿是他们的心灵归宿所在,其信仰和价值观与自然保持一种尊重和平行。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平行注视,始终保持朴素的价值诉求。这使得他们一直将目光所及的万事万物作为一个恒定的抽象概念,深深内化在他们的意识之中,久而久之形成了他们对物的信仰。在这里他们与自然之间的存在关系与心理依赖是维持他们彼此的和谐的基础,步入现代社会的人所缺失的正是这种心理依赖。也只有在最低限度内对自然的索取,才能更大限度地维持我们与自然家园的存在与心理和谐关系。作品《自在之星》所选择的材料和原型是朴素自然的,是我们外在的想象的恒定的形态,是一个坐标,是一支被点燃的烛火。它们的轨迹是由一个中心点向外——四周;向内——潜入的循环。

BT:在另一个访谈中,你简要的提到个体(个性)的角色。与你的作品中所展现的相似,我能够感觉到个体对你来说是一个仍未定义的概念,这取决于它与知识和经验联系的紧密性。在你的曼荼罗中,好似一个你一直在寻找的一个假想的前置词。
YBG:旅程和游牧类似“在路上”的状态,这与我的一个项目“面向自然”中所涉及到的问题有相似的部份。项目是关于一个游走在旷野与驯鹿为伴的部落,从这里出发去探寻、注视、确认和发现。这一部落文化形态正处于消逝被遗忘的境地,这里面包容了政治自觉,经济转型,文化同化,心理危机几个方面的探讨。这一部落有返回在欧洲原部落的意愿,但迫于意识形态的压力,这一愿望最终没有达成。很多族人已经从游牧转向旅游和其它行业,在游牧生存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形态受到动摇,这一部落结构所面临的处境与遭遇是十分突出的。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在此相遇将问题突显出来,以及这种游牧式的存在方式所建构的形态能否继承面临挑战?个体的自觉状态处于旅程和游牧的途中,旅程和游牧将我们置于进化和自我解放的时刻,我称它为“自我流放”,这一流放是自觉的要求与需要,经过流放与放逐的交战个体才有可能抵达那个“新世界”。

BT: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交流的。你最近的有些作品采用了用黑板授课的方式,有的时候你会在其中使用一些幽默。你提到过需要创造一种个人的语言来直接交流思想。我想知道你对我们目前的现实世界中,每天的那些无效交流的看法。你在试图超越口头的语言交流吗?在你的作品中你运用了很多现实与想象的融合的技术。这些都与交流有关系么?
YBG:交流的无效并不是交流本身导致的,是交流对象对交流内容的敏感度所决定的。艺术家是通过在场的作品来完成语言的交流,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个人的创造性语言的建立是艺术得以延续的要求。现实和想象是相互转换的,想象不是凭空的想入非非,而是依赖于“现实”这个参照物,同时这也是交流的语境。想象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发现,想象是人进化发展的本质性需要。如果没有了想象,人也就不能称其为人了。
[4楼] 魔金石空间 2013-09-26 15:33:32

于伯公个展“敖鲁古雅”作品现场











[5楼] guest 2013-09-26 22:02:06

[6楼] guest 2013-09-28 08:43:57
与主流话语完全不搭界,也算不上什么特立独行,看不懂为什么要做这些东西
[7楼] guest 2013-09-28 15:11:42

于伯公个展“敖鲁古雅”参展作品


拿起你的武器 / 白色大理石206件 / 2013

PickUp Your Weapons, Hand-carved White Marble (260 pieces),2013



远征 / 槐木 石块 / 213×35×38cm / 2012

TheLong Expedition, Hand-Carved Pagoda Wood, Stone, 213×35×38cm,2012





世界的测量 / 沙子 陶土道具 松木 密度板亚光白漆 道具420个 沙池尺寸 / 60×80×90cm 4个 / 2013

Measureof the World, Sand, Clay Sculptures (500 pieces),Lacquered MDF, Sand Table Dimensions:60×80×90cm(×4),2013



自在之星 / 黑花岗岩白色棉绳 / 尺寸依据现场而定 / 2013

BoundlessStars, Black Granite, String, Dimensions Variable,2013


敖鲁古雅 / 数码喷绘 / 84×110cm / 2010

Aoluguya, Black and White C-Print,84×110cm,2010



[8楼] yubogong 2013-09-29 10:34:24

世界的测量     沙盘游戏与中国文化
  
      卡尔夫自幼学习过汉语,少年时期即萌发对于东方文化尤其是道家哲学的兴趣,一生都致力于东西方心理学的整合,尤其是在其沙盘游戏治疗的实践中,发挥东方哲学的意义和作用。周敦颐的太极哲学、易经的心理学思想、阴阳五行的理论等,都被卡尔夫有效地融入了沙盘游戏治疗的体系之中。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藏传佛教以及日本禅宗的卡尔夫及其思想发展的影响。
  卡尔夫与周敦颐在诸多的中国思想家和哲学家中,卡尔夫对周敦颐情有独钟。她在其代表著作:《沙盘游戏:心灵的治疗途径》(1980,2003)一书中,把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其哲学作为理解沙盘游戏治疗运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且发挥与阐述了其中新儒学的综合性哲学思想。在几次重要的演讲和出版的专著中,卡尔夫都把周敦颐的太极图作为其沙盘游戏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卡尔夫自己说:“在我研究中国思想的时侯,遇到了(周敦颐的)太极图。在我看来,这与我关于沙盘游戏治疗的思想是相互应和的……”卡尔夫也曾十分自信地说:“太极图的这些意象告诉我们,在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我们可以从个体的发展模式中,看到我们生命的物质与心理律动。因而我认为,我们对于儿童和成人的所有心理治疗,都应该很好地参考这一观点。”
  周敦颐与太极图太极图是太极文化智慧的简要而精彩的概况和形象显现,是整个《周易》文化智慧的最佳符号。它所揭示的是“至广至大,至精至深,至中至正”的宇宙本体,从古代炎黄文化中的阴阳八卦,儒道释文化中的“明心见性”、“练神还虚”、“止观习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到朱熹从气功、人体生命入手破译太极图,做到“天人合一”等一系列中华文化的发展中,都涉及到“太极”和对太极图的探讨。
  太极图是宋代理学之宗祖周敦颐的著作《太极说》中构造的,《太极图说》在中国哲学上第一次把宇宙发生、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的阐述,构造了一个容纳自然、社会、人生为统一体系的图式,为糅合儒、道、释三教思想开拓了道路。
  卡尔夫提到,周敦颐太极图的“第一个象征无极的圆圈,好比出生时的自我;其次是阴阳运作而产生五行的圆圈,这正蕴含了自我的表现过程,包含了形成意识自我与人格发展的心理能量;太极图的第三个圆圈,可以比作自性化过程的开始;而太极图的第四个圆圈,正反映了心理分析中的转化,一种生命的周而复始的象征。”太极八卦和阴阳五行,一直是卡尔夫所追求的沙盘游戏治疗的本质性内涵,以及其作为方法技术的内在核心结构。
  沙盘游戏与易经卡尔夫在其《沙盘游戏:治愈心灵的途径》结束的时候,阐发了《易经》“坎卦”的意义。坎上坎下,其象为水。其卦辞曰:“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彖辞有“……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的阐释。卡尔夫认为这坎中之水,正是心灵发展进程的最好比喻。她曾这样呈现自己的理解:“当我们能够获得如此的体验,获得内心的和谐之后,我们就能够谈论恩赐和完美。”在沙盘游戏中,包含着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的象征。沙粒中浓缩着百万年的时光,正如“沙漏”象征着时间的流动。沙盘所呈现的空间,如同大地的承载,山川河流尽显其中。而当“游戏”使其生动的时候,正是在这天地之间所表现的人及其心理的意义。
  “天”、“地”、“人”及其变化,也正是《易经》的内涵。当你踏上北京故宫太和殿台阶的时候,最先“看”到的便是右面的“日晷”和左边的“量器”,同样是包含着乾坤的象征,以及乾坤之中人的意义。乾卦之自强不息,坤卦之厚德载物,以及咸卦之无心之感,也正是沙盘游戏中最重要的寓意与内涵。“《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心灵,融会着几千年来中国伟大智者们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至今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这是荣格对于《易经》的理解,以及他对于《易经》之情感的表达。荣格说,“任何一个像我这样,生而有幸能够与维尔海姆,与《易经》的预见性力量做直接精神交流的人,都不能够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在这里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一个‘阿基米德点’,而这一‘阿基米德点’,足以动摇我们西方对于心理态度的基础”。这个“阿基米德点”,是荣格对于《易经》的接受和理解,而这个“阿基米德点”,也正是荣格心理学发展的关键。自我的产生,意识自我与人格的发展,自性化的出现与进程,以及转化和自性化的实现,正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以及沙盘游戏治疗与治愈中的关键。实际上,荣格本人对于《易经》,以及周敦颐的哲学思想,都曾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也在其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作了充分的发挥。曾用40余年的时间,把《易经》翻译为7种语言的利策玛博士认为,《易经》充满灵性,充满了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包含着目前西方深度潜意识心理学以及分析心理学的深刻道理。他说,“易经中包含着荣格所描述的原型力量。这种力量代表了生命的变化以及其意义的体验,其规律或道。”利策玛曾经这样来介绍他们所翻译和注解的易经:“我们这部书是把富有灵性的易经,作为一种心理学的工具。”利策玛认为,“易经填补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缺口”。他们的翻译与工作,是要把易经中的心理学根源,复兴为一种活生生的实践;表现与发挥易经中的心理分析意义和作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9楼] guest 2013-09-29 12:11:16
看明白了,老于穿越到了数万年前,把原始人的心理问题治好之后回来了。
[10楼] guest 2013-10-01 10:50:05
大仙
[11楼] guest 2013-10-09 00:46:09
老于的展览有安保参观啊! 很给力!
[12楼] 魔金石空间 2013-10-12 15:08:44

于伯公展览“敖鲁古雅”,自开幕以来,观众参与作品《世界的测量》现场的跟踪与记录

关于《世界的测量》

在画廊内部小展厅是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展出的作品“世界的测量”是于伯公对卡尔•荣格“沙盘心理疗法”的借鉴与反思。受到西藏佛教的启发,鼓励参与者将其直观的冲动转化成三维的形态。这个雕塑游戏的依据在于:观者可以用沙子和陶土道具创造景观,并将时间,历史,现代性和未来联系其中。作为一个不断发展,持续开放的游戏,这个实验将参与者从内部冲动转向外部投射的过程可视化。


参与观众及作品

9月20日

9月24日

9月26日

9月27日

9月27日

10月5日

10月10日

10月11日

10月12日







[13楼] guest 2013-10-16 22:02:23
这个所谓的“艺术家”明显有妄想狂、强迫症的并发症兆。
精神病也出来玩艺术了,真是神奇!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