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艺术是深化对话并引发变革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300   最后更新:2013/08/15 10:19:04 by babyqueen
[楼主] 宁静海 2013-08-15 10:19:04

文: 廖冬云  来源: hiart.cn



从去年十月开馆展上海双年展、到年初的“电场:超越超现实——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安迪•沃霍尔:15分钟的永恒”,再到这次即将于8月17日揭幕的“时代肖像: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一年下来,这家国内首座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基本上完成了它关于“当代艺术”的定调之举。但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的展览,真的有必要再来一遍吗?作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兼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李旭显然最有发言权。


Hi艺术=Hi 李旭=李


当代艺术美术馆资源大起底


Hi:为什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馆到现在才有了第一个自主策划的展览?

李:其实“时代肖像——当代艺术30年”这个展览早在开馆前就定下来了,也就是说两年前。2011年在筹建这个馆时就有这种安排,以上海双年展为序幕、紧接着就是蓬皮杜艺术中心为我们量身定做的藏品展,这次展览可视为开馆系列展的最后一个。

Hi:这次展览会要求艺术家捐赠作品给美术馆吗?

李:这次是联展,大多数都是借过来的藏品,怎么可能捐赠给我们。好多来自于中国美术馆、广东省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龙美术馆等,等于是一个关于当代艺术的美术馆资源大起底,把很多馆的镇馆之宝都拿过来了。

Hi:还包括海报上特别鸣谢的画廊?

李:对,以及私人藏家。比如说我这次展览中两件石冲的作品,就都是私人收藏的。这个展览跟我们未来要策划的展览策略不同,它既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梳理,也是中国官方、民间机构和藏家们一起晒收藏。当然展品中也有一些是从艺术家手里直接拿来的,这部分我可以商量,是不是可以捐赠。但估计只能是摄影家,像画家、雕塑家,你也知道那价格,难啊。

Hi:两年前你们就开始筹备了?

李:不是筹备,是提意向和设想。真正的展览主题到今年年初才定下来,中间经历了好几次改动,因为预算不确定,我就不知道要做什么样规模的展览。如果预算很多、时间超长,可以允许我多次出国跑,我就做一个编年史那样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原来的主题是“中国创造”,是个最高目标,但我们的预算、时间都太少;最低目标叫做“中国当代艺术100人”,很容易做,问题是太不严肃了,很可能全是新作。“时代肖像”是居于两者之间的,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有新作。


一次拓展当代艺术概念的试验


Hi:之前也有一些美术馆做过不少中国当代艺术的回顾展,你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李:其他展览也有各自的角度、各自的精彩和各自的局限,比如说费大为在尤伦斯做的开馆展,那是对85的回顾,基本上对现在这个时代没有表态;高名潞做的意派,是对一种创作思潮、经验或者是价值取向做梳理,意派的定义其实是非常个人化的。另外,吕澎、朱朱和高千惠做过“改造历史”,基本上是新作,不大有历史性的作品。另外,民生做的当代艺术三十年,由于空间的局限被分成了两次,一次是油画,一次是影像。

Hi:民生有一次专门做了肖像。

李:肖像那次是绘画展,都是新画,没有老画,也没有雕塑、装置、录像、摄影,门类是不全的,而且它空间有限,容纳不了那么多人。

Hi:所以你们这次的出发点在于更全面?

李:关于“全面”的考虑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参展艺术家规模达到了117人,人数不是最多,但呈现出来的历史文脉是非常宏大的,最早的是1976年陈丹青的成名作《泪水洒满丰收田》,最新的作品是2013年为这个展览订制的创作;第二,作品类型对比强烈,比如说在“身体语言”这个策展单元,我把靳尚谊先生的人体油画和向京的雕塑、徐震的行为艺术录像以及谷文达、张洹的巨大装置并列在一起,这其实是对观众最好的普及教育,同样是讨论身体的问题,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有多大变化,一目了然;第三,在策展范围上,我有不同的突破,比如说纪实摄影一直不被当代艺术大展放在眼里,当代艺术的策展人从来不带他们玩儿,而这次我选择了四个非常重要的摄影家:张海儿、肖全、陆元敏、韩磊,这些人与当代艺术圈的人其实都是好朋友,但头一次一起参加展览。

Hi:带进来的意义在哪?

李:这是对当代艺术概念的一次扩展,纪实摄影也是当代艺术的一种。而且,纪实摄影的部分放入之后,有利于30年历史资料的完善,内容也就显得丰满了,它不仅仅是对艺术的回顾,也是对文化史的回顾。比如说肖全的《我们这一代》系列进来以后,大家一下子就可以看到历史的厚度,非常直观,那么多名人九十年代的样子就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大芬肖像”特别项目,过去不太有策展人会想到这个路径,我是希望通过把专业圈看起来很业余的作品植入这个展览,拓展当代艺术的语境,用这样一种方式给专业圈一种提示。之前蔡国强做过“农民达芬奇”那样的试验,这种试验应该一直有人做下去。

Hi:刚刚提到民生那次肖像展是以绘画为主。那么,“时代肖像”如何让绘画以外的媒介契合肖像这一主题?

李:严格来说,这是一个“泛肖像”的展览。传统意义上的肖像,我们定义为以绘画为主的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个体像以及群像,我这次把只要跟人的形象相关的作品都包罗在内。比如说夏小万,他把人、兽、仙佛、妖魔、机器人这些东西都弄在一起,其实这些形象都是人造的类人形象,都间接地体现着人性。主题展被分成五个部分:具体的人、身体语言、内心世界、社会形象和未来生存,前两个部分是大家公认的肖像,后面的部分有的大家可能不太习惯。其实,我们说“心理肖像”这个词汇的时候早就脱离了身份证式的照片,它是另外一种真实。“泛肖像”的概念对我来说也是一次试验,肯定会有不同意见的。


60后到了出成果的时候


Hi:我看展览名单,参展艺术家主要还是六十年代出生的,鲜有70后,80后几乎没有。

李:我自己也是六十年代的,与这一代艺术家有共同经历。这次参展的艺术家最小的是79、80年的鸟头小组,陈可、曹斐都是78年的。主要是年轻艺术家的艺术人生刚刚走了没多少年,成熟度还需要观察。其实还有不少50后,甚至也有30、40后,年龄最大的是靳尚谊先生。其实在我们这个年代回顾当代艺术三十年,六十年代的人就应该是主体,你去看其他行业,许多精英也基本上都到这个年纪了,到了该出成果、人生该有收获的时候了,这个时候还没有露头的话,基本上就废了。

Hi:也就是说,这次展览主要还是呈现成果。

李:对,成果很重要,否则的话,我干嘛去借罗中立的《父亲》。年轻艺术家到了可以进美术馆的时候,但大多数还没有到可以进这个展览的程度,你看不到三十年前他们在干什么,他没有完整地经历这个时代,这个展览更多地还是对那些长期以来状态稳定的实力派的回顾,有些艺术家我还需要观察,观察今后到底走得怎么样。

Hi:坦白说,如果不看现场,只是看介绍,很容易地就联想到了民生的两次三十年的展览,尤其是“开放的肖像”,会给人一种在重复做的感觉。你做之前有过顾虑吗?

李:这个展览首先是一个任务,是作为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机构必须要完成的课题,必须要对三十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做一种表态。展览不能只代表我个人的态度,我们也有学术委员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梳理这个架构。之所以不能放入一些特别新的艺术家,是因为我们觉得很多东西还不确定,尤其在肖像这个课题上很年轻的艺术家并没有十分突出的表现。另外,我们这次的展览还有一个限定,就是不要古人、不要洋人,所以毛焰的“托马斯系列”我一张都没有选,我选的是他画的中国人。“时代肖像”的“时代”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七十年代末以后的,“肖像”指的是必须以表现人的形象为主体的作品。另外,有了王兴伟就没必要再要那些学王兴伟的,“卡通一代”我也不想放进来很多,有陈可这样类似于班长的人物就可以了,有不少卡通类型的艺术家多年来一直缺少实质性的进步,而陈可的进步最大,她一直在转向、在寻找新的可能性,一直在绘画语言、材料甚至观念上进行新的试验。很多人因为好卖,也不大敢于变化,让我有些失望。最后要强调一点——对于好的艺术家来说,持续的高水准表现真的很难,但太重要了。

[沙发:1楼] guest 2013-08-15 14:02:57
这种老掉牙的玩意,你还有脸拿出来当丰功伟绩谈么?!
[板凳:2楼] guest 2013-08-16 09:03:14
才三十年而已,甚至就这么点时间这么点人已经被炒烂了。无非是换个花样继续炒,给自己给媒体给他妈的卖家买家找点活干,一个空转的破机器
[地板:3楼] guest 2013-08-18 23:02:57
拿破烂,吹牛逼,牛逼搞个未知三十年,
[4楼] guest 2013-08-19 11:15:18
『有了王兴伟就没必要再要那些学王兴伟的,“卡通一代”我也不想放进来很多,有陈可这样类似于班长的人物就可以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