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兹纽约:更狂放、更女性、更行为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556   最后更新:2013/05/20 18:27:56 by 叮当猫
[楼主] 宁静海 2013-05-20 18:27:56

来源:艺讯中国 作者 李逦


电影《如雾起时》剧照

电影《化城再来人》剧照/poemmovie.com


自1982年《光阴的故事》掀起台湾新电影的自然写实,并具文学气质的先河起,台湾新电影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光阴。而其源头则始于台湾电影在战后就形成的文学与电影联姻的传统。自1983年《儿子的大玩偶》改编自乡土作家黄春明的短篇小说成功后,《小琪的那一顶帽子》、《苹果的滋味》先后被搬上银幕。其后,作家王桢、张爱玲、李昂等的作品也被先后改编成电影。

台湾新电影运动在经过三十年的演进后,现在是一个开始回溯文学根源的时候了。2011年,台湾便推出“他们在岛屿写作”计划,其则试图以纪录片作为媒介,以年轻导演的电影语言作为引路人,将台湾战后最重要的文学家介绍给读者,让观众可以在光影之中与文本交流。“他们在岛屿写作”计划由陈传兴、陈怀恩、杨力州、林靖杰、温知仪等5位台湾导演执导,通过以林海音为主题的《两地》;以周梦蝶为主题的《化城再来人》;以余光中为主 题的《逍遥游》;以郑愁予为主题的《如雾起时》;以王文兴为主题的《寻找背海的人》;以杨牧为主题的《朝向一首诗的完成》六部以文学家为主题的纪录片来丰富台湾文学记录电影的面貌。其2011年在台北公映时,7周票房就已突破400万新台币。此次“他们在岛屿写作”计划来到了北京,从5月18日到6月6日,分别于当代MoMa、电影资料官和北大进行交流展映。可以说台湾文学接续了五四传统,从60年代的现代主义写实主义到七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八十年代的有关社会定位的论争直至今日,仍旧引领着台湾的社会进程。

台湾教育家龚鹏程曾说“我们在写作方面的意识中不是在台湾一个小岛上写作。我们当时充满了‘大中国’的意识 。”这可能就是岛屿写作的意义所在,也是国人共同的关于文学的记忆。


活动:“他们在岛屿写作”电影展映系列活动

地点: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电影资料馆、库布里克书店、北大英杰交流中心

时间:2013.05.18-2013.06.06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