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叶凌瀚“99个上帝”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296   最后更新:2013/05/17 10:09:50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叮当猫 2013-05-17 10:09:50

来源:艺外杂志 文:罗晓盈 图:安卓艺术中心


身体力行的痕迹于吉“切肤”个展

身体力行的痕迹于吉“切肤”个展


来自上海的年轻艺术家于吉,对“材质”情有独钟,她的作品中充斥着最天然的造型与色泽,并反映出精神与肉体间的矛盾与冲突。此次于安卓展出的“切肤”,是她于台湾首次个展,这批作品为艺术家在台期间的实地创作,主要讨论两种媒材:蜡与水泥,两者介乎于软与硬、抽象与具象间的不同特性。


于吉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对雕塑有很深的底蕴,但她更关切表现的方式,在这批雕塑作品中,于吉不仅颠覆了一般对雕塑的寻常认知,也颠覆了传统雕塑的展示。当一眼观看到这些身体雕塑时,容易直接与古典雕塑连结,那些富有肉感的肌理,以及几乎接近等身大小的比例,但是这些身形却破碎不完整,事实上,〈石肉1#〉是从她稍早的作品〈小人物〉尝试演变而来的,从这两者的大小形态可以发现,写实并非艺术家实践的目标,而是对材质的实验,于吉以最廉价的水泥为媒材,还有一批批铁绣,也是不经修饰的原貌,铁绣紧紧套住水泥制成的雕塑,翻转了过往人们熟知的观看经验。以往的雕塑作品,总是刻意抹去支撑作品的框架,或以一种装饰的方式抹去支架与雕塑间的不协调感,然在于吉的雕塑中,却回归到最简单、朴实,或看起来相当“笨拙”的展示方式:将雕塑靠墙固定,像是禁锢雕塑的本体,又或更像禁锢观者的视觉经验,使其不能以一种全视观看视角来看作品。

身体力行的痕迹于吉“切肤”个展

身体力行的痕迹于吉“切肤”个展

身体力行的痕迹于吉“切肤”个展

身体力行的痕迹于吉“切肤”个展


回到物质的最初样貌,是于吉一直以来在追寻的纯粹目标,这也是她对媒材与物质如此着迷的原因。此次展览也展出艺术家长时间以蜡创作的五件作品,蜡不同于水泥的刚硬,而是具可塑性的柔软与韧性,也因此更能在这些作品中感受到艺术家身体力行的生命痕迹,于吉制作这批作品,刻意不抹去残留于上头经过风吹雪夜的痕迹,〈污垢〉就是一件如名称的作品,艺术家将地面灰尘一并放置其中,加上石膏与蜡两者不相同的材质特性,使表面有一层难以抹去的污渍,是艺术家日积月累聚集尘埃的过程,但也同时连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污渍的忽略,最终造成粉刷不掉的砖墙表面,作品带着刻意与不经意间的诙谐幽默。

身体力行的痕迹于吉“切肤”个展

身体力行的痕迹于吉“切肤”个展

身体力行的痕迹于吉“切肤”个展

身体力行的痕迹于吉“切肤”个展


于吉的作品, 恰如2 0 世纪开始的低限主义的还原(reduction)概念,她回忆自己小时候画画时,总不喜欢画颜色,因为觉得那些颜色非常人工,很不自然。这也反映她在创作中对色彩的纯粹度,不论雕塑作品的水泥色,或五件蜡的作品,都是自然烘托而成自然色彩,〈一块金子〉是一件天然未经加工的蜂蜡,一般而言,蜂蜡是用在化妆品、保养品中,但于吉却将它用来当媒材,并且在创作过程中,顺着蜡的特性走,让粉刷的手感、稍有碰撞的坑巴等,都一并包裹在蜂蜡天然的鹅黄色泽之中,远远观看时,感觉像一块枕垫,但颜色又像大豆腐;事实上,它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形体,随着蜡柔软顽强的特性,它渐渐由一个具象形体渐趋为抽象,但却也不至于失控到一个毫无头绪的形体,而游走在一个相当暧昧的主题表现。此外,由于突显材质的纯粹,表面的肌理有股诱使观者触摸的力量,这个力量的驱使,实际上也是观者对材质探究的冲动,并欲以手与之交流的心理层次。

身体力行的痕迹于吉“切肤”个展

身体力行的痕迹于吉“切肤”个展


于吉习惯以劳动来描述自己的创作,对她来说,创作无疑是种对自我心理状态的探索以及生命的实践,在不停粉刷、凿刻的重复动作中,艺术家专注于呼吸与自我的对话,可以说,于吉的作品反映了自我身体力行的痕迹,同时也在观者心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切肤之感。


返回页首